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老人的“夺命坎”?医生:入冬后老年人牢记“4防、3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08:08 1

摘要:我是一名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上个冬天的一个凌晨,急诊送来一位74岁的男性患者,高烧39度,伴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家属说,前一天还在家里看电视,晚上突然开始咳嗽,夜里就昏过去了。

我是一名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上个冬天的一个凌晨,急诊送来一位74岁的男性患者,高烧39度,伴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家属说,前一天还在家里看电视,晚上突然开始咳嗽,夜里就昏过去了。

入院不到两个小时,他因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转入ICU。这不是个例。每年入冬,我都会接诊几位类似的老人,病情发展之快,常让家属措手不及。

老年人在冬季的死亡率,确实比其他季节要高。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冬季死亡率比夏季高出约14.6%。

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事件及感染性疾病为主要死因。气温骤降、室内外温差大、免疫功能下降、基础病控制不佳,是这一“冬季坎”背后的四大推手。

寒冷刺激下,人体血管会迅速收缩,特别是冠状动脉、脑血管等耐受性差的小血管。血压突然升高,心肌供血不足、脑供血骤减,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的研究指出,气温低于5℃时,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27%。室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升约1.3%。

免疫力的衰退是另一个隐形杀手。随着年龄增长,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系统对病毒、细菌的识别和清除能力明显减弱。

肺炎球菌、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容易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传播。老年人感染后,常常没有典型症状,比如高热、剧烈咳嗽,反而表现为食欲差、意识模糊或跌倒。临床上称为“非典型感染表现”,容易被家属忽视,耽误治疗。

肺炎是冬季老年人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2021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人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死亡率高达18.9%。

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死亡风险翻倍。很多人以为只要吃点抗生素就能缓解,其实老年肺炎更容易进展为败血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重症监护支持。

室内取暖设备的不当使用也在“帮倒忙”。封闭空间中使用燃煤炉取暖,容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电热毯长时间使用,导致夜间出汗脱水,血液浓缩,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项2020年发表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率是其他季节的3倍,且致死率显著高于年轻人。

除了“疾病诱发”,冬天带来的运动减少也是健康隐患。我们观察到,入冬后老年人每日步数平均减少42%,活动量下降,导致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减退,跌倒风险上升。

跌倒本身不可怕,怕的是跌倒后的并发症,比如髋部骨折、颅脑损伤、肺部感染。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数据显示,老年人冬季跌倒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5%,比非冬季高出近一倍。

癌症患者在冬季的病情波动也更明显。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因体温调节能力差、营养状态差,极易发展为恶病质和感染性并发症

一项2022年在上海肿瘤研究中心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肺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在冬季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上升,提示临床管理上需更加严密。

对老年人而言,入冬后要特别牢记“4防3忌”。“4防”即防寒、防病、防摔、防中毒。防寒不是简单地穿得厚,而是讲究“头暖、背暖、足暖”,尤其是晨起夜卧时,避免骤然暴露在低温中。

很多老年人习惯清晨外出锻炼,但清晨气温低、血压高、血液黏稠,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为上午10点以后。

防病方面,建议老年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这些疫苗并不能100%预防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接种肺炎疫苗的老年人,因肺炎住院率降低了41.3%。稳定控制基础病、坚持按时服药,是防病的基本功。

防摔是每个医生在病房里都唠叨不够的话题。夜间如厕、地面湿滑、视线昏暗,都是跌倒高发的场景。

建议家中装设夜灯、防滑垫,卫浴间安装扶手。改善骨质疏松,增加肌肉力量,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以提高骨密度和抗跌能力。

防中毒常被忽视,但每年冬天急诊都会接诊因取暖不当中毒的老人。一氧化碳中毒的典型表现是头痛、乏力、意识模糊,但很多老人常误以为是感冒或低血糖,延误抢救时机。安全使用取暖设备,保持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是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

“3忌”包括忌空腹外出、忌暴饮暴食、忌滥用补品。空腹时血糖偏低,冬季寒冷刺激下更易诱发心律失常或低血糖昏迷。

暴饮暴食则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诱发胃肠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急症。至于各种“滋补保健品”,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因长期服用高糖、高脂、高蛋白保健品导致肝肾损伤的案例。

有些老人怕冷,就整天躲在屋里不开窗、不开门。密闭环境中微生物积聚,空气质量下降,对肺功能本就减弱的老人来说,是个慢性杀手。

建议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同时保持室温在18-22℃之间,相对湿度在40%-60%,这是对呼吸道最友好的环境设定。

很多人问我,冬天是不是一定是老年人的“夺命坎”?我说,不是“必然”,但确实是“高风险”。关键在于有没有做好准备。就像开车遇到结冰的路段,不是一定会出车祸,但你要知道危险在哪里、该怎么绕过它。预防、监测、干预三位一体,是穿越这个坎的安全带。

临床上我们也发现一个趋势,居家照护质量高的老人,即使有严重基础病,在冬季的生存率也明显更高

这说明,家庭管理和日常照护,是影响冬季健康的关键变量。子女的陪伴、适当的照护投入,远比一味送医院来得有效。我们倡导“适老化改造+健康监测+心理支持”的家庭照护模式,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参与进来。

老年人不是脆弱的代名词,但需要额外的保护。冬季是一次全身系统的适应挑战,生理储备少一点、反应慢一点、护理不到位一点,

都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过一个冬天我们作为医生最真切的经验总结。

有时候,真正的医学,不是高科技仪器,不是昂贵药物,而是一个提前关窗的动作,一句“爸,围巾戴好”的叮咛,一次“今天有没有按时吃药”的确认。老年人的健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参考文献:
[1]王强.冬季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机制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5):321-325.
[2]李晓梅.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11):1108-1113.
[3]刘志刚.冬季跌倒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3):198-202.

来源:程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