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岁在乙卯。长安的朝堂之上,一场持续数年的政治博弈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唐高宗李治顶住关陇集团的重重压力,力排众议,下诏废黜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与宠妃萧淑妃,册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作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顾命大臣的褚遂良,因坚决反对立武氏为后
唐中宫易主:655年废后立武之争与李唐政治格局的剧变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岁在乙卯。长安的朝堂之上,一场持续数年的政治博弈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唐高宗李治顶住关陇集团的重重压力,力排众议,下诏废黜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与宠妃萧淑妃,册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作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顾命大臣的褚遂良,因坚决反对立武氏为后,遭李治贬谪潭州,拉开了关陇集团衰落的序幕。这场废后立武事件,绝非单纯的后宫易主,而是皇权与门阀势力的正面交锋,是寒门官员与关陇集团的权力洗牌,它深刻改写了李唐王朝的政治走向,为武则天日后执掌朝政、乃至建立武周政权铺平了道路。
一、剑拔弩张:废后立武的朝堂交锋
永徽六年的长安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政治气息。李治欲立武则天为后的想法,早已不是秘密,而这一想法遭到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的坚决抵制。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两派泾渭分明,一场围绕后位归属的激烈辩论,在太极殿上正式上演。
(一)李治的决心:皇权觉醒与情感执念
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后,既有深沉的情感执念,更有强烈的政治诉求。自永徽五年武则天入宫封为昭仪后,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温柔体贴,迅速赢得了李治的专宠。武则天不仅能在情感上慰藉李治,更能在政治上为他出谋划策,成为他最信任的盟友。与王皇后的刻板端庄、萧淑妃的骄纵任性相比,武则天的善解人意与政治才干,更能满足李治的需求。
然而,李治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关陇集团的强烈反对。关陇集团成员认为,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其背后代表着强大的门阀势力,废黜王皇后,无异于动摇关陇集团的统治根基。同时,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身份尴尬,且出身并非关陇集团核心圈层,立她为后,恐遭天下非议。
面对关陇集团的反对,李治并未退缩。他深知,废后立武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更是为了打破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垄断,加强皇权。自即位以来,李治一直受制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渴望通过废后立武,扶持武则天这一股“外来势力”,与关陇集团相抗衡,从而摆脱辅臣的控制,实现皇权的集中。
为了争取支持,李治曾多次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沟通,试图说服他们同意立武则天为后。他甚至亲自前往长孙无忌府中,赏赐大量财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换取长孙无忌的支持。然而,长孙无忌始终不为所动,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二)褚遂良的死谏:关陇集团的最后抗争
褚遂良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顾命大臣,是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中坚力量。他出身河南褚氏,是西魏以来的名门望族,与长孙无忌关系密切,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临终前,曾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让他们辅佐李治治理天下。因此,褚遂良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李唐王朝的传统与关陇集团的利益,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永徽六年九月,李治在太极殿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等顾命大臣,商议废后立武之事。褚遂良率先站出来,坚决反对。他直言进谏道:“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他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唐太宗为李治所娶,且没有过错,不能轻易废黜。
随后,褚遂良又指出,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如今立她为后,恐遭天下非议。他说:“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主!愿留三思!”他恳请李治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冲动,留下千古骂名。
李治对褚遂良的直言进谏极为不满,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褚遂良见状,继续说道:“臣今忤陛下,罪当死。然臣所谏者,乃社稷大计,陛下若不听臣言,臣愿碎首金阶,以谢先帝!”说完,他便将手中的笏板放在地上,准备以死相谏。
李治见状,勃然大怒,下令将褚遂良拖出去。武则天在帘后听到褚遂良的话,也怒不可遏,大喊道:“何不扑杀此獠!”幸得长孙无忌出面劝阻,褚遂良才得以幸免。
褚遂良的死谏,是关陇集团对李治废后立武之举的最后抗争。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李唐王朝的忠诚,更反映了关陇集团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然而,他的抗争最终未能阻止李治的决心,反而加速了自己的贬谪。
(三)寒门官员的支持:皇权与寒门的联盟
就在关陇集团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同时,以李义府、许敬宗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却纷纷站出来支持李治的决定。这些官员大多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受到关陇集团的排挤,难以获得晋升的机会。他们深知,武则天一旦成为皇后,必然会打击关陇集团,为自己提供晋升的机会。因此,他们纷纷上书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为后,成为武则天封后之路的重要推手。
李义府是第一个公开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的官员。永徽六年,李义府因得罪长孙无忌,即将被贬谪,他得知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后,便连夜上书,称“皇后无子,罪该废黜,武昭仪德容兼备,宜立为后,以顺民心”。李治见有人支持自己的决定,大喜过望,立即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
随后,许敬宗等官员也纷纷上书,支持立武则天为后。许敬宗在朝堂上公开表示:“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他认为,李治作为天子,想要立自己喜欢的人为后,是天经地义之事,其他人无权干涉。
这些寒门官员的支持,不仅为武则天的封后之路扫清了障碍,也让李治看到了打破关陇集团垄断朝政的希望。此后,李治更加坚定了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一场围绕后位的政治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二、尘埃落定:废后立武的最终实施
在寒门官员的支持下,李治终于下定决心,废黜王皇后、萧淑妃,立武则天为后。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诏,正式废黜王皇后与萧淑妃,将二人打入冷宫。诏书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随后,李治又下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诏书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十一月一日,李治在太极殿举行了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武则天身着袆衣,头戴花钗,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接受李治授予的皇后玺绶,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女主人。这场典礼,标志着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也标志着关陇集团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褚遂良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了李治的贬谪。永徽六年十月,李治下诏,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此后,褚遂良又多次被贬,最终于显庆三年(658年)被贬为爱州刺史,死于任上。褚遂良的贬谪,是关陇集团衰落的重要标志,也让朝廷中的其他关陇集团成员人人自危。
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打入冷宫后,生活困苦不堪。李治曾一度念及旧情,前往冷宫探望二人。当他看到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悲惨境遇时,心中十分不忍,想要将二人赦免。然而,武则天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冷宫,将王皇后与萧淑妃残忍杀害。武则天的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她的狠辣与决绝,也让李治对她产生了一丝畏惧。
三、政治洗牌:废后立武后的权力格局重塑
废后立武事件,不仅改变了后宫的格局,更引发了朝堂上的权力洗牌。关陇集团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寒门官员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系列的变化,深刻影响了李唐王朝的政治走向。
(一)关陇集团的衰落
关陇集团自北魏末年形成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核心力量。唐朝建立后,关陇集团成员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担任宰相等要职,掌控着朝政大权。然而,随着武则天的崛起与封后之争的展开,关陇集团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褚遂良的贬谪,让关陇集团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核心成员。此后,李治与武则天又对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进行了打压。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不久后被迫自缢身亡。长孙无忌的死亡,标志着关陇集团的彻底衰落,关陇集团从此退出了政治核心。
关陇集团的衰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关陇集团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其衰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寒门官员的崛起
与关陇集团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官员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李义府、许敬宗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因支持武则天封后而得到重用,纷纷进入朝廷核心层,掌握了朝政大权。
