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陪媳妇去市立医院做产检,刚进门诊大楼就觉着不对劲。往常乌泱泱的人群不见了,候诊区零星坐着几个拄拐杖的大爷大妈,护士站前排队的全是来开降压药的爷爷。最扎眼的是妇产科候诊区——空荡荡的走廊里就看见个挺着五六个月孕肚的姑娘,正低头刷手机打发时间。这场景让我想起八年前。2016年怀老二那会儿,半夜十一点路过妇幼保健院都能撞见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当时产房走廊天天爆满,连楼道加床都收着五六个产妇。助产士们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家属蹲在门外等消息,一晚上能听见三四声婴儿啼哭。现在瞅着这冷清场面,真像做梦似的。听说国家最
医院产科冷清到连孕妇都难找!十年间生育率暴跌背后藏着啥秘密?
昨天陪媳妇去市立医院做产检,刚进门诊大楼就觉着不对劲。往常乌泱泱的人群不见了,候诊区零星坐着几个拄拐杖的大爷大妈,护士站前排队的全是来开降压药的爷爷。最扎眼的是妇产科候诊区——空荡荡的走廊里就看见个挺着五六个月孕肚的姑娘,正低头刷手机打发时间。
这场景让我想起八年前。2016年怀老二那会儿,半夜十一点路过妇幼保健院都能撞见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当时产房走廊天天爆满,连楼道加床都收着五六个产妇。助产士们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家属蹲在门外等消息,一晚上能听见三四声婴儿啼哭。现在瞅着这冷清场面,真像做梦似的。
翻着手机里存的老照片,2017年参加社区孕妇学校时的热闹劲儿还历历在目。教室里挤着五六十号准爸妈,黑板报上画着待产包清单,讲台边堆着几十本《孕期营养指南》。现在这种课程早撤了,上个月路过社区医院,发现原本的孕妇学校改成了老年人慢性病讲座。
这种变化可不是我瞎琢磨。前两天刷到新闻,说咱们省会妇幼保健院去年分娩量跌破了2000例,比2016年高峰期少了一半还多。更绝的是隔壁县医院,直接把产科合并到妇科去了,产房改成了康复理疗室。要不是亲眼看见住院部三楼贴的"妇科病房"标牌,还真不敢信这是十年前接生过上千婴儿的地方。
要说现在年轻人咋都不爱生娃了?跟楼下便利店王老板唠嗑时听到大实话:"现在养孩子哪是添双筷子的事?光是早教班、兴趣班就能压垮普通家庭。"他闺女去年生了二胎,光是给孩子报英语启蒙课就花了小两万,结果孩子爸的年终奖全搭进去了。
这种压力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来。国家统计局说去年全国出生人口不到900万,比2016年腰斩。要我说,这数据背后全是普通人的血汗账本。现在养娃成本比十年前翻了三四倍,可工资涨得还没物价快。我们厂里90后小夫妻,月收入加起来不到一万五,光房贷就占了大头,哪敢轻易要二孩?
不过也有例外。上个月在省妇幼碰到个挺着七个月孕肚的网红妈妈,她老公开着直播车全程跟拍产检。听说光是孕期营养管理就请了私教,待产包都是进口货。这种"精致养娃"的代价就是,他们全家把三线城市的两套房都抵押了。看着她手机里月消费七位数的账单,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富人的生育自由"。
医院里现在流行个新说法叫"VIP产房争夺战"。普通病房床位紧张,但带月嫂套房、产后康复中心的VIP产房却常年空着。要我说这就像买彩票——花大价钱买个心理安慰,真要遇上难产还是得挤普通产房。上个月有对小夫妻为了抢VIP床位,在产科走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护士长出来打圆场。
要说政策也在使劲。去年开始推的生育补贴,我们街道办挨家挨户宣传。可实际领到补贴的没几个,不是不符合条件就是手续太麻烦。倒是幼儿园学费减免政策真金白银,可现在年轻人连幼儿园都不敢多送——听说有的私立园光赞助费就要20万,比大学学费还贵。
最让人唏嘘的是产科医护人员的处境。以前红火的科室现在成了医院里的"冷衙门",年轻护士宁可去药房也不愿干产科。上次同学聚会碰见在妇产科工作的老同学,她说现在科室奖金比十年前少了六成,夜班补贴都发不起。更揪心的是,有经验的助产士都跳槽去高端私立医院了,留下的都是刚毕业的新手。
这种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社区医院的张大夫说,现在高危产妇反而多了——年轻妈妈们怀孕期间省吃俭用,产检能不做就不做,结果生的时候风险倍增。上个月有个孕妇大出血,因为没按时做糖耐检查,差点出大事。要我说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省下的检查费最后全填进ICU了。
站在医院走廊看着电子屏上的分娩量统计,突然想起十年前这里滚动播放的是"今日接生32例"。现在那个数字永远定格在个位数,偶尔蹦出个两位数都能让护士们高兴半天。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纠结与无奈?
听说国家最近又出了新政策,要给产科医生涨工资。要我说这步棋下得有点晚,但总比没强。毕竟生孩子这事,光靠情怀可撑不下去。什么时候普通家庭不用算着账本生孩子,什么时候产科才能真正回暖。这日子啊,真得指望下一代年轻人能挺住。
来源:自媒体育儿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