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25.08)6G 及航天航空行业投资研究报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5:05 1

摘要:6G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演进,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6G 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卫星通信、量子技术等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目标是实现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与 "通信感知计算深度融合",预计 2030 年前

6G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演进,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6G 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卫星通信、量子技术等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目标是实现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与 "通信感知计算深度融合",预计 2030 年前后进入商用阶段。

技术特点:6G 具有超高速率、超低延迟和超大规模连接特性,理论峰值速率达 1Tbps(是 5G 的 50-100 倍),延迟低于 0.1ms,连接密度达每平方公里千万级设备,频谱效率提升 10-100 倍。其核心突破包括太赫兹频段(0.1-10THz)通信、AI 原生网络、量子通信和全息通信等。

市场规模:全球 6G 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 IMT-2030 (6G) 推进组预测,到 2040 年,6G 终端连接数将较 5G 时代增长超 30 倍,月均流量增长超 130 倍,市场规模预计在 2030 年突破千亿美元,2040 年达 340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50%。中国信通院预测,中国占全球规模 50% 以上,终端连接数突破 1216 亿台。

发展阶段:2025 年被定为 6G 标准化启动关键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已明确 6G 的 15 项能力指标。目前全球 6G 研发正处于技术愿景与需求确定、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阶段,预计 2025-2027 年完成技术研究,2029 年完成首版技术规范,2030 年实现商用。

产业链结构:6G 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包括太赫兹芯片、空芯光纤、智能超表面材料等核心元器件和材料供应商;中游包括卫星互联网、AI 基站、网络设备等系统集成商;下游包括车联网、元宇宙、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和终端用户。

航天航空产业正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向商业驱动型转变,尤其是在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商业航天发展现状:中国商业航天已迈入市场化转型新阶段,在多重政策驱动加码下,正通过低轨卫星星座等核心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定位为 "新增长引擎",明确要求 "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市场规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 年商业航天产值达 2.3 万亿元,2025 年预计突破 2.8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 22.9%。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30 年或达万亿美元。

产业链结构:商业航天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中游地面设备与运营服务、下游应用场景与终端用户。其中,卫星载荷(占单星成本 40%)、相控阵天线、火箭发射等环节技术壁垒较高,附加值较大。

发展阶段: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产业化爆发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火箭技术方面,可回收技术能将发射成本降至 1/3 以下,液体燃料火箭因推力可调等优势成主流;在卫星制造方面,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6G 与航天航空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尤其是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方面,两者的结合将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市场机遇。

空天地一体化:低轨卫星星座作为 6G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 3-5 年迎来建设高峰。中国星网(GW 星座规划 1.3 万颗)、垣信卫星(千帆星座 1.5 万颗)计划未来 5 年发射超 7000 颗卫星,2025 年进入密集组网期。

技术协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为 6G 提供更高效的频谱利用方案,尤其是在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同时,6G 技术的发展也将提升卫星通信的容量和效率,形成互补优势。

应用场景拓展:6G 与商业航天的融合将催生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包括低空经济、远程医疗、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这些场景将为两大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市场机遇:据预测,卫星通信市场规模 2040 年将达 217 亿元,低轨卫星需求超万颗。随着 6G 技术的成熟和商业航天的发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将成为未来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万亿级市场空间。

6G 技术研发已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尤其是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一体化等关键领域。

太赫兹通信技术:太赫兹通信(0.1-1THz)因其超大带宽、超高传输速率(可支持 Tbps 级通信)和低延迟特性,被视为 6G 空口技术的关键突破方向。华为光子太赫兹芯片实现 300GHz 频段 206Gbps 传输,中兴通讯在 6G 试验网中验证 1THz 频段高速移动场景通信稳定性,误码率低于 10⁻⁷。紫光展锐在 1THz 频段实现 206Gbps 无线传输速率,并完成北京 - 雄安高速磁浮列车场景测试。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完成 "手机直连低轨卫星" 众测,支持 100Mbps 速率,Mate X6 手机实现北斗 + 天通 + 低轨三网协同通信。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 6G 试验卫星,太赫兹传输速率达 600Mbps(星链的 3 倍)。

