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事前阵子随手买了只有色股,不到三个月账面浮盈快40%;朋友天天刷到“资源新周期”的说法,看着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的股价天天飘红,纠结得睡不着。加仓怕站岗,不买又怕错过下一波涨幅。2025年A股的“黑马板块”里,有色金属绝对排得上号:中证申万有色金属指数年初至今
同事前阵子随手买了只有色股,不到三个月账面浮盈快40%;朋友天天刷到“资源新周期”的说法,看着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的股价天天飘红,纠结得睡不着。加仓怕站岗,不买又怕错过下一波涨幅。2025年A股的“黑马板块”里,有色金属绝对排得上号:中证申万有色金属指数年初至今已涨近70%,三季度单季暴涨47.02%,141家上市企业中近九成盈利,23家公司净利润直接翻倍,6家龙头前三季度净利润都超百亿。这波行情到底是真机会还是短期炒作?普通人到底该跟风还是观望,光听口号可没用,得把背后的逻辑摸透才踏实。
有色板块能火得一塌糊涂,政策托底的底气功不可没,而且都是刚落地的硬措施,不是虚头巴脑的口号。2025年9月28日,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重点支持高纯镓、超导材料等高端产品攻关,还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帮行业往高质量方向走。方案里特别提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强化国内资源供给,2026年再生金属产量要突破2000万吨,从源头稳住产业基本盘。地方政策也跟着加码,对稀土、锂等战略矿产的勘探开发给补贴,绿色冶炼项目能享税收优惠,企业扩产、研发都更有底气。再加上全球央行都在增持黄金等硬资产,美联储降息预期越来越强,美元走弱让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更值钱,双重利好叠在一起,板块想不火都难。
需求端的爆发才是核心动力,现在的有色金属早就不是单纯的“工业原料”,而是新能源、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的“刚需品”。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量预计达132万辆,渗透率首次突破60%,一辆新能源车要消耗数十公斤有色金属,锂电池更是“金属吸金兽”。国际能源署预测,2024年锂需求增长近30%,电动汽车和储能对锂、镍的需求占比高达85%,到2030年国内车用镍需求将飙至82万吨。除了新能源车,AI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大量铜材做线缆和散热器,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拉动铝消费,储能市场75.5%的同比增长更是进一步放大需求,形成“车+桩+网+储”的多重拉动。而供给端却跟不上,有色金属从勘探到投产要3-5年,现在需求增速远超产能扩张,像铜到2035年可能面临30%的供应缺口,这种“求大于供”的紧平衡,直接推高了金属价格和企业盈利。
6家龙头企业能赚得盆满钵满,靠的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各自在细分领域站稳了脚跟。紫金矿业堪称行业“利润王”,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78.64亿元,同比增长55.45%,矿产金产量65吨、矿产铜83万吨,还通过并购加纳阿基姆金矿等项目持续扩产,9月分拆子公司在香港上市更是创下全球黄金开采行业最大IPO纪录。洛阳钼业前三季度净利润142.80亿元,同比增长72.61%,铜产品营收386.18亿元,还投资10.84亿美元建设刚果(金)KFM二期工程,2027年投产后预计新增10万吨铜金属产能。中国铝业以108.72亿元净利润位列第三,重点发力绿色铝技术,产品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和5G基站建设,刚好契合高端制造需求。
华友钴业则深耕新能源金属领域,受益于钴价上涨,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公司聚焦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客户覆盖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随着高镍电池渗透率提升,钴需求稳步增长。天齐锂业作为锂资源龙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100%,全球资源量达1607万吨LCE,控股澳大利亚Greenbushes等优质锂矿,2025年锂盐产能稳定释放,氢氧化锂全球市占率达28%。山东黄金在贵金属板块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净利润39.56亿元,同比增长91.51%,旗下12座矿山年产黄金超1吨,随着黄金价格突破3899美元/盎司的历史同期新高,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这6家企业要么手握核心资源,要么掌控技术优势,要么布局全球市场,成了板块上涨的“顶梁柱”。
不过关于有色板块的未来,市场上也吵得厉害,分歧特别明显。乐观的人觉得,全球降息周期要开启了,美元走弱会持续支撑有色金属的金融属性,再加上新能源、AI等新兴产业带来的需求,供需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变不了,板块估值还有提升空间。而且当前板块估值仍在历史中位数以下,部分企业股价涨了但盈利也同步增长,估值不算偏高,有长期配置价值。
谨慎的人则担心,短期板块涨得太猛,不少个股都翻倍了,获利盘想套现可能引发回调。另外,有色金属价格受宏观经济影响大,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传统工业需求可能掉链子;供给端也有不确定性,比如部分矿产国政策变动、环保限产等,都可能影响产能。还有人怕更多企业涌入赛道,尤其是中低端产品,未来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
其实争议的核心不是“有色板块还能不能涨”,而是“普通人该用什么心态应对,要不要为了‘十倍传说’盲目冒险”。这波有色板块的上涨,从来不是凭空炒作,而是“传统周期+绿色成长+硬科技”三重逻辑的共振。政策托底给了稳定性,供需紧平衡给了盈利支撑,战略资源属性给了长期价值,这些核心逻辑并没有变,但短期暴涨后的波动风险也不能忽视。对普通人来说,跟风追高从来不是明智选择,真正该关注的是企业的硬实力:是不是手握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产能能不能持续释放,产品能不能契合新能源、AI这些长期赛道的需求。
有色板块的火爆,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缩影,这些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撑起了板块行情,更支撑着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倍潜力”或许是长期趋势,但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赌短期涨跌,而是认知与耐心的比拼。不用纠结“错过就亏了”,也别被“暴涨神话”冲昏头,聚焦企业基本面、理性评估风险,才能在这场资源新周期中走得稳、走得远。而这份理性与从容,恰恰是普通投资者最该具备的底气。
来源:棉花似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