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学人文」古涛:在方寸牙床上,播撒仁心之光
诊室里的“恐惧消除师”
“医生您好,我非常害怕看牙,我的右下边最后一颗牙,疼了快一个月了……”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怯生生地走进诊室,半边脸因疼痛而略显肿胀。
“你很勇敢,能来找医生就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犍为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古涛目光温和,他没有立即要求检查,而是先建立了信任的桥梁,“现在,请你完全信任我,我们一步一步来检查,如果感到任何不适,就举手,我会立刻停下。好吗
这种始于尊重的沟通方式,是古涛工作的独特起点。他通过观察和简单的交流,迅速判断女孩可能患有急性牙髓炎,并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你这可能是‘牙神经发炎’了,它在向你‘求救’。”
检查时,古涛的动作非常轻柔。当探针触到龋洞引发女孩轻微抽气时,他立即停下,给予安慰。确诊后,他没有直接开始治疗,而是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牙齿解剖图,详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和步骤。这种可视化沟通消除了未知带来的恐惧,女孩最终安心地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麻醉、开髓……当钻针打开髓腔,脓血渗出的瞬间,髓腔内压力释放,女孩的疼痛立刻缓解。治疗结束后,古涛不忘鼓励:“你今天非常棒!疼痛的根源已经解决了。”他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承诺随时提供咨询。
女孩离开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谢您,古医生。”声音虽轻,却饱含真情。
超越技术的治疗哲学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医学名言在古涛的诊室里得到了生动诠释。古涛深知,口腔科医生面对的从来不只是牙齿本身。“疼痛带来的脆弱,深植于心的恐惧,难以启齿的尴尬——这些都需要医生用心去感知和化解。”
在他的从业理念中,医疗行为应该包含三个层次:解除病痛的技术操作、传递关怀的人文陪伴、以及建立信心的心理支持。他常说:“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牙齿,而是整个人。”
这种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调整牙椅灯光时会用手遮挡患者眼睛,使用器械前会告知可能的声音和感受,治疗中不断观察患者的身体语言。对古涛而言,成功的治疗不仅意味着疾病的痊愈,更包括患者对牙科诊疗态度的转变。
那位接受治疗的年轻女孩后来复诊时告诉古涛,这是她第一次在看牙后没有做噩梦。“原来看牙可以不可怕。”这句话让古涛深感所有的耐心和细致都是值得的。
永不停歇的专业追求
在临床工作之外,古涛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班,始终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他开展的微创拔牙术,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牙槽骨组织;机械化根管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种植技术和根尖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颌骨囊肿手术则解决了许多复杂病例的痛苦。此外,他还承担着日常诊疗和口腔急诊的工作,在各种挑战中磨炼技艺。
古涛的专业追求不仅仅为了个人技术的精进,更着眼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他深知,医疗技术的每一点进步,最终都将转化为患者更短的治疗时间、更轻的痛苦和更好的预后。
从学校到藏区的医者担当
古涛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诊室内,更延伸至广阔的社会领域。他积极参与国家项目点的工作,走进学校开展儿童窝沟封闭和涂氟防龋项目。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是操作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他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在稚嫩的心灵中播下爱牙护齿的种子。“预防远胜于治疗,”古涛说,“让一个孩子免于蛀牙的痛苦,比治疗十例牙病更有意义。”
这种担当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极致体现。当疫情肆虐时,古涛毅然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支援,从事院感督查工作,支援回院后又进入方舱医院工作。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古涛用专业和沉着,为患者带去了安心和痊愈。
匠心与仁心的完美融合
从业十年来,古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将匠人精神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在他的理解中,口腔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方面,需要匠人般的专注和精湛的技术,在方寸之间精准操作;另一方面,需要人文关怀的温暖,洞察患者的恐惧和需求。
“牙齿是冰冷的,但医疗应该是有温度的。”古涛说,“我们面对的不是一颗孤立的牙齿,而是一个有情感、会恐惧的人。”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对年轻医师的教导中。他常常告诉年轻医生:“技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但对患者的同理心需要用心培养。记住,我们每次治疗的都是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颗牙。”
在古涛看来,那句艰难的“谢谢”和重新焕发光彩的眼睛,就是对他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当患者带着笑容离开诊室,他知道自己治愈的不仅是牙齿的疾病,还有心灵的创伤。(犍为县人民医院王春蓉/邓雯)
来源:健康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