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里名堂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2:40 1

摘要:城隍的本义是古代的城墙与城壕。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北史·慕容俨传》,唐代以后流行全国,最初属于民间神系,后来被道教列入了道教神系,不仅在阳世护城安邦,还要掌管阴间的亡魂。明代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神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

城隍神的由来

城隍的本义是古代的城墙与城壕。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北史·慕容俨传》,唐代以后流行全国,最初属于民间神系,后来被道教列入了道教神系,不仅在阳世护城安邦,还要掌管阴间的亡魂。明代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神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城市的城隍神也封为王,各府的城隍神封为公,各州的城隍神封为侯,各县的城隍神封为伯,并规定从此以后各地的城隍庙都必须修得相当气派,其规格大体与地方官的官署衙门相当。从此以后,各个城市的城隍庙就成了各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按照当时的观念,人死了之后都要到阴曹地府报到,成为阴间的鬼魂,并准备再投胎转世成人。于是在每一个城市就都有了管理“阴”、“阳”世界的两个衙门。官署管理阳世,城隍管理阴间,城隍神的地位与作用相当大,以致我国古代的很多著名文学家诸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写有祭城隍的祭文,杜甫、羊士谔等诗人都写过祭城隍的诗篇。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以开国皇帝的强权树立了城隍神的新的权威,这样做的目的在他对大臣宋濂的段话中说得很明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按照这建庙造神的理念,城隍神就从原来的主要是作为一方守护神的功能演变成了主要是惩恶扬善的功能,这从各地城隍庙的对联就可以看得出来。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在一些城市,还以附会的手法把受到人们崇敬的已经去世的英雄名臣或者地方官作为本城的城隍,例如秦末汉初的名将名臣灌婴、英布、萧何、范增等都是一些城市的城隍,上海传说他们最早的城隍是汉代的大臣霍光,最晚的城隍是鸦片战争期间牺性在吴淞炮台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清代北京城的城隍则有宋代的忠臣文天祥和明代的忠臣杨椒山。据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成都的城隍从来没有以古人来充当。

成都府城隍庙与府庙豆汤

成都从唐代以来就是府县同城,而且在一城之中又有成都县和华阳县两县同城,在成都城内有成都府、成都县和华阳县三个地方官的衙门,于是明清时期的成都城内也就有了三座与之对应的城隍庙,即成都府城隍庙、成都县城隍庙和华阳县城隍庙。按照古代的规矩,如果在一个城市之中有府、州、县等几座城隍庙的话,就还要在城内再建一座都城隍庙作为几座城隍庙的统领。在清代,则是建在京城与总督、巡抚衙门所在的城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如北京、西安、开封、苏州等城市就都有一座至今还可以见到的都城隍庙(西安的都城隍庙至今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上海就没有,因为它不是总督、巡抚衙门所在的城市。成都在清代是总督衙门所在地,所以也建过一座都城隍庙,位置就在大墙东街。这座都城隍庙的规模并不比府县的城座庙大,但是有一点在成都颇为有名,就是有“机关”。过去的一些寺庙为了达到劝诚世人千万不要作恶的目的,都在寺庙中大殿的两厢塑有阴间的“十殿间罗”的泥塑(民间多称为“过十殿”),有如一体连环画册,表现的是那些生前在“阳间”不忠不孝、作奸犯科的人死后必然会在地狱(过去一般都称为“阴间”“阴曹地府”)中接受地狱之王阎罗王的审判,然后在地狱里一个个的殿中接受酷刑惩罚,诸如上刀山、下油锅、磨子磨、锯子锯等等(在已经成为旅游地的丰都“鬼城”中,就塑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过十殿”)。笔者儿时曾经在家乡的城隍庙与东岳庙中见过这种极为夸张甚至恐怖的“过十殿”的泥塑,很吓人,大多数的小孩是不敢看的。当时就听大人说有的寺庙中的“过十殿”有机关,可以动,更加吓人。成都的城隍庙中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在劝人不要作恶,回头是岸,例如成都府城隍庙中的大殿上就挂着这样的对联:任凭你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过头来!可另一方面在两厢的“过十殿”泥塑仍然是恐怖狰狞。特别是成都的都城隍庙在建造时就在其中暗藏有“机关”阎王爷手下的勾魂之鬼、手中拿着一条真铁链的黑无常和白无常(四川民间叫作吴二爷与鸡脚神)是可以动的,如果有人用手摸,就会突然扑下来。据说这种机关曾经把入庙进香的胆小者活活吓死,以后只好用大铁钉把机关钉死,让其丧失向下扑的恐吓功能。

