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方则对“吃瓜蒙主”表示支持,内部又细分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其表达虽有瑕疵,但整体导向正向,应予以保护;另一种则是无条件全盘支持,疯狂搜集证据证明其无错有功。
今天写这个,可能会招来不少反对甚至举报,但心里有些话,不吐不快。
近期,网红博主“吃瓜蒙主”的争议言论引发网络热议,舆论场中逐渐分化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
一方以胡律师为代表,明确批评和反对其言论,部分观点如“大头鹰”等人表达更为激进,这里不做展开介绍,因为等下我会专门写;
另一方则对“吃瓜蒙主”表示支持,内部又细分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其表达虽有瑕疵,但整体导向正向,应予以保护;另一种则是无条件全盘支持,疯狂搜集证据证明其无错有功。
这场争议的核心,本质上是部分人为攻击特定朝代而刻意颠倒历史主次、混淆内外矛盾的认知偏差问题,尤其涉及日本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议题,恰逢高市早苗抛出狂妄言论的当下,更需厘清是非、明辨主次,坚守历史认知的底线。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责,早已被历史事实和国际公论明确界定。《波茨坦公告》的庄严宣告、东京审判的正义裁决,都让日本侵华战争的策划者、实施者,以及中国内部伪满洲国、南京汪伪政权等汉奸势力,受到了历史的严厉审判。这段历史的核心逻辑清晰明确:侵略与反侵略是绝对的主矛盾,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不容混淆。
“吃瓜蒙主”抛出“九一八事变是溥仪邀请日本侵略”的荒谬言论,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公然歪曲,更是对主次矛盾的刻意颠倒。
日本侵华的国策并非临时起意,早在明治维新时期的1890年就已确立“大陆政策”,将侵略中国作为既定战略。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本凭借武力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若非列强干涉还险些割占辽东半岛,这足以证明其侵略野心由来已久、蓄谋已久,并非来自满清末代皇帝的邀请才制定的侵华计划。
为实现全面侵华,日本在数十年间进行了体系化的准备:理论上炮制“脱亚入欧论”“对华文明论”“元清非中华论”等侵略话术,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渗透,经济上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资源,军事上不断扩军备战并发动局部侵华战争。如此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岂能被“满清遗老遗少勾引侵华”的谎言轻易颠覆?
即便聚焦溥仪的角色,也不难发现其“工具人”的本质——他有罪,但作为满清末代皇帝,溥仪虽有复辟野心,可彼时的满清早已腐朽崩塌,他只是一个寄居在天津日本领事馆的退位皇帝(后来被转移到长春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纯粹是个傀儡,既无权掌控国家经济,更无力调动国内军事力量,根本不具备“邀请日本侵华”的资格与能力。将日本侵华的主责归咎于一个无权无势的政治傀儡,本质上是将历史主角与配角强行错位,其逻辑之荒谬不言而喻。
其自述的《我的前半生》,正是其对自己前半生罪责的悔悟和反省,他的确是日本侵华的帮凶,但日本侵华的主要责任,仅从其自述的内容,就从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变成了溥仪,显然不准确。
如果真的按照“吃瓜蒙主”拥趸所言,他就是元凶,他自己还承认了,那么,东京审判绞死的那几位,算什么?最大的祸首活着,那几个干活的全是死刑?这逻辑说得通吗?不弄死裕仁,是麦克阿瑟为了统治日本社会,那不弄死溥仪是为了什么?为了照顾满清遗老遗少的情绪??
可千万别有人在评论区冒出来说是因为溥仪演技好,奥斯卡欠他个影帝啊!
回溯“吃瓜蒙主”此前的言论不难发现,其观点始终陷入“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偏激误区——从历史片段中截取符合自身预设的“证据”来佐证观点,却无视历史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片段的,脱离整体语境的解读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曲解。
这种碎片化的历史解读方式,极易造成认知误导:为了强化“反清”立场,竟能将日本侵华这一民族浩劫的罪责轻轻带过,甚至变相为侵略者开脱,这已然触碰了历史认知的底线,更是对内外矛盾的刻意混淆。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上部分支持者对其采取的“饭圈化”追捧态度——将博主无限“正义化”和“神化”,对其错误言论选择性无视,甚至为其歪曲历史的行为强词夺理。
这种心态存在双重危害:一方面,网红博主作为拥有舆论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错误言论本应被理性纠偏,而饭圈化的追捧会放大错误认知的传播范围,带偏公众历史观;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违背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认知,将普通个体神化,既不利于博主自身正视错误、修正偏差,更会扰乱正常舆论走向。真正理性的支持,应当是正视错误并督促改正,而非不分是非的盲目维护,更不能将个人观点凌驾于历史事实之上。
“吃瓜蒙主”的核心逻辑,本质上是“全盘否定满清即可解释一切近代苦难”的简单化思维:将满清视为“万恶之源”,认为若没有满清统治,中国就能避免被列强侵略的命运,甚至说不定还能领先世界。
可惜这种逻辑显然经不起推敲——若按此思路推演,难道明朝延续下去,中国就真能实现富强?民国推翻满清统治,1950年就能在朝鲜半岛击退美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满清的腐朽确实给中国近代带来了沉重灾难,其历史罪责不容推卸,推翻满清统治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将所有近代苦难都归咎于满清,本质上是西方“甩锅式”历史观的翻版——将复杂历史简化为单一责任人,以此逃避对深层问题的反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09年的近代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尝试、抗争、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苦难史与奋斗史。
地主阶级从以林则徐开始,到后来主持洋务运动的几位汉族大臣,他们都没能扭转局面,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先后证明了地主阶级无法带领中国取得胜利。
1912年满清灭亡后,中国并未迎来预期的繁荣,反而在37年间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更深重苦难。
1927年,中山先生的遗志被蒋、汪两人抛之脑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外敌人的合力打击,若非在危急时刻发起南昌起义,建立红色武装割据,万里长征转移革命根据地,在陕北领导华北、华东地区人民顽强抗日,在解放战争中顶住美苏压力,坚决发起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避免中国划江而治,还不知道中国要在黑暗中沉沦多久。
这段历史早已证明,近代中国的苦难根源,并非单一的“满清统治”,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联合压迫。将所有罪责归咎于满清,既无法解释清朝灭亡后的持续苦难,更会忽视帝国主义侵略这一核心外部因素——敌人不会因我们找到“内部替罪羊”就主动退去,这种思维只会涣散人心,消解抗争的意志。
历史的关键转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甩锅式”思维不同,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历史苦难,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的核心矛盾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明确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抗内外敌人”的革命方向。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顶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其革命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证明,面对内外敌人的环伺,唯有凝聚民族共识、团结一致抗争,才是走出苦难的唯一正确道路,任何试图通过攻击内部特定对象,来逃避外部矛盾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和对民族利益的损害。
任何时候,都要警惕“碎片化解读”“甩锅式归因”等错误历史观,避免陷入为了特定立场而颠倒黑白的误区。
正视历史苦难,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看清新中国的来时路——唯有坚守正确的历史观,凝聚民族共识,一个遇到事只知道甩锅的文明,没资格在新时代领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包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