李义府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后,不久又升任中书令,成为朝廷的宰相。许敬宗也被提拔为侍中,后来又升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共同执掌朝政。这些寒门官员的崛起,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为唐朝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关陇集团垄断朝政,转变为皇权主导下的寒门官员与门阀势力并存的局面。
(三)皇权的加强
李治通过废后立武,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的势力,摆脱了辅臣的控制,加强了皇权。武则天成为皇后后,积极辅佐李治处理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与果断作风,与李治的仁厚懦弱形成了互补,帮助李治巩固了统治。
在武则天的协助下,李治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扩大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他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皇权的加强,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李治与武则天的共同治理下,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永徽之治”。
四、历史深析:废后立武事件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
废后立武事件,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李唐王朝的政治格局,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时代意义:门阀政治的衰落与官僚政治的兴起
废后立武事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衰落与官僚政治的兴起。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势力一直掌控着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凭借着世袭的特权,垄断了朝政大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寒门官员的崛起,门阀势力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
废后立武事件,是寒门官员与门阀势力的一次正面交锋。以李义府、许敬宗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李治的支持,成功击败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打破了门阀势力对朝政的垄断。这一事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衰落,官僚政治的兴起。
此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官僚政治的兴起,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李唐王朝的影响:武则天的崛起与武周政权的建立
废后立武事件,为武则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才能与李治的信任,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李治晚年,身体多病,无法处理朝政,武则天便以皇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代为处理朝政。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临朝称制。不久后,武则天废黜李显,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黜李旦,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政权。
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过渡阶段。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她完善了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与武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她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然而,武则天的统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她重用酷吏,打击政敌,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她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宫殿与寺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她还崇信佛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发展。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武则天的统治虽然结束了,但她对李唐王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她的崛起与统治,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政治格局,为女性参与政治提供了范例;她的改革措施,也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政治制度的变革
废后立武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政治格局,提升了女性的地位,还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而武则天的崛起与统治,打破了这一传统。她以女性身份登上皇帝的宝座,参与国家的治理,展现了女性的政治才能与魄力。这一事件,不仅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也为后世的女性参与政治提供了范例。
此外,废后立武事件还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她扩大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她完善了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与武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她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对唐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借鉴。
五、历史回响:废后立武事件的历史启示
废后立武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皇权与门阀势力的斗争是封建王朝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官僚政治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意识到,政治制度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皇权与门阀势力的斗争是封建王朝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封建王朝中,皇权与门阀势力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皇权想要加强中央集权,摆脱门阀势力的控制;而门阀势力则想要维护自己的特权,垄断朝政大权。废后立武事件,正是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的一个缩影。李治通过废后立武,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的势力,加强了皇权,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在封建王朝中,皇权的加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门阀势力的衰落则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官僚政治的兴起是历史发展
中宫易主:655年废后立武之争与李唐政治格局的剧变
五、历史回响:废后立武事件的历史启示
其次,官僚政治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势力垄断朝政,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废后立武事件,为寒门官员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李治的支持,成功击败了门阀势力,打破了门阀政治的垄断。这一事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兴起,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女性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几乎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而武则天的崛起与统治,打破了这一传统。她以女性身份登上皇帝的宝座,参与国家的治理,展现了女性的政治才能与魄力。她完善科举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加强边疆控制,为唐朝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事件,不仅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也为后世的女性参与政治提供了范例,让我们认识到,女性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得到平等的权利与地位。
最后,政治制度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完善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改革措施,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借鉴。它告诉我们,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回望永徽六年的那场政治剧变,李治的决心、褚遂良的死谏、武则天的崛起、寒门官员的支持,共同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废后立武事件,不仅改变了李唐王朝的政治格局,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门阀政治的衰落与官僚政治的兴起,见证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辉煌,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步。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废后立武事件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武则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格局,为唐朝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人认为,她重用酷吏、大兴土木,给唐朝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废后立武事件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所蕴含的历史启示,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皇权与门阀的斗争、社会阶层的流动、女性的觉醒与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顺应这一趋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持续进步。
来源:雁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