▲成都城隍庙(1902年)

成都府城隍庙原在下东大街北侧,建于清康熙年间,人们一般都称为东门城隍庙。由于庙宇较大,香客较多,所以庙内早在清代就成为一个三教九流人物聚集的地方,算命看相、江湖游医、说书唱曲的都有。一些商贩也在此摆摊营业,后来还成为东门上的米市,是过去成都著名的东南西北四大米市之一的“东市”,东山五场(西河场、洛带、大面铺、龙潭寺、石板滩)以及中和场、中兴场等地的大米都运到这里出售。新中国成立以后,庙中不再拜神,仍然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以后又改作仓库。成都市京剧团曾在这里设立培训班,培训出了一批青年演员。1958年,成都市电影队设于这里,以后就把原来的城隍庙大殿改为简易电影厅。1982年在此修建了成都立体电影院,这是全省第一个立体电影院。现在均已不存。1913年,邓海如等人集资在成都府城隍庙旁边修建了一个“蜀舞台”,演出川剧,与庙中的说书唱曲之类游艺活动相配合,一度成为成都东门一带的娱乐中心。“蜀舞台”经营时间不长,几年之后即告结束。成都府城隍庙已经看不见了,但是成都府城隍庙中的一样特色食品至今仍然以它的名字命名,这就是“府庙豆汤”。当年在成都府城隍庙中的肥肠豌豆汤很有名气,物美价廉,声名远播。《锦城旧事竹枝词》有过这样的赞咏:豌豆如泥肥肠,钟敲府庙客喧哗。烧香出殿门前坐,汤鲜饭饱味到家。笔者曾经在文革前几次品尝过这种美食,虽然只是一个饮食摊,却真是名不虚传,至今难忘。文革后,原来的城隍庙不再有人卖肥肠豌豆汤了,一些在其他街道卖豆汤的商家为了表示自己是成都最正宗的豆汤,就打出了“府庙豆汤”的招牌。据老一辈人的回忆,当年成都府城隍庙中有名气的饮食摊点还有十全大补汤、牙牙饭和把把汤圆。牙牙饭就是把锅中煮熟的米饭用刀划成几“牙”(瓣块),一“牙”总在半斤大米以上,下苦力的穷人买上一“牙”,再加一碟小菜就可吃饱。这种牙牙饭和另一种也是供穷苦人家食用的冒儿头米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四川各地仍然存在,今天虽然不再吃牙牙饭了,但是至今在成都八里小区还可以见到一家以怀旧风格为特色的川菜馆仍然以牙牙饭为名。把把汤圆是笔者未曾见过的一种特色小吃,个头特大,每个特大的汤圆都带有一个长而粗的“把把”(“把把”是四川方言,即柄),把把内当然是没有馅的,相当于一大条糯米粉棒。三个把把汤圆就可以装满一个大土碗,加上其中滚烫的汤圆开水,一个下苦力的顾客吃一碗就可以又饱又暖,是当年一种很大众化的食品。

成都县城隍庙与衙门内的电子市场

成都县城隍庙位于府河以北的花圃路,一般都称为北门城隍庙,原来很大,占地60多亩,有民间俗称为“十二殿”的各种鬼神,还有送子娘娘。这里在民国时也形成了市场,通向四面的小巷都叫城隍巷,直到今天还保留了一条叫城隍巷的街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将脏乱差的皇城坝地区加以改造,把扯谎坝上的那些种种骗人害人的玩意儿清除之后,还有一些曲艺艺人演出的书棚(就是简易的不卖茶的演出竹棚)保留,1953年全部迁到成都县城隍庙的市场之内,使成都县城隍庙出现了短期的繁荣,在传统的清明庙会上还可以见到成都最后的拉弓射箭的比武竞技。成都县城隍庙中的鬼神塑像在文革中被全部拆除(庙前的一对很大的石狮子被移到了望江公园,原来放在大门前,因为风化严重,所以又仿刻了一对新的放在大门前,而将旧的移到公园内竹林精舍的茶馆旁),但是多数建筑物被保留下来。庙中的后花园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为成都城北一处著名的游宴场所,有小南海、绳溪花园等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加以扩大,加上原来的一片荒地,改造为城北花圃,以后才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城北体育公园,花圃路的得名也就由此而来。