通信感知一体化:紫金山实验室 6G 低空测试场覆盖 1.75 万平方公里,支持无人机物流配送时延降至 50ms,实现分米级定位精度。华为、中兴等企业在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支持厘米级定位精度和环境感知。

AI 与 6G 融合:华为、中兴等企业在 AI 与 6G 融合方面取得进展,通过 AI 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干扰协调和故障预测,提升网络效率和性能。

标准化进展:3GPP 已启动 6G 标准研究,中国主导的 "通感算智一体化" 方案被纳入标准框架,要求 6G 网络能效比 5G 提升 100 倍以上,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市场总量预测:根据 Market Research Future 预测,全球 6G 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7.45 亿美元增至 2031 年的 52.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2.1%。Research And Markets 预测,2024 年全球 6G 技术市场规模达 16.6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149.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3.98%。

中国市场规模:中国 2026-2030 年 6G 投资规模或达 1.2 万亿元,产业链规模超 15 万亿元(5G 的 3 倍)。中国在 6G 相关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位居全球前列,占比超过 48%,远超美国的 35.2% 和日本的 9.9%。

细分领域规模

卫星通信:2040 年市场规模 217 亿元,低轨卫星需求超万颗太赫兹技术:作为 6G 核心频段,技术突破后市场规模或达 15%AI+6G:2030 年 AI 驱动的网络优化市场达千亿级

表 1:全球 6G 市场规模预测(2024-2040 年)

年份全球市场规模(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中国市场占比202416.6-40%202530.080.7%42%2030149.443.98%50%20352500.058.1%55%20403400.058.1%60%

6G 产业链正在形成,各环节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产业链结构

上游:太赫兹芯片、空芯光纤、智能超表面材料等核心元器件和材料供应商,技术壁垒高,国产化需求迫切。中游:卫星互联网、AI 基站、网络设备等系统集成商,是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的关键。下游:车联网、元宇宙、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和终端用户,直接面向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大。

主要参与者

中国: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亨通光电等。美国:高通、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主导 Open RAN 联盟。欧盟:诺基亚、爱立信等,重点布局太赫兹技术。日韩:三星、NTT 等,押注全息通信。

竞争格局:中国在 6G 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专利占比 40.3%(华为、中兴主导);美国占比 35.2%,主导 Open RAN 联盟;欧盟重点布局太赫兹技术;日韩押注全息通信。华为 6G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国及华为 6G 专利达 13449 项,占比约 40.3%。

竞争优势:中国在 6G 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专利数量、技术研发实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中国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取得重要突破,为 6G 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G 技术将推动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的发展,从工业互联网到低空经济,从全息通信到数字孪生。

低空经济领域:6G 技术将推动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等低空经济场景的发展。紫金山实验室 6G 低空测试场覆盖 1.75 万平方公里,支持无人机物流配送时延降至 50ms,实现分米级定位精度。顺丰在南京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配送航线,将原本 20 分钟的人工配送时间缩短至 5 分钟,日均可飞行 20 架次。

工业互联网领域:6G 支持微秒级时延,实现工厂设备实时协同,提升生产效率 20%-30%。中兴通讯 6G 多品牌机器人异构协同平台已在智慧零售场景中实现设备并发接入能力达 200 台,协同效率提升 40%。

全息通信与元宇宙:中信科移动在 2025 MWC 上海展推出基于 6G 分布式智治网络的全息沉浸式通信业务系统,支持全息视频通信、虚实空间共生及虫洞穿越等功能,支持任意视角自由切换和全真数字人交互。

智能驾驶领域:6G 技术将支持高精度定位和低延迟通信,为智能驾驶提供有力支撑。华为、中兴等企业在 5G-V2X 技术基础上,正在开发 5.5G-V2X 和 6G-V2X 技术,支持厘米级定位精度和毫秒级时延。

