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位于石景山区五里坨西街9号院的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一座1769.25平方米的图书馆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书香弥漫的知识殿堂,更已悄然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旅行打卡地和满足全龄段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通过一系列高品质、多样化的公益课程与活动,让文化融
走进位于石景山区五里坨西街9号院的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一座1769.25平方米的图书馆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书香弥漫的知识殿堂,更已悄然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旅行打卡地和满足全龄段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通过一系列高品质、多样化的公益课程与活动,让文化融入日常,让学习成为习惯。
徜徉于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图书,一本本色彩丰富的绘本读物,还有智慧便捷的阅读设施,无不吸引着居民们在此停驻。精心打造的书法与国画公益课堂,已成为社区的文化亮点。馆方特邀书法家协会、美术协会的名家亲临授课,为居民带来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和艺术熏陶。近日,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举办的第三届“坨里墨香,五图书法研习社书法讲座”圆满结业,石景山区书法协会副主席连双存老师以赵孟頫《道场诗贴》为范本,与社区的书法研习者现场演绎赵体“八面出锋”的独特技法,共溯赵孟頫行书笔墨真谛。在墨香与笔韵中,居民们不仅学习技法,更感受着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氛围在翰墨丹青的浸润中愈发浓郁。
巧手匠心,环保非遗焕发新生
童心向华夏,拓印家国情。10月1日,秋阳和煦、红旗招展。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携手五里坨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喜庆开展“坨里童心向华夏”国庆手工拓印活动。社区亲子家庭以传统拓印技艺为媒、用金泥增添光彩,在指尖流转的匠心与童趣中,共同谱写对祖国的深情礼赞。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分馆组织红纽扣军嫂巧娘工作室开展“变废为宝 妙手生花”的保手工活动,引导居民将日常废弃物转化为实用美观的手工艺品,让环保意识在巧思妙手中生根发芽。同时,分馆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己任,开设非遗烙画公益课堂。参与者在一笔一画的烙刻间,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成为古老技艺在当代社区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家校社协同,助力青少年多彩成长
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力量从“各自为战”走向“同频共振”。节假日特别是每年寒暑假期,分馆倾注大量心力,构建青少年公益课程体系。素描、口才演练、古筝等高品质课程相继开展,为辖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课外生活、发展兴趣特长的优质平台,全面助力其综合素质提升。“以前陪孩子就是各玩各的手机,现在跟着孩子一起参加“红韵书香・逐梦学堂”,孩子会主动分享活动中的体会,家庭教育终于有了‘实在抓手’。”一位经常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
书香童趣,引领阅读新风尚
图书分馆围绕‘社区文化室联动’项目,携手天翠阳光第一、第二、第三社区,以及万商五里坨幼儿园、红旗小学、炮厂小学等教育机构,共同举办涵盖AI、机器人编程、物理、军事科技等领域的未成年人科普阅读活动及儿童艺术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持续开展。其中,“在图书馆里做一本书”尤为受到孩子们的追捧。孩子们亲手制作立体书,在趣味实践中不仅收获了书本知识,更深刻理解了一本书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体会到制作的不易。这项活动成功引导孩子们更加珍惜爱护纸质书籍,激励他们主动放下手机,乐于捧起书本,沉浸在阅读的广阔世界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如今,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已成功超越传统借阅功能,发展成为集阅读推广、艺术普及、非遗传承、环保实践、青少年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新高地。凭借卓越的服务与创新实践,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今年荣获“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北京市十佳优读空间”,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持续提升。其优质资源与良好氛围也吸引了多家出版社、教育机构及杂志社在此建立教育基地。未来,五里坨街道图书分馆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居民前来“打卡”,体验一场场丰盛的文化“旅行”,为打造书香社区、学习型社会贡献坚实的文化力量。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