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卢马救主?鲜为人知的是刘备根本没靠它脱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2:40 1

摘要:很多人以为的卢马是刘备的“救命符”,实际正史中的的卢马,更像一段被后世加工放大的“普通坐骑记录”,连“妨主”的说法都有一半是虚构。

现在提到“救主名马”,多数人会先想到的卢马跃檀溪。

可翻遍正史,根本没有刘备靠的卢马脱险的记载。

为什么演义里写得活灵活现的名场面,正史却只字未提?

答案藏在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差异里。

很多人以为的卢马是刘备的“救命符”,实际正史中的的卢马,更像一段被后世加工放大的“普通坐骑记录”,连“妨主”的说法都有一半是虚构。

建安十二年前后,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驻扎在新野。这段时间,刘表的部下蒯越、蔡瑁等人一直忌惮刘备,觉得他日后会威胁荆州。

一次,刘表邀请刘备到荆州治所襄阳赴宴,蒯越、蔡瑁私下计划在宴会上除掉刘备。

刘备提前察觉了危险,没等宴会结束就借口离席。

当时他骑的马就是的卢马,从襄阳一路疾驰返回新野,途中要经过襄阳城外的檀溪。

不过正史里并没有“马跃檀溪”的惊险场景,只记载刘备顺利脱身,的卢马在这段经历里,更像是“代步工具”而非“救命功臣”。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世语》:“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注:此为裴注引野史,非陈寿原文)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无的卢马跃檀溪记载,仅记“表疑其心,阴御之”。

裴松之注引的《世语》是西晋时期的野史,可信度远低于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作为西晋史官,编写《三国志》时对史料筛选极严,没收录“马跃檀溪”,说明他认为这段记载不足为信。

刘备脱身更可能是靠提前察觉危险、及时逃跑,而非马的“超能力”。

冷知识 : “的卢”这个名字,在古代指“额头上有白色斑点的马”,不是专属名马的“品牌名”,当时很多额头带白斑的马都可能被叫做“的卢”。

被忽略细节: 刘备依附刘表时,已拥有一定兵力和人脉,即便遇到危险,也有随从护卫,不太可能只靠一匹马脱险。

《世语》的记载更像民间传说,加入了戏剧化元素。

就像现代老板遇危机,靠的是提前收到消息,不是座驾突然会飞,的卢马只是被拉来凑剧情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

当时刘表已去世,其子刘琮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消息后,带着部下和百姓向南撤退,途经当阳长坂时,被曹操的追兵追上。

这场战斗中,刘备军队被打散,妻子糜夫人和儿子刘禅失散,多亏赵云拼死救出刘禅。不过正史中,完全没提到的卢马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

既没说它载着刘备突围,也没说它保护了刘禅。

反而记载刘备当时“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可见他突围时靠的是身边的核心将领护卫,而非坐骑。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这段记载清晰还原了长坂坡之战的核心:

刘备被曹操精锐骑兵追击,最终弃妻带子,靠数十名核心部下保护逃走。

全程没提的卢马,说明在这场关键突围中,的卢马并非关键因素,甚至可能不是刘备当时骑的马。

冷知识 : 曹操的“五千精骑”是当时闻名的“虎豹骑”,战斗力极强,刘备能逃走靠的是张飞在长坂桥断后,赵云保护刘禅,和马的关系不大。

被忽略细节: 古代战争中,骑兵的战斗力核心在人而非马。

即便有好马,也抵不过敌军的围攻,刘备突围的关键是“数十骑”的护卫,而非单靠一匹马。

好比现代团队遇危机,靠的是核心成员掩护,不是车开得快,的卢马在这儿连“背景板”都算不上。

建安十四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南部四郡,治所设在公安。

这段时间,“的卢马妨主”的说法开始出现。

不过正史中,最早提到“妨主”的是裴松之注引的《相马经》,但内容并非针对刘备的的卢马,而是相马理论:“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而刘备的的卢马是否真的“妨主”,正史没任何记载。

反而有记载说,刘备后来把一匹马送给了部下庞统,但没说这匹马是的卢马。

“的卢马妨主庞统”的说法,是《三国演义》后来添加的剧情。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先主之入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先主与庞统统众入蜀。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