医疗与教育领域:远程手术、全息教学通过 6G 超高清传输与触觉反馈技术普及。6G 网络将支持远程手术(时延

表 2:6G 主要应用场景及商业化时间

应用场景主要特点技术需求商业化时间市场规模预测(2030 年)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高精度定位、低时延通信2026-2028 年万亿级工业互联网设备实时协同、数字孪生微秒级时延、高可靠性2027-2030 年千亿级全息通信全息视频、全真交互超高带宽、超低时延2028-2030 年千亿级智能驾驶车路协同、高精度定位厘米级定位、毫秒级时延2027-2030 年万亿级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全息诊断超高清晰度、触觉反馈2028-2030 年千亿级智慧城市全域感知、智能管理大规模连接、AI 融合2026-2030 年万亿级

市场规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 年商业航天产值达 2.3 万亿元,2025 年预计突破 2.8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 22.9%。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30 年或达万亿美元。中国 2022 年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 314 亿元,2025 年预计达 44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1%),下游应用(手机直连、物联网)潜在空间达万亿级。

发展阶段:中国商业航天已迈入市场化转型新阶段,低空经济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多重政策驱动加码下,商业航天领域正通过低轨卫星星座等核心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国际竞争力跃升。

产业链结构:商业航天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卫星制造、火箭研制)、中游(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和下游(卫星应用服务)三个部分。其中,上游卫星载荷(占单星成本 40%)和火箭发射(短期确定性最强)技术壁垒最高;中游地面设备与运营是承上启下的环节;下游手机直连与低空经济爆发力最强。

主要驱动因素

战略资源争夺:轨道与频段 "先占先得",国际电信联盟 (ITU) 规定,低轨卫星的轨道和频段资源遵循 "先申报先占用" 原则,申报后需在 7 年内完成星座部署,否则资源失效。政策支持:2024 年 "商业航天"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实施,开放民用市场;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启用,民营火箭公司获政策倾斜,发射审批周期从 180 天压缩至 60 天。技术进步:火箭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卫星量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多家企业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完成一级九机静态点火测试,计划 2025 年 Q3 首飞,复用次数目标 20 次,近地轨道运力 4 吨(可回收)。天兵科技:天龙三号通过九机联合静力试验,近地轨道运力 17 吨(原 15 吨),对标 SpaceX 猎鹰 9 号。深蓝航天:星云一号液氧甲烷火箭实现垂直起降回收,可回收火箭近地轨道运力 7 吨。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液氧甲烷火箭完成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计划 2025 年 Q4 首飞,近地轨道运力 3 吨(可回收)。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氧甲烷火箭,可重复使用约 30 次,低成本设计。

发射成本下降:SpaceX 猎鹰 9 号发射成本降至 1500 美元 /kg(传统火箭 5 万美元);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2025 年首飞可回收火箭,成本有望降 60%。星链卫星成本降至 50 万美元 / 颗(传统卫星 5000 万美元),中国长光卫星目标单星成本 400 万元。

技术突破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 验证型火箭完成国内首个液氧甲烷 + 不锈钢 + 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实现 2.5 公里高度悬停与海面精准降落,为 2025 年首飞奠定基础。材料创新:通过不锈钢箭体(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和 3D 打印技术,降低火箭成本。

发射能力提升:中国商业航天发射能力不断提升,2025 年 7 月国内三天内两次成功发射低轨卫星(05 组、06 组),标志着组网常态化提速。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启用,发射审批周期从 180 天压缩至 60 天,民营火箭公司获政策倾斜。

卫星制造与应用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在低轨卫星组网和卫星互联网领域。

卫星星座建设

中国星网(GW 星座):规划 1.3 万颗卫星,已完成 6 组 56 颗卫星发射(截至 2025 年 8 月),Ka 频段单星带宽达 1Tbps,计划 2027 年完成 1300 颗部署。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规划 1.5 万颗卫星,通过 7 次发射部署 94 颗卫星(截至 2025 年 8 月),格思航天数字工厂实现单星 1.5 天量产周期,2025 年计划交付 200 颗。吉利星座:2025 年完成一期 64 颗卫星在轨,进入初步运营阶段,目标实现全球中低速通信服务;二期规划或在 2025 年下半年公布。

