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手机一亮我就心跳漏拍,像有人掐住脖子,这不是熬夜党日常,是世卫组织刚盖章的“数字焦虑症”。
凌晨三点,手机一亮我就心跳漏拍,像有人掐住脖子,这不是熬夜党日常,是世卫组织刚盖章的“数字焦虑症”。
WHO去年11月说,18-35岁焦虑涨幅38%,我刚好35,完美卡在刀口。
更离谱的是,阳过后老觉得时间忽快忽慢,一分钟像一小时,一查资料,这叫“时间感知障碍”,Long Covid里42%的人同款。
原来不是我不自律,是病毒把大脑节拍器拧松了。
去年DSM把“预期性焦虑”从半年缩到三个月,我松口气——原来提前担心三个月就能算病,不用硬撑到半年。
身体也帮腔:胃抽筋、手指甲啃到甲根,官方把这两写进诊断清单,连小孩啃指甲都算信号,我瞬间原谅了自己小学啃到出血的童年。
药不想吃,我去试FDA新批的Freespira,一个小盒子连呼吸管,四周每天十七分钟,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压下来。
官方数据75%的人惊恐减半,我四周后地铁里没再突然想逃,虽然还是早高峰,但胸口没开挖掘机。
贵,两千块,比一趟急诊便宜。
同诊室有个妹妹,药吃到最大量依旧心慌,医生直接上磁刺激,头皮哒哒哒像麻雀啄,十次后她说“脑子里的蜂鸣器关了”。
最新研究说难治型有效六成,听着像抽奖,可抽中就是翻篇。
轻度的更友好,手机应用商店搜“CBT”,七款戴FDA小绿标,我下了个叫MindShift的,睡前把担心写进“焦虑盒子”,真锁屏,第二天才准看,结果一半夜里想的白天发现废话,自动删。
如果你也数着心跳入睡,别先百度癌症,先去三甲医院“心理健康体检”,三百块抽管血填两张表,比刷短视频猜病准。
有病就治,没病安心,反正焦虑已经大众化,咱不孤单。
说到底,焦虑不是意志薄弱,是神经在报警,给它一个出口,比硬扛高贵。
来源:博学精灵QAUW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