《相马经》(裴松之注引):“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相马经》的记载是相马观点,不是针对刘备的的卢马。

正史中庞统是后来在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和马没有关系。

“的卢马妨主庞统”是演义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把相马理论和庞统之死强行结合的结果。

冷知识 : 古代人对马的毛色、外形很看重,常把马的特征和吉凶联系起来,“的卢妨主”本质是当时的“封建迷信”说法。

被忽略细节: 刘备如果真相信“的卢妨主”,根本不会把马留在身边,更不会送给重要谋士。

演义的说法其实和刘备“知人善任”的性格矛盾。

就像现代有人说“某款车不吉利”,其实是没根据的传言,的卢马“妨主”就是古代版的“网络谣言”。

马王堆出土的相马经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进攻蜀地的雒城,这是刘备夺取益州的关键战役。

雒城守军抵抗顽强,刘备军队攻打了将近一年才攻破。不过正史中,关于的卢马的记载在这之后就完全消失了。

既没有说它在战役中阵亡,也没有说它被刘备送给别人,更没有说它“善终”。

结合古代战马的使用寿命,的卢马作为刘备之前的坐骑,到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年老体衰,不再适合战场。

或者在之前的战斗中,它已经被其他战马取代。

总之,正史对的卢马的记载非常简略,远没有演义中那么传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这段记载只讲了雒城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没提到任何关于战马的内容。

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只记录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战马除非有特殊贡献(如吕布的赤兔马,因和吕布、关羽都有关联而被记载),否则不会单独记录。

的卢马没被后续记载,说明它在刘备阵营中,确实算不上“重要资产”。

冷知识 : 古代战马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5到8年,而且需要精心养护,很多战马在频繁的战役中会因伤病、疲劳被淘汰。

被忽略细节: 演义中说的卢马“陪刘备到最后”,不符合战马的实际使用寿命。即便的卢马在建安十二年跟随刘备,到建安十六年也至少4岁以上,对战马来说已经过了巅峰期。

好比现代的老车,到了年限就会被淘汰,的卢马的“消失”,其实是古代战马的“正常退休”。

从西晋到元末,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的卢马的形象逐渐从“普通战马”变成“传奇名马”。

西晋时期,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世语》《相马经》等野史资料,第一次把“马跃檀溪”“的卢妨主”的说法和刘备联系起来。

到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里开始提到“的卢马”,比如李白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把的卢马塑造成“快马”的代表。

宋代话本小说中,“马跃檀溪”的故事被进一步丰富,加入了更多细节。

元末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整合了之前所有的传说,把的卢马打造成“救主名马”,还添加了“妨主庞统”的剧情,让它的形象彻底定型。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世语》《相马经》等,为的卢马增添传说色彩。” 李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实际为辛弃疾词,此处为常见误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目的是补充史料,但他引用的野史可信度不高。

唐代以后,文人出于创作需要,不断给的卢马添加“传奇元素”。

到了《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天命所归”,把“马跃檀溪”写成刘备“有天助”的证明,让的卢马成为刘备“仁德得神助”的象征。

冷知识 : 很多人以为“马作的卢飞快”是李白写的,实际是南宋辛弃疾的词,这也说明“的卢马”的传说在后世传播中,还出现了“作者误记”的情况。

被忽略细节: 的卢马形象的演变,其实是“历史故事民间化”的典型例子,越到后世,故事越精彩,但离史实越远。

好比现代的“网红景点”,本来很普通,经过不断宣传包装,就成了“必打卡地”,的卢马就是古代版的“网红IP”。

正史里的卢马只是刘备的普通坐骑,没救过主也没妨过人,可演义却把它写成“神驹”。

你觉得,罗贯中为什么要给的卢马添加这么多虚构剧情?

是为了突出刘备,还是单纯想让故事更精彩?

你更相信正史里“普通坐骑”的的卢马,还是演义里“救主妨主”的的卢马?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优质评论还可能被我整理到后续文章里~

建议点赞 + 收藏 随时回看

如果觉得本文的历史考据方法对你有用

不定期更新关于历史的深度内容

来源:闲来磕磕瓜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