卫星制造技术进步

批量生产能力: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已实现年产 100 至 150 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整星研制周期缩短,效率提升了 80%。成本下降:星链卫星成本降至 50 万美元 / 颗(传统卫星 5000 万美元),中国长光卫星目标单星成本 400 万元。生产效率提升:格思航天数字工厂实现单星 1.5 天量产周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卫星应用服务

手机直连卫星:华为 Mate 60、荣耀 Magic 6 等 30 余款机型支持卫星通信,2025 年销量或破 3000 万部。低空经济协同:无人机、eVTOL 依赖卫星导航,北斗星通(高精度定位芯片市占率 70%)、中科星图(低空管控平台)受益政策试点。卫星互联网服务:中国卫通(唯一商用通信卫星运营商)统筹高轨资源,布局低轨星座;中国电信推出手机直连业务,覆盖应急、海洋场景。

卫星互联网作为 6G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市场规模: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30 年或达万亿美元。中国 2022 年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 314 亿元,2025 年预计达 44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1%),下游应用(手机直连、物联网)潜在空间达万亿级。

星座建设进展

中国星网(GW 星座):规划 1.3 万颗卫星,已完成 6 组 56 颗卫星发射(截至 2025 年 8 月),Ka 频段单星带宽达 1Tbps,计划 2027 年完成 1300 颗部署。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规划 1.5 万颗卫星,通过 7 次发射部署 94 颗卫星(截至 2025 年 8 月),格思航天数字工厂实现单星 1.5 天量产周期,2025 年计划交付 200 颗。

技术突破

星间激光通信:极光星通实现 400Gbps 星间链路(原 100Gbps),支撑高速数据传输。卫星载荷技术:铖昌科技(民企龙头)、国博电子(星载组件)需求随卫星量产激增,2025 年市场规模或翻 3 倍。终端技术:华力创通(基带芯片)、信维通信(卫星天线)切入手机供应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

应用场景

手机直连卫星(DTC):技术路径包括华为模式(新手机 + 高轨卫星)和 SpaceX 模式(旧手机 + 低轨卫星)。华为 MateX6 三网卫星版将开启低轨卫星互测,成为全球首款三网卫星智能手机。低空经济:无人机、eVTOL 依赖卫星导航,北斗星通(高精度定位芯片市占率 70%)、中科星图(低空管控平台)受益政策试点。物联网:卫星物联网在海洋、沙漠、森林等偏远地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支持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设备连接。

发展趋势:卫星互联网将成为 "太空新基建 + 6G 核心底座",2025 年进入组网与应用的爆发拐点。上游聚焦高壁垒技术(T/R 芯片、可回收火箭),下游布局消费端场景(手机直连、低空经济),优先选择技术护城河深、订单弹性大的企业。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是 6G 与商业航天融合的核心方向,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深度融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发展现状

卫星星座建设:中国星网(GW 星座规划 1.3 万颗)、垣信卫星(千帆星座 1.5 万颗)计划未来 5 年发射超 7000 颗卫星,2025 年进入密集组网期。地面网络升级: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正在升级地面网络,支持与卫星网络的融合,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终端技术突破:华为 MateX6 三网卫星版将开启低轨卫星互测,成为全球首款三网卫星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卫星消息、天通卫星语音、低轨卫星互联网。

技术进展

卫星通信技术: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完成 "手机直连低轨卫星" 众测,支持 100Mbps 速率,Mate X6 手机实现北斗 + 天通 + 低轨三网协同通信。星间链路技术:极光星通实现 400Gbps 星间链路,支撑高速数据传输。网络融合技术:中国卫通(唯一商用通信卫星运营商)统筹高轨资源,布局低轨星座;中国电信推出手机直连业务,覆盖应急、海洋场景。

