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二男生直升清华“丘班”,靠的是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1:56 1

摘要:该校高二(13)班周子凯同学,凭借卓越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成功入围清华大学2026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俗称“丘班”。

近日,记者从慈溪中学获悉,该校高二(13)班周子凯同学,凭借卓越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成功入围清华大学2026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俗称“丘班”。

这意味着,这位16岁的少年无需高考,已直接锁定清华大学的入场券,并将在未来八年接受“本硕博”贯通培养。

从全国数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周子凯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一个数学苗子如何在天赋、热爱、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滋养下绽放。

周子凯。通讯员供图

直通清华,何为“丘班”?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堪称中国数学拔尖人才的“直达通道”。

它是由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牵头,于2021年启动的一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旨在面向全球招收中学阶段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和特长的学生,致力于在中国本土培养世界一流的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该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全球招收不超过100名初三至高三学生,采用“3+2+3”的本博衔接模式,学生被录取至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八年制),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其核心特色在于,对于内地学生,获得入围认定且通过预科考察后无需参加高考,即可由清华大学直接录取。

“丘班”的选拔流程极为严格,可以说是数学尖子生的“华山论剑”。选拔过程包括初审、数学基础测试、学科能力测试(数学一试、二试)、面试及心理测试、体育测试等环节,其中学科能力测试涵盖中学数学全部内容、微积分、线性代数、群与群作用的基本概念,以及非固定形式的开放性内容,难度远超中学生常规学习范围。

10月19日,周子凯在杭州参加了基础测试(俗称“零试”)。通过后,他于10月30日抵达北京,在清华大学开启了为期约一周的密集考核,11月1日、2日先后完成“一试”和“二试”,经过11月3日的等待,于11月4日迎来面试,最终在11月7日周五晚等来了成功入围的喜讯。

教室里上课的周子凯。记者 马亭亭 摄

三次闯关,屡败屡战

通往“丘班”的道路并非坦途。周子凯经历了两次失败才换来最后的成功。

第一次尝试在2024年7月,当时他刚结束高一学期,数学教练陆雯君老师发现了他在高等数学方面的浓厚兴趣,建议他尝试这一计划。但当时距离考试仅剩20天,他只能利用学校军训间隙自学。结果,第一次的“零试”以失败告终。

“我跟他沟通,问他是否要继续。他说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周子凯的妈妈林女士回忆,儿子非常坚持,家长也尊重他的热爱,全力护航。

周子凯和高中班主任陈肖霞老师在交流。记者 马亭亭 摄

今年5月,他再次挑战,“零试”依然未达分数线。接连的挫折没有击垮他,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反正高考还有两年,为什么不试一下?”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在今年10月19日第三次走进“零试”考场。这一次,他以优异成绩闯入面试,最终成功突围。

周子凯参加的这次选拔,全国有4000多人报名,经过首轮机考,400多人进入下一轮,最终只有150人获得面试资格。

全面发展的立体学霸

“周子凯是全面发展的典型学生,竞赛、文艺、体育样样出彩。”慈溪中学高二(13)班班主任陈肖霞老师介绍,他是班级的文艺委员,负责学校“每日一歌”的组织领唱,在校运会上挑战3000米长跑,喜爱打羽毛球,金秋诗会上领诵,迎新晚会上担任主唱,是校园各类大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平衡学业与爱好方面,周子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按照学校安排好的时间来,什么时候学常规课,什么时候学竞赛,什么时候活动,都跟着节奏走。”

运动会上的周子凯。通讯员供图

在周子凯看来,全面发展与专注数学并不矛盾。“数学需要专注,但热爱生活能让思维更灵动。”他常常这样说。

在同学眼中,周子凯有个亲切的绰号“导凯”——“DK”,取自“导”的拼音开头,因为微积分中的求导是他非常擅长的运算。

谈到学习方法,周子凯强调了“内驱力”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说成功要靠天赋和努力,但努力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内驱力来自真正的兴趣,有了它,你就会主动努力。”

