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全球6G研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各国在技术路线、专利布局和商用落地上呈现出不同的策略与进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中国6G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的40.3%,位居世界第一。
通过持续四年的努力,我国6G技术研发取得了首个阶段性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了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与此同时,全球6G研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各国在技术路线、专利布局和商用落地上呈现出不同的策略与进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中国6G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的40.3%,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6G技术试验近日迎来里程碑事件——第一阶段技术试验已完成。这一试验已连续开展了四年,形成了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我国6G技术试验规划为三个清晰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技术试验,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第二阶段是技术方案试验,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是系统组网试验,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我国正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融合技术方案研究,一体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培育等工作,为6G标准化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产业化方面,我国6G技术加速验证,已成功研发并展示全球首个面向6G的内生智能通信系统。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透露,中国移动已启动6G网络架构设计,正在开展6G潜在关键技术研究,并计划在2026年后逐步推进技术标准化和试验网建设。
放眼全球,6G研发呈现出多极化竞争态势。从专利布局来看,中美两国在6G核心专利上合计占全球近80%,形成第一梯队。
美国的6G研发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是德科技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首个6G技术开发实验许可证,专注于95GHz至3THz的太赫兹频段研究。同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也主导着长期的6G研发项目,确保其在未来通信技术中的战略安全。
日本选择了一条差异化技术路线。避开全面开花,集中资源在7GHz厘米波等能够发挥其都市环境应用优势的特定频段和技术上,拓展覆盖维度,发展星地融合网络(NTN)。同时NTT公司正大力推广其 “创新光学无线网络”(IOWN) 作为6G的核心,该技术全程采用光信号传输,据称能使数据传输容量提升至传统技术的125倍,同时将功耗大幅降低至1%。日本的6G专利占比约10%,位居全球第三。
韩国在6G的起跑阶段就展示了技术实力。2025年6月,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利用亚太赫兹频段,成功实现了从首尔到釜山约800公里的实时6G通信演示,延迟低于5毫秒。韩国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2200亿韩元(约12.5亿人民币),力争在2028-2030年商用窗口中占据主导。
欧洲则凭借其在卫星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着力推动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欧空局(ESA)启动了多个5G/6G创新挑战项目,并与GSMA合作,重点关注直接到设备的卫星通信等前沿领域。
当前,全球产业链各参与方在6G方面的研发主要围绕三大重点方向进行:
太赫兹通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太赫兹波段位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具有超大带宽和超高速度的潜力,可实现每秒太比特的传输速率。
空天地一体化则致力于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无缝衔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这一技术方向尤其适合解决偏远地区、海洋和空中的通信需求。
智能超表面技术通过可编程的电磁表面,实现对无线传播环境的智能调控,大幅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和能效。
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盛乐标分析认为,6G专利的领先地位源于多方因素:国家层面的前瞻布局、企业界的早期投入、5G建设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产业生态,以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6G被定义为未来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综合性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它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智能等多技术融合创新。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柏斯维指出,6G的峰值速率将达到5G的100倍,延迟降低到十分之一,同时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和全球无缝覆盖。这将催生全息通信、远程手术机器人、自动驾驶城市等全新应用场景,重塑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从技术周期看,6G预计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目前正是技术形成和标准制定的关键窗口期。根据市场预测,到2030年,中国6G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其中工业互联网应用占比达40%,智慧城市应用占比30%。
数据来源注释:
本文中关于我国6G技术试验进展的数据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6G专利申请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
日本NTT的6G计划及专利数据来源于《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
韩国6G演示及研发计划信息来源于韩国政府新闻稿及ETRI官方发布;
美国是德科技许可证信息来源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公告及公司新闻;
欧洲6G活动信息来源于欧洲空间局(ESA)官网。
来源:随便聊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