市场规模:卫星通信市场规模 2040 年将达 217 亿元,低轨卫星需求超万颗。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30 年或达万亿美元。

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卫星通信与地面 6G 网络将在频段、协议、架构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的通信网络。应用拓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将在应急通信、海洋通信、航空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协同: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低空经济是 6G 与商业航天融合的重要应用场景,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市场规模: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低空 +" 创新生态快速拓展,已深度融入农业监测、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预计 2025 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三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五。

技术支撑

6G 技术:紫金山实验室 6G 低空测试场覆盖 1.75 万平方公里,采用无蜂窝通信和分布式协作感知技术,实现无人机巡检的分米级定位精度和毫秒级响应。卫星导航:北斗星通(高精度定位芯片市占率 70%)为低空经济提供高精度定位支持。管控平台:中科星图(低空管控平台)提供低空飞行管理解决方案,支持无人机物流、城市安防等场景。

应用场景

无人机物流:顺丰在南京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配送航线,将原本 20 分钟的人工配送时间缩短至 5 分钟,日均可飞行 30 架次(原 20 架次)。城市安防:云圣智能展示的 "宝莲尊" 全自动机场系统,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实现违规建筑识别、管网泄漏预警等功能。eVTOL 飞行汽车:亿航等企业正在开发 eVTOL 飞行汽车,依赖 6G 网络和卫星导航实现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农业植保:无人机农业植保在农田监测、农药喷洒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深圳市在 2025 年 7 月 31 日发布《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计划 2026 年前建成 1200 个起降点,打造 "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应用场景拓展: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从物流、安防、农业向更多领域延伸。产业链完善:低空经济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形成从飞行器制造、通信导航、运营服务到管控平台的完整生态。

6G 与商业航天的融合将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互联网和低空经济等领域。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投资机会

卫星制造:低轨卫星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低轨卫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百亿元,铖昌科技(民企龙头)、国博电子(星载组件)等企业受益。火箭发射: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等企业 2025 年首飞可回收火箭,成本有望降 60%。地面设备:海格通信(军用终端)、震有科技(核心网设备)参与低轨星座地面站建设,订单增速超 45%。终端设备:华力创通(基带芯片)、信维通信(卫星天线)切入手机供应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

卫星互联网投资机会

卫星载荷:T/R 芯片、激光通信器件等卫星载荷关键组件需求增长,铖昌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等企业受益。卫星运营:中国卫通(唯一商用通信卫星运营商)统筹高轨资源,布局低轨星座,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预增 280%。应用服务:手机直连卫星(DTC)服务、卫星物联网等应用场景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推出手机直连业务,覆盖应急、海洋场景。

低空经济投资机会

无人机物流:顺丰、京东等企业加速布局无人机物流网络,相关通信设备、导航系统和管控平台需求增长。eVTOL 飞行汽车:亿航等企业正在开发 eVTOL 飞行汽车,相关通信导航设备、电池技术和运营服务具有投资价值。管控平台:中科星图(低空管控平台)、北斗星通(高精度定位)等企业提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

表 3:6G 与商业航天融合发展重点投资领域

投资领域细分方向核心企业投资逻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制造中国星网、垣信卫星、银河航天低轨卫星需求爆发,2025 年进入密集组网期
火箭发射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可回收技术降低成本,发射需求增长
地面设备海格通信、震有科技订单增速超 45%,受益于星座建设
终端设备华力创通、信维通信手机直连卫星市场快速增长卫星互联网卫星载荷铖昌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T/R 芯片、激光通信器件需求增长
卫星运营中国卫通、中国电信统筹高轨资源,布局低轨星座
应用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快速发展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顺丰、京东、中通配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eVTOL 飞行汽车亿航、小鹏汇天未来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
管控平台中科星图、北斗星通低空飞行管理需求增长

6G 行业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技术突破、产业链布局和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

