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内被当作街边快餐、夜宵标配的麻辣烫,到了日本却摇身一变成了“轻奢健康料理”,有人说这是文化洗牌,有人感叹“我们吃着吃着就把国宝吃丢了”。
在国内被当作街边快餐、夜宵标配的麻辣烫,到了日本却摇身一变成了“轻奢健康料理”,有人说这是文化洗牌,有人感叹“我们吃着吃着就把国宝吃丢了”。
但看着东京池袋门口排着长队的日本年轻人,再看看那些标着“药膳养生”的菜单,不少网友都坐不住了:“难道我格局小了?”
下午两点,东京池袋某家麻辣烫门口还排着十几个人,队伍里清一色是打扮精致的日本女孩,一边讨论配菜一边自拍打卡。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现在日本年轻人心中的“食尚新宠”。
不光是池袋,横滨、新宿、高田马场等地的麻辣烫店也排起了长龙,几家热门门店甚至出现“还没开门人已到”的场面。
麻辣烫在日本爆红,不是运气,是有迹可循的,仅过去两年,日语网络中关于麻辣烫的相关帖子增长了近300%。在Instagram上,“麻辣烫”标签的帖子已超过10万条;TikTok上一条麻辣烫探店视频动辄破百万播放,在日本吃麻辣烫已经成了一种社交货币,“没吃过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共识。
明星也带了不少流量,女演员石原里美常年点外卖吃麻辣烫,另一位人气女星永野芽郁从18岁起就是忠实粉丝。
当红明星的带动,加上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麻辣烫在日本的走红早已脱离了“异国风情”的范畴,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最让中国游客惊讶的是价格,在日本一份麻辣烫的价格是国内的两到三倍:100克食材400日元起,一顿下来人均要100元人民币,这价格在中国足够吃顿火锅了,但在东京却被贴上了“轻奢快餐”的标签
贵,却依旧供不应求,新宿某店主透露,周末的翻台率是平时两倍,其中九成是日本本地顾客,而在语言学校密集的高田马场和新大久保,中国留学生也成了稳定客源。
这背后其实是一次悄无声息的“文化转译”。在中国麻辣烫是街头摊贩的代表,是学生宵夜、加班族的快慰。
但在日本它被重新包装为“健康药膳”:汤底中宣称加入二十多种中药材,诸如当归、枸杞、党参,在菜单上被写得清清楚楚,搭配可自选的豆制品、菌类、蔬菜,让日本年轻人觉得这不仅不油腻,反而比拉面更低卡,更养生。
这种“再定义”对日本消费者来说刚好对胃口。日本人向来讲究饮食健康,麻辣烫在他们眼里不再是重口味,而是“可控热量、自由组合”的理想餐食。一位东京白领就表示:“我以前以为辣的食物不健康,但吃了麻辣烫之后发现其实很清淡,还能自己选菜,比拉面靠谱多了。”
日本的中餐厅一直有两种招牌:“中国料理”和“中华料理”。前者保留原汁原味,后者早已被本地化得面目全非,比如日本人熟悉的回锅肉,早年因买不到豆瓣酱,只能用八丁味噌代替,结果炒出了甜口版本,和四川口味全然不同。
日本味噌
但现在的中餐出海,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食材凑合”和“调味将就”,越来越多的“地道中餐”在日本站稳脚跟,麻辣烫、重庆小面、东北菜馆轮番登场,吸引的可不只是华人社区,还有一大批愿意尝鲜的日本年轻人。
这股风潮背后,是品牌打法的升级,以杨国福为例,这家起步于哈尔滨街头的麻辣烫品牌,2018年在东京开出第一家门店时,可不是一味照搬国内模式。
相反他们做足了功课:装修风格干净现代,菜单标注详细的卡路里和营养成分,重点宣传“药膳汤底”,甚至在店内展示中药材实物,营造出一种“吃得健康、吃得高级”的氛围。
这套打法很快奏效,第一家门店三个月后开始盈利,半年后本地客户稳定增长,麻辣烫不再是“留学生的乡愁”,而是“东京白领的新宠”。这不仅是餐饮产品的成功,更是一次品牌本地化、文化适配的突破。
麻辣烫的日本逆袭,只是中餐出海的一角,兰州拉面在澳大利亚遍地开花;张亮麻辣烫、黄焖鸡、酸菜鱼、火锅等品牌在东南亚排起长队;奶茶、咖啡等中国现制饮品也开始在海外抢占年轻人的胃口。
这不是偶然而是市场逻辑在起作用:全球年轻人对异国风味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只要味道够好、包装得体、品牌策略精准,哪儿都有机会。
不过挑战也实打实地存在,比如在日本,日元汇率走低让从中国进口食材的成本飙升;辣椒花椒这些核心调味料必须从中国运来,运费就占了三成成本,一位大阪店主直言:“赚是能赚点,但在这个汇率下,真是越卖越心累。”
更别说文化差异、运营成本、人力资源这些现实问题,不是每个出海品牌都能复制杨国福的成功,也有不少品牌水土不服,黯然退场。
但也正因为难,中餐出海才更显得可贵,一碗麻辣烫,能在东京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口味的精准拿捏,对文化的灵活表达,对市场的敏锐判断。
这不是谁征服了谁,而是中餐在全球化餐桌上的一次亮相,是中国味道的一次“非主流逆袭”,当中国年轻人还在犹豫要不要点一份麻辣烫填肚子,东京的女孩已经把它当作生活仪式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看,也许问题不在麻辣烫,而在我们对“熟悉的东西”是否足够珍视,有时候真正的“顶流”,不是被捧上天的新品,而是那些你曾经低头路过、却从未认真看过的小摊热汤。
一碗麻辣烫火到日本,不是文化输出的胜利号角,也不是中餐全球化的终点,而是一次“味道+策略+时机”的精准结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东西,不怕无人识,只怕自己没信心。从街头小吃到东京潮流,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什么叫“顶流”,什么叫“格局”。
参考资料:
中国小吃在日本成餐饮新宠 物美价廉备受追捧前景看好
2019-02-13 环球时报
麻辣烫、米粉……这些“中国味道”海外持续受热捧
2022年08月17日 中国侨网
海外刮起“地道中餐”风潮
光明网 2024-12-07
来源:墨兰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