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的保安刚打完哈欠,一颗蓝宝石就亮了——它知道,今晚的卢浮宫要上演迟到一百五十年的逃跑。
巴黎的保安刚打完哈欠,一颗蓝宝石就亮了——它知道,今晚的卢浮宫要上演迟到一百五十年的逃跑。
小偷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斯里兰卡的「蓝月」终于逃出了殖民金库。
它当年在矿区滚到枪管底下,沾着搬运工的血光上岸,现在被切成72面,锁在三重防弹玻璃里。
听说它要走的时候,卢浮宫连夜装上了4500万欧的量子锁,结果还是让它溜了。
法国人一边报警,一边偷偷松了口气:赃物没了,账也就不用还了。
可德国人不这么想。2023年12月,他们把113件贝宁青铜器塞进尼日利亚新馆——西非首个防盗等级比卢浮宫还高。
贝宁人没欢呼,只是把最大的一座铜像放在入口,让青铜的枪洞朝天,子弹孔成了打卡位。
荷兰更绝,阿姆斯特丹博物馆把那77件抢劫日记原原本本上网。
有人边看边哭:19岁的士兵写“国王命令我把菩萨头切下来,刀钝了,用石头砸。
”馆长说,哭不尴尬,尴尬的是以前我们只让游客看金佛微笑。
偷蓝月的人估计没想到,卢浮宫隔天被非洲联盟发了律师函。
对方拿着UN最新修正案:殖民品强制返还。
非洲人这次直接建了个基金,2.8亿美元专打官司,还给偷渡出非洲的文物做DNA——微量元素指纹一测,祖坟都能找着。
可技术也搞出乌龙。
希腊人在要回的帕特农碎片上扫纳米级图谱,机器报警:大理石里掺了19世纪英国人用胶水粘的灰浆。
希腊人懵圈——这算我们的还是算他们的?
卢浮宫这边更尴尬。
升级AI识别系统,MIT一测,对有色人种误报率飙到34%。
安保总监挠头:“系统把穿连帽衫的黑人小哥标记成窃贼,把西装白人当成自己人。
”结果还没改完,原住民代表杀到:你们扫文物分子结构,问过骨头里那些祖先吗?
那叫数字殖民。
最打脸的是英国。
V&AmpA把一尊印度神像3D打印了个替代品,真货打算偷偷还给印度。
印度人说:我们不要塑料神。
馆长只好连夜改口:不是还,是“长期出借”。
印度人回他:你借我钱一百五十年,试试收利息?
埃塞俄比亚的学者总结得扎心:“我们不止想拿回金光闪闪的,还想找回自己被偷走的时间。
”
那颗逃跑的蓝宝石现在在哪儿没人知道。
它可能滚进塞纳河,也可能早被熔成普通石头。
但小偷至少干了一件好事:让博物馆的玻璃一夜之间出现裂缝——从裂缝看进去,全是当年的血手印。
来源:德巧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