技术突破领域

太赫兹通信:太赫兹芯片、太赫兹天线、太赫兹通信设备等领域将迎来投资机会。紫光展锐在 1THz 频段实现 206Gbps 无线传输速率,为太赫兹通信产业化奠定基础。空天地一体化:低轨卫星星座、卫星通信设备、天地一体化网络设备等领域投资机会显著。中国星网(GW)和千帆星座(G60)等大规模星座建设将带动产业链发展。通信感知一体化: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高精度定位和低时延通信的需求将推动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相关芯片、模块、系统集成商将受益。

产业链投资机会

上游核心元器件:太赫兹芯片(铖昌科技)、空芯光纤(亨通光电)、智能超表面材料等上游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具有技术壁垒,投资价值高。中游设备与系统集成:中兴通讯、中国卫通等企业在 6G 设备和卫星互联网领域布局全面,技术实力雄厚,是标准制定与设备升级双重受益标的。下游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全息通信等 6G 应用场景的落地情况,布局相关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

表 4:6G 产业链重点投资企业

产业链环节核心企业业务特点投资价值上游核心元器件铖昌科技太赫兹芯片、相控阵芯片技术壁垒高,受益于卫星互联网建设
亨通光电空芯光纤、量子通信设备全球唯一 "光纤 + 量子通信" 全链自主可控中游设备与系统集成中兴通讯6G 设备、太赫兹通信技术全球通信设备前五强,专利储备超万件
中国卫通卫星运营、低轨星座布局国内唯一商用卫星运营商,低轨卫星组网市占率超 60%
盛路通信太赫兹模块、毫米波天线军工 + 卫星通信双轮驱动,技术国内领先下游应用场景中科星图低空管控平台、空天信息服务布局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北斗星通高精度定位芯片高精度定位芯片市占率 70%
硕贝德终端天线、卫星通信天线终端天线龙头,6G 毫米波技术全球领先

投资策略建议

分阶段布局:根据 6G 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分阶段布局产业链各环节。2025-2027 年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相关企业,2028-2030 年重点关注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相关企业。聚焦核心技术:重点关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一体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投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关注产业链协同:关注 6G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优选各环节龙头企业和具有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重视应用场景落地:关注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全息通信等 6G 应用场景的落地情况,布局相关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

航天航空行业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商业火箭、卫星制造与应用和卫星互联网等领域。

商业火箭投资机会

可回收火箭技术:可回收火箭技术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等企业 2025 年首飞可回收火箭,成本有望降 60%,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火箭材料与制造:通过不锈钢箭体(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和 3D 打印技术,降低火箭成本,相关材料供应商和制造企业具有投资机会。发射服务: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启用,发射审批周期缩短,发射服务需求增长,相关企业受益。

卫星制造与应用投资机会

卫星制造:低轨卫星需求快速增长,银河航天、长光卫星、时空道宇等企业的卫星批量生产能力提升,相关智能制造设备、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等领域投资机会增加。卫星载荷:T/R 芯片(铖昌科技)、激光通信器件(光库科技、光迅科技)等卫星载荷核心组件需求增长,相关企业受益。卫星应用服务:手机直连卫星(DTC)、卫星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应用场景快速发展,相关服务提供商具有投资价值。

卫星互联网投资机会

卫星星座建设:中国星网(GW 星座)、垣信卫星(千帆星座)等大规模星座建设将带动产业链发展,相关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企业受益。地面设备:相控阵终端(用户接收信号)和信关站(星地枢纽)是关键,海格通信、震有科技等企业参与低轨星座地面站建设,订单增速超 45%。终端设备:华力创通(基带芯片)、信维通信(卫星天线)切入手机供应链,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具有投资价值。

