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他们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南宋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我国历史悠久,建立的朝代和割据政权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历史上的西夏王朝。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他们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南宋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说起西夏的建立,不得不提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
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也是北魏皇室拓跋氏的后裔。党项族作为羌族的一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亡成都,天下大乱。
在这一关键时刻,李思恭纠合蕃汉兵马数万人,李孝昌一同誓师讨贼,响应唐僖宗的勤王诏令。
原来的夏绥银节度诸葛爽在投降黄巢后,唐僖宗便任命李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
李思恭与凤翔节度使郑畋、义存节度使王处存、泾原节度使程宗楚、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歃血为盟,传檄天下,意图收复长安。然而,在作战过程中,由于各方军队难以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李思恭与李孝昌刚到王桥就被黄巢起义军打败,损失惨重。此后,他在东渭桥与黄巢起义军的尚让、朱温激战,战败后退军;又与起义军的孟楷部遭遇,几乎全军覆灭,仅带着残部逃回夏州。
然而奇怪的是唐朝的操作,虽然在这场平叛战争中,李思恭的军队败多胜少,简直能被称为“常败将军”,但却因屡败屡战而逐渐受到唐朝的重视。
虽然李思恭被黄巢揍得差点生活不能自理了,但他回到夏州后,又开始积极修缮兵甲、训练兵士,很快又拉起一支蕃汉军队。并再次上书唐僖宗请求返回长安作战。
也许唐僖宗也对这货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精神感染了,派人对李思恭予以嘉奖,并且将他的军队赐军号为“定难军”。此后,李思恭带着定难军进入渭桥,受宰相王铎节制,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下诏任命李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
直到他的间接大贵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带兵勤王抵达关中后,李思恭才迎来转机。他带领定难军随同李克用和白志迁作战,在三战定长安的战争中终于取得胜利。
黄巢兵败,派人焚烧宫殿后退出长安。等到黄巢之乱平定后,李思恭凭借这一功劳被唐朝廷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兼太子太傅,拜夏州节度使,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后来又增加了静州,这为未来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最根本的地盘。
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定难军内部推举其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使。
同年五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联兵攻入长安。唐昭宗任命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出兵讨伐李茂贞和王行瑜。
但在这次战斗中,定难、保大两军采取观望不进的方针,为了是保存自身实力,默默注视着中原王朝内部动乱的下一步发展。
他们秉承着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都“俯首称臣”,以便换来中原王朝大量赏赐和对拓跋氏在定难和保大两地统治地位的承认。这一套谁赢就投谁的操作,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屡试不爽,就是到了局部统一中国的宋朝依旧管用。
当李茂贞叛乱时,李思谏便投靠了朱温一起对付李茂贞。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李思谏又归属后梁,随后中原就进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而李氏(拓跋氏)党项人趁机控制了当时的夏州、绥州、银州、宥州、盐州,其地在今陕西省绥德以北、甘肃与宁夏东部及内蒙古南部等地。
李思谏去世后,李思恭的孙子李彝昌继承职位,随后李彝昌被杀,族人推举李仁福为新的继承人与首领。李仁福去世后,等到他的儿子李彝超继位后,中原已经进入后唐时期,双方不断发生战争。李彝超去世后,他的弟弟李彝殷继位,其割据势力臣服于后晋。
李彝殷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光睿继承职位,之后李继筠继承,再之后是李继棒,这时中原已经是北宋王朝了。李继棒便率领夏州、绥州、银州、宥州、盐州五州投靠了北宋。结果李继棒的同族弟弟李继迁不满其投降北宋的行为,率领其部分族人联合其他部落的党项人一起反抗北宋。
李继迁凭借个人能力与实力,迫使北宋将夏州、绥州、银州、宥州、盐州五州归还。李继迁去世后,其子李德明继位,虽然名义上仍然归属宋朝,但实际上早就是独立的割据势力,为以后建国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低调逍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