遇到难懂的概念时,他会反复琢磨技术细节,直到彻底理解。“比如极限概念中的‘ε-δ’语言,几乎每个初学者都会卡住。我会找具体例子,通过练习和阅读例题,把逻辑变成直觉。”

高一期间,他发起成立了“数学原理社”,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讲解高等数学,通过问题研讨等形式,在校园里掀起一股“数学探究热”。

他说:“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费曼学习法,就是通过给别人讲解来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学们的问题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

周子凯在学校金秋诗会上朗诵。通讯员供图

天赋与热爱为灯

周子凯与数学的缘分,始于小学五年级。

那时,他偶然在B站上刷到了名为“微积分的本质”的系列视频,创作者通过编程将抽象的微积分概念可视化,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当时觉得微积分很神奇,给我一种特别的触动。”周子凯回忆。尽管年龄尚小,他却能被这种抽象的逻辑之美深深吸引。

初中时,因为课内的知识点对周子凯来说较为轻松,因此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课外的数学学习上。他的动力,都源于内心的纯粹热爱。

“数学是我研究最深的学科,也是我的‘白月光’。其实在初中的学科培养中,很多学科,比如物理,也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后来上了高中才发现,其实是应用到物理中的数学让我感觉美。我喜欢数学的抽象性。唯其抽象,故堪实用。”周子凯举例说,就像广义的Stocks公式,仅用几个符号就能表达,应用范围却从一维延伸到任意维数,“这种简洁而有力,特别优美。”

周子凯的妈妈林女士回忆,儿子对结构和逻辑的早期兴趣,在三四岁时便已显露。

他们发现,他与普通孩子玩积木的方式截然不同——他热衷于将成套的积木反复拆解、重搭,不满足于单一的成品,这种对结构规律的探索欲,远超同龄人。到了八岁,简单的积木已无法满足他,他开始挑战更复杂、更需要精密计算和空间想象力的乐高玩具。

周子凯和数学教练陆雯君老师讨论数学。记者 马亭亭 摄

更令父母惊讶的,是他超前的学习能力。约两岁时,周子凯还不太会走路,却已经能认识许多汉字。他妈妈回忆道,家人曾随机指认报纸上复杂的“螃蟹”二字,他也能准确读出。这种强大的识字能力并非来自刻意教导,而是源于他幼年对听歌的痴迷——他通过在听歌时看歌词的行为,无师自通地记下了歌词对应的字,其记忆力惊人,“教他一个字,半个月后再问,他依然记得”。

这种自律与专注的品质,很早就已养成。父母坦言他们并未在学业上过多操心,尤其在学习上。

“三年级时,他有一道奥数题不会做,问他爸爸,爸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那时起,他再没问过我们作业问题,全部自己解决。”这份从小培养起来的强大内驱力与自律,可见一斑。

周子凯的妈妈强调,他们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品德和身体健康。

“我认为一个孩子品质好、身体健康,对父母来说是最安心的。学习当然要努力,但我们不压榨他。”对于“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说法,林女士说:“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闪光点,家长要做的就是挖掘他们的优点,没必要羡慕别家的孩子。”

周子凯和父母一起在慈溪中学向老师们分享喜讯。记者 马亭亭 摄

学校机制,土壤为基

周子凯的脱颖而出,离不开慈溪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学校形成了“核心与拓展结合、人文与科学相融、基础与创新并举”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慈溪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骏进介绍,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中心,采用学科、竞赛“双导师制”和初高贯通的课程体系。学校还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与知名高校和竞赛强校合作。

高二下学期,周子凯将提前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他的偶像是有“数学界莫扎特”之称的陶哲轩:“他31岁就拿了菲尔兹奖,而且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成果,我特别佩服。”对于未来,周子凯目标明确:“我希望成为一名职业数学家。”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