表 5:商业航天产业链重点投资企业

产业链环节核心企业业务特点投资价值商业火箭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可回收可回收技术降低成本,2025 年首飞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近地轨道运力 17 吨,对标猎鹰 9 号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氧甲烷火箭可重复使用约 30 次,低成本设计卫星制造银河航天低轨卫星批量生产南通卫星智慧工厂年产 150 颗中型卫星
长光卫星遥感卫星制造技术领先,市场份额高
时空道宇吉利出行星座计划发射 240 颗卫星,已发射 30 颗卫星载荷铖昌科技T/R 芯片、相控阵芯片民企龙头,受益于卫星量产
光库科技激光通信器件星间激光通信技术领先
光迅科技光电子器件光通信领域龙头企业卫星应用中国卫通卫星运营、低轨星座布局国内唯一商用卫星运营商,低轨卫星组网市占率超 60%
中国电信手机直连卫星服务推出手机直连业务,覆盖应急、海洋场景
华力创通基带芯片、终端设备切入手机直连卫星供应链

投资策略建议

重点关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是商业航天产业化的核心。重点关注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布局卫星制造与组网产业链:卫星制造与组网是商业航天的重要环节,未来 3-5 年将迎来建设高峰。重点关注银河航天、长光卫星、时空道宇等卫星制造企业,以及中国星网(GW)和千帆星座(G60)等星座建设相关企业。关注卫星应用服务市场:卫星应用服务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市场空间广阔。重点关注卫星通信、遥感数据、导航增强等应用领域的企业,尤其是具有创新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的企业。关注产业链协同发展:关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优选各环节龙头企业和具有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全面,技术实力雄厚。

6G 与商业航天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风险。

技术风险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太赫兹、可见光通信等频段选择仍存争议,部分企业可能因技术淘汰而估值承压。技术研发难度大:6G 和商业航天领域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技术标准竞争:中美欧在标准制定上的博弈可能导致产业链割裂,需警惕供应链限制(如芯片出口管制)。

市场风险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6G 大规模商用需至 2030 年,短期业绩难兑现,需防范主题炒作后的回调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行业发展,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可能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率降低。商业化周期长

政策风险

政策调整风险:国家对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能调整,影响行业发展速度和方向。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美科技竞争可能影响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需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行业的影响。监管政策变化: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国际协调、低空经济的监管政策等可能发生变化,影响行业发展。

应对策略

多元化投资:采取 "核心龙头 + 弹性细分" 策略,分散投资于不同细分领域和企业,降低单一技术路线或企业的风险。关注技术验证进展:密切关注紫金山实验室外场试验网、3GPP 标准制定等技术验证进展,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重视估值与业绩匹配:避免过度追逐主题炒作,关注企业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优选具有明确商业化路径和业绩支撑的企业。关注政策动态:密切关注国家对 6G、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政策动态,及时调整投资布局。风险对冲:通过投资不同细分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构建风险对冲的投资组合,降低系统性风险。

基于对 6G 及商业航天行业的分析,提出以下投资策略和重点推荐。

总体投资策略

分阶段布局:根据 6G 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分阶段布局产业链各环节。2025-2027 年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相关企业,2028-2030 年重点关注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相关企业。核心龙头 + 弹性细分:采取 "核心龙头 + 弹性细分" 策略,核心配置技术实力强、产业链地位稳固的龙头企业,同时布局具有高弹性的细分领域创新企业。聚焦确定性机会:聚焦技术突破(太赫兹、卫星互联网)、政策红利(新基建)、业绩确定性(运营商)等确定性机会,同时警惕技术迭代与国际化风险。

重点推荐投资领域

6G 核心技术: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一体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卫星互联网: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和终端设备等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企业。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eVTOL 飞行汽车、低空管控平台等低空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商业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先的企业,如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

重点推荐企业

中兴通讯:全球通信设备前五强,主导 6G 太赫兹通信、AI 原生网络等关键技术验证,专利储备超万件,计划 2025 年启动预商用设备生产。其光传输设备全球市占率第二,海外营收占比 35%,是标准制定与设备升级双重受益标的。中国卫通:卫星互联网 "国家队",垄断低轨卫星频段资源,计划 2026 年前发射 300 颗卫星组网,与中国移动共建 "天枢星座",覆盖南海等战略区域,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预增 280%。铖昌科技:相控阵天线核心组件 T/R 芯片民企龙头,需求随卫星量产激增,2025 年市场规模或翻 3 倍。蓝箭航天(拟 IPO):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完成一级九机静态点火测试,计划 2025 年 Q3 首飞,复用次数目标 20 次,近地轨道运力 4 吨(可回收),成本有望降 60%。中科星图:在商业航天领域深度布局全产业链生态,2024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2.5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9.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52 亿元,在低空经济领域推出 "星图低空云" 智能操作系统,布局低空经济全产业链。

