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中天!41岁评不上教授怒辞武大:10年后凭“戏说三国”爆红
“在这里待11年,连个教授都评不上,我还有什么好留恋的?”2005年,41岁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易中天递交辞职信时的这句怨言,在当时的学界引发不小波澜。有人惋惜他放弃体制内的安稳,有人嘲讽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更有人断言,连高校职称都冲不破的人,离开象牙塔终将一事无成。没人料到,10年后这个被贴上“学术失败者”标签的人,会站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舞台上,用“曹操要是活到现在,绝对是天天上热搜的霸道总裁”这样的“戏言”,收获2亿观众的追捧,成为全民热议的“历史网红”。
易中天的争议,从高校时期便已埋下伏笔。1994年入职武大中文系后,他凭借生动风趣的授课风格圈粉无数,课堂常常座无虚席,甚至吸引外系学生爬窗旁听。但在当时“唯论文、唯项目”的职称评定体系中,易中天的“接地气”成了“硬伤”——他不愿把精力耗费在晦涩难懂的学术八股上,反而痴迷于将深奥的历史文化转化为通俗表达。
11年间,他的课堂口碑爆棚,却因不符合评定导向,始终卡在副教授职称上。四十不惑的年纪,看着同期入职的同事纷纷晋升教授,易中天的辞职看似冲动,实则是对固有评价体系的无声反抗。
辞职后的易中天,很快陷入更大的争议漩涡。“放弃学术深耕,跑去走通俗路线,简直是学术堕落”“连教授都评不上,还好意思出来讲历史”,类似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传统学界看来,历史研究本该是严谨枯燥的,学者就该待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而易中天“跨界”大众传播的选择,无疑触碰了“学术正统”的底线。但易中天并未理会这些非议,转而入职学术氛围更宽松的厦门大学,继续践行自己的理念:“学术不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让普通人听懂、爱上历史,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
2006年,《百家讲坛》的邀约让易中天彻底站在了争议的风口浪尖。登上央视舞台后,他彻底颠覆了历史讲座的固有模式:不讲生僻典故,不用学术术语,而是把曹操解读成“霸道总裁”,把刘备的隐忍说成“职场生存智慧”,把三国纷争比作“创业公司博弈”。这种“戏说式”解读瞬间引爆市场,《品三国》系列收视率一路飙升,相关图书销量突破千万册,易中天从学界“失意者”摇身变成全民追捧的文化名人。
但赞誉背后,更尖锐的争议接踵而至。不少历史学者公开批评他“歪曲历史、娱乐化解读”,认为他用网络热词解构经典,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是“学术向流量妥协”;有人甚至嘲讽他“不是历史学家,只是个会讲故事的网红”。面对质疑,易中天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我讲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有史料依据,通俗不等于低俗,有趣不等于戏说。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历史,总比让历史躺在故纸堆里无人问津要好。”
这场争议的核心,本质上是两种学术理念的碰撞:一边是传统学界坚守的“精英化、严谨化”,认为学术就该保持高冷姿态;另一边是易中天践行的“大众化、通俗化”,主张学术应走出象牙塔。11年高校执教积累的扎实功底,让他的“通俗解读”有了学术支撑;而脱离职称评定的束缚,让他得以打破框架,找到知识传播的新路径。事实上,易中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既没有放弃学术严谨性,也没有一味迎合流量,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如今再看易中天的选择,当初的“怒辞武大”早已不是“失败者的逃离”,而是对固有评价体系的突破;所谓的“戏说三国”,也并非“学术堕落”,而是知识传播的创新。他的故事之所以充满争议,正是因为他打破了“学者必须皓首穷经”“学术只能曲高和寡”的固有认知。有人说他背叛了学术,有人说他拓宽了学术的边界;有人质疑他的走红是流量时代的畸形产物,有人却感谢他让历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争议仍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中天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学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职称高低、论文多少,更在于能否真正影响他人、传递价值。他的经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当传统路径走不通时,是墨守成规还是勇敢突围?当坚守的理念不被认可时,是妥协退让还是坚持自我?或许,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统”与“堕落”,只要初心不改、深耕不辍,另辟蹊径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源:韵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