渤海完全属于中国!因当年毛主席的一句话,如今没有一艘外船敢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1:53 1

摘要:这天底下有些规矩,不是写在纸上的,是拿大炮的射程给你画出来的。

这天底下有些规矩,不是写在纸上的,是拿大炮的射程给你画出来的。

就好比说,一百多年前,人家英国人的军舰开到你家门口,说从岸上发一炮,炮弹能飞多远,这片海就是我的“自由航行区”,你管不着。

这规矩,就叫“三海里领海”。

听着挺文明,其实就是一句话: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中国的渤海,在地图上瞅着,就像是揣在大陆怀里的一片内湖。

可就因为这个“三海里规矩”,这片海愣是成了个大通铺,谁都能进来溜达一圈。

从辽东半岛尖儿到山东半岛尖儿,最窄的地方也有五十多海里宽。

人家拿尺子一量,三加三等于六,中间那一大片水域,对不起,是“公海”。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外国的军舰可以大摇大摆地开到渤海湾里头,离天津大沽口也就一脚油的事儿,北京城几乎就是敞着门过日子。

这扇门,一百年里就没关上过。

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儿进来的,一把火把圆明园烧了个精光。

1900年,八国联军也是走的老路,京城又遭了一回大难。

这道开在心窝子上的口子,血流了一百年,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还在那儿敞着。

那时候咱们的海军司令萧劲光,去海防线上看一圈,连艘像样的军舰都凑不出来,最后是找老乡借了条打鱼的船。

这位海军司令站在渔船上,看着空荡荡的海面,心里头是什么滋味?

那不是大海,那是国家一道深不见底的伤疤。

而就在不远处的海面上,美国第七舰队的航母战斗群跟逛自家后院一样,耀武扬威。

家门口不设防,首都的安危就悬在这么一根随时会断的线上,这事儿,毛主席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不止一次地跟身边人念叨:“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话不是一句口号,是他心头压着的一块巨石。

五十年代初那几年,他不止一次地往海边跑,山海关的老龙头,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遗址,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站在老龙头上,脚下是万里长城的起点,眼前就是那片让他揪心的渤海。

海风吹着他的衣角,他能站那儿看上半天,一句话不说。

他看的可不是风景,他看的是历史。

他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外国军舰,就是怎么顺着这条水道,把炮弹打进北京城的。

在大沽口,看着那些锈迹斑斑的旧炮,历史的沉重感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对陪同的人说,我们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演一遍了。

怎么才能不重演?

光有几条军舰不够,还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那个霸道了一百年的“三海里规矩”,就像一根扎在中国身上的刺,不拔掉,这伤口永远好不了。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我们得自己重新画这条线!

时间来到1958年的夏天,北戴河。

天气热得像个蒸笼,一场关系到中国国运的会议,正在秘密地开着。

屋子里坐着的,都是些重量级人物,周恩来总理主持,外交部的乔冠华,还有当时中国最懂国际法的专家倪徵釪,都来了。

毛主席也亲自到场,他没怎么说话,就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静静地听着。

会议的主题就一个:中国的领海线,到底该定多宽?

倪徵釪是个实在的学者,他没讲什么大道理,就是摆事实。

他说,主席,总理,各位同志,这个三海里规矩,其实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了。

早在1930年,在荷兰海牙开过一个会,当时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里,就有三十多个不认这个账,大家觉得太窄了,有的说要4海里,有的说要6海里,吵成一锅粥。

最后就是因为英国、美国、日本这几个海洋强国死活不松口,这事儿才没谈成。

说白了,这规串根本不是什么“国际公法”,就是几个大国强加给全世界的“家法”。

这话一下就点透了。

毛主席掐灭烟头,抬起眼,目光像锥子一样,盯着倪徵釪,问了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点弯子都不绕:

“第一个,我们要是宣布领海宽度是12海里,渤海能不能变成咱们的内海,把门关上?”

“第二个,这么干,会不会影响外国商船过来做生意?

我们现在搞建设,可不能自己把路堵死。”

倪徵釪的回答干脆利落。

他说,主席,只要我们宣布12海里领海,那渤海海峡两边,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各自延伸出的12海里领海就连上了,整个渤海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内水。

至于外国商船,国际法里头有个“无害通过权”,只要他们不搞小动作,不威胁咱们的安全,生意照做,航线照走,一点不受影响。

两个最大的疑虑一扫而空,毛主席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他心里的那个大构想,终于有了落地的踏板。

但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消息传出去,内部马上就有了不同意见。

不少人担心,咱这么单方面宣布,不跟美国、英国商量,这不是公开叫板吗?

人家可是海洋霸主,万一急了眼,直接派军舰过来打我们怎么办?

朝鲜战争才过去几年,国家正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搞建设,这么干风险太大了。

这些顾虑,实实在在摆在桌面上。

在一次决定性的会议上,屋子里争论得很激烈。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毛主席身上。

他弹了弹烟灰,环视一周,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上:

“那个《海牙协议》,又不是圣旨!

我们办事,不能什么都看美国、英国的脸色。

中国的领海线,扩大一点对我们有天大的好处。

至于打仗,我们也不怕。

朝鲜战场上,我们已经跟他们较量过了,彼此的斤两,心里都有数!”

这话一出来,屋里头的空气都像是凝固了。

所有争论、所有犹豫,瞬间烟消云散。

这句话里头,藏着三重底气。

第一,是新中国不信邪、不服霸权的骨气。

第二,是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实际利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打出来的民族自信——你最厉害的军队,我们都碰过了,还怕你什么?

乾坤就此落定。

1958年9月4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广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郑重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所有外国飞机和军用船只,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和领海上空。

就在这份声明发布的几乎同一时间,福建前线,万炮齐发,震动世界的炮击金门开始了。

这不是巧合。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武合一”。

法律声明是“文”,告诉全世界我们的规矩改了。

前线的炮声是“武”,告诉全世界谁要是不认这个新规矩,这就是下场。

这是一场大国之间的终极博弈,比的就是谁的意志更坚定,谁的拳头更硬。

美国人当时就懵了。

他们又是抗议,又是派军舰给国民党的运输船护航,想闯一闯这个12海里线。

但是,当他们的军舰开到12海里线边缘,解放军的警告炮弹就在旁边炸响时,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退让。

从那天起,渤海那扇敞了一百年的大门,在一声惊雷中,轰然关闭。

那片曾经任由列强军舰横行的水域,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内海”,成了护卫共和国心脏地带的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

美国人的军舰在中国沿海的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他们气急败坏地抗议,却也无可奈何。

而中国的这一举动,像是在平静的国际海洋法水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效仿,宣布了自己的12海里甚至200海里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关于领海宽度问题的研究报告》,1958年。

来源:历史沿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