表 6:重点推荐企业估值与财务指标(截至 2025 年 8 月 15 日)

企业名称股票代码市盈率 (PE)市销率 (PS)2024 年营收增速2024 年净利润增速核心业务中兴通讯00006359.648.6512.5%2.67%6G 设备、太赫兹通信中国卫通601698120.9125.06-280.0%*(Q1)卫星运营、低轨星座铖昌科技001270141.6913.16--T/R 芯片、相控阵芯片中科星图688568192.3411.7729.49%2.67%空天信息服务、低空经济中国卫星600118-357.6719.52--卫星制造、应用服务航天晨光600501-37.349.96--航天装备、特种车辆联创光电60036359.648.65--光电子器件、超导应用国睿科技600562120.9125.06--雷达装备、智能监测

注:市盈率和市销率数据来源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中国股票日行情数据库,部分企业因亏损或数据不全导致指标异常。

6G 与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将呈现技术融合、应用拓展和产业升级等趋势,发展前景广阔。

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6G 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技术体系。空天地一体化深化:低轨卫星星座、高空平台和地面网络将深度融合,形成全球无缝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通信、感知和计算将深度融合,实现 "通感算" 一体化,为智能社会提供全方位支持。

应用场景拓展

低空经济规模化:无人机物流、eVTOL 飞行汽车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将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互联网智能化:6G 技术将推动工业互联网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工厂设备实时协同,提升生产效率 20%-30%。全息通信普及:全息通信技术将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等领域广泛应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产业发展前景

产业链完善:6G 和商业航天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产业规模扩大:中国 6G 通信 2026-2030 年投资规模或达 1.2 万亿元,产业链规模超 15 万亿元(5G 的 3 倍)。2030 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 3.95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 19.3%。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在 6G 和商业航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市场前景展望

6G 市场:全球 6G 市场规模预计在 2030 年突破千亿美元,2040 年达 340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50%。中国占全球规模 50% 以上,终端连接数突破 1216 亿台。商业航天市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2.3 万亿元,2025 年预计突破 2.8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 22.9%。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 亿美元,2030 年或达万亿美元。低空经济市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低空 +" 创新生态快速拓展,已深度融入农业监测、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

6G 与商业航天行业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

核心结论

技术领先优势:中国在 6G 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专利占比 40.3%(华为、中兴主导);在商业航天领域,可回收火箭、卫星批量制造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市场规模巨大:全球 6G 市场规模预计 2040 年达 3400 亿美元,中国占全球规模 50% 以上;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 2025 年预计突破 2.8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 22.9%。融合发展加速:6G 与商业航天的融合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投资建议

分阶段布局:根据 6G 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分阶段布局产业链各环节。2025-2027 年重点关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相关企业,2028-2030 年重点关注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相关企业。聚焦核心领域:聚焦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和低空经济等核心领域,优选具有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的企业。采取多元化策略:采取 "核心龙头 + 弹性细分" 策略,核心配置中兴通讯、中国卫通等龙头企业,同时布局铖昌科技、蓝箭航天等细分领域创新企业。关注风险因素:密切关注技术路线不确定性、政策调整、国际竞争等风险因素,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关键时点监测

2025 年 6 月:3GPP 启动 6G 标准研究,关注标准提案通过率高的企业。2025-2027 年:中国低轨卫星组网加速,卫星产业链迎爆发窗口。2027 年:6G 技术规范冻结,关注技术路线确定后的投资机会。2030 年:6G 商用牌照发放,全球 6G 商用启动,设备商进入业绩兑现期。

通过把握 6G 和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在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来源:Sean的行研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