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大地上,“给儿子娶媳妇”曾是父母辈最期盼的事,如今却渐渐变成了一场“倾尽所有”的硬仗。对于辛苦打拼大半辈子的90后父母来说,为儿子操办婚礼几乎要掏空毕生积蓄,甚至背上外债,这场看似圆满的婚事,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沉重与无奈。
在农村大地上,“给儿子娶媳妇”曾是父母辈最期盼的事,如今却渐渐变成了一场“倾尽所有”的硬仗。对于辛苦打拼大半辈子的90后父母来说,为儿子操办婚礼几乎要掏空毕生积蓄,甚至背上外债,这场看似圆满的婚事,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沉重与无奈。
农村婚嫁成本的飙升,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压在男方家庭头上的“三座大山”,让普通家庭难以喘息:
一是“节节攀升的彩礼”,成了绕不开的硬门槛。在不少农村地区,彩礼早已不是象征性的心意,而是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的“硬性指标”,有些地方甚至还流传着“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等说法。对于靠种地、打零工或外出务工谋生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无疑是天文数字。为了凑够彩礼,父母们不得不掏空多年攒下的养老钱,有的还要挨家挨户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咬牙背上银行贷款,只为了给儿子“撑面子”,不让女方家庭看轻。
二是“必须到位的住房”,耗尽半生积蓄。“结婚得有房”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要么在村里盖起两层甚至三层的气派楼房,要么咬牙在县城、市区购置商品房,成了许多女方家庭的基本要求。盖房或买房的费用,往往是一个农村家庭几十年的全部积蓄。房子主体建好还不算完,后续的装修、家电购置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把家庭的流动资金彻底榨干,甚至还要欠下一屁股债。
三是“不可或缺的汽车”,让负担雪上加霜。如今,汽车也成了农村婚礼的“标配”之一。在攀比风气的影响下,哪怕家庭经济拮据,父母也得硬着头皮给儿子买一辆像样的车,否则就觉得“没面子”,担心儿子在婚恋市场上处于劣势。这笔额外的支出,让本就沉重的婚嫁负担又添了一层压力。
面对这些高昂的成本,农村90后父母们几乎没有退路。“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的固有认知,再加上“不能让儿子打光棍”的现实焦虑,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默默承受。他们省吃俭用,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吃一顿好饭,把每一分钱都攥在手里;哪怕年过五十,身体不再硬朗,也依然要外出打工,或者在田间地头日夜劳作;明明已经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却要为儿子的婚事背负外债,未来的日子都要在还债中度过。
这场“为儿娶妻”的接力赛,让太多农村父母身心俱疲。他们用半生积蓄,甚至透支未来的生活,只为给儿子搭建一个成家的“巢”。可婚礼落幕之后,留给这个家庭的往往不是团圆的喜悦,而是沉甸甸的债务和一眼望不到头的压力。
这种“掏空家底办婚礼”的现象,不仅让农村父母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更折射出农村婚嫁市场中盲目攀比、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的相互扶持、彼此陪伴,可当爱情被层层物质条件绑架,当一场婚礼变成一个家庭的“经济劫难”,这样的婚姻起点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期待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随着相关治理措施的推进,农村婚嫁能摆脱过度物质化的枷锁,让彩礼回归心意、婚礼回归本心。愿每一对新人的结合,都基于真挚的感情而非金钱的堆砌;愿那些辛苦半生的农村父母,不必再为一场婚礼耗尽所有,能有尊严、从容地安享晚年。
来源:暴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