当年成都县城隍庙的鬼神泥塑群像不仅数目多,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大队长、被称为飞虎将军的陈纳德入庙参观之后,几乎为之倾倒,表示和平以后愿意以巨资购买几组,运回美国放在博物馆中供美国人民欣赏。只是因为陈纳德将军战后忙于他务,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成都县城隍庙的名气在近代成都几乎是无人不晓,是因为文革前将这里改建为国营厂矿企业多余物资处理门市部,很多工业物资与零配件都可以买到。文革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各种电器为主的市场,以后附近几条街全部加入,在今天的花圃路与金华街之间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电子市场。由于很多商铺就设在原来的城隍庙中,所以这里也被一些人称为“衙门中的电子市场”。

▲ 1980年代城隍庙电子市场

除了成都县,华阳县还有一个城隍庙,在东较场西侧,至今在东较场街与玉皇观街之间还有一条小街叫城隍庙街,当年的华阳县城隍庙就位于这条街上。原来的华阳县城隍庙规模不小,其旧址已经分为了几个部分,前面部分是今天的城隍庙街小学,后面部分是成都酿造厂的食堂和库房,侧面早已成了一个住着十几户人家的大杂院。如果仔细寻找,还能找到几处当年庙宇的红砂石柱与木质构件。

城隍巡游狂欢

由于明清时期已经把城隍神比作各地的地方官,所以在各地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与城隍神有关的民俗活动,成都称为“办会”。在一般情况下是每年三次的城隍出庙巡游,即清明节“扫瘟疫”、七月十五中元节“赏孤”(即赏赐阴间的孤魂野鬼)和十月初一“寄寒衣”(相传这一天是城隍老爷向鬼魂赏寒衣的日子),民间一般称为城隍老爷“出驾”。这种巡游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由政府规定的“三巡会”制度,即每年的清明、中元节和十月初一都要祭厉鬼即孤魂野鬼,在庙中举行祭祀活动之后就由城隍出巡,有似地方官出巡所辖之境,以示保境安民。民间一般把这三次活动叫作春季的“收鬼”,秋季的“访鬼”和冬季的“放鬼”。

▲ 广州城隍出巡民俗活动

在成都,因为有两县一府的三座城隍庙,所以就要搞成颇有成都特色的“两县迎府驾”,时间是在中元节的前一天,即农历的七月十四。届时由人们抬着成都县与华阳县的城隍菩萨及其夫人的塑像(这些塑像不是庙中的泥像,而是专门用来出巡的木雕像,可以坐轿,也可以不坐轿),在专门的护驾队的簇拥之下(抬轿者与护驾者均身穿白衣,故又称白衣会,都是商界与袍哥的名流,一般人不得参与,因为据说为城隍老爷护了驾便可以得到特别的灵佑),到成都府城隍庙请出府城隍菩萨以及夫人的塑像(清代后期般改为在市中心的盐市口会合),然后三个城隍菩萨及其夫人在全城主要街道巡游。

▲ 浙江金华城隍出巡民俗活动

巡游之中,有城隍菩萨的仪仗队,有各寺庙宫观的和尚道士,有若干由真人装扮而成的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等各种“神”队伍和“鬼”队伍,有各种锣鼓杂耍,有提着香炉、捧着贡盘的善男信女,人与“鬼”交流,人与人起哄,真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很像今天在欧洲和南美还在流行的城市狂欢节。《锦城旧事竹枝词》曾经这样记其事:牛鬼蛇神当昼见,城隍出驾此经过。纸钱银锭孤虽祭,新旧冤鬼实太多。其中有一支在各地狂欢节中不可能见到的为神献身的挂灯队最为特别,就是一些赤裸着上身的精壮汉子将两臂平展后用木条绑着,双手不能动弹,然后将7盏小油灯用铁丝嵌入胸部、双臂、双手的皮肉之中,任油灯一直燃烧着走过大街。据说,这样不仅能显示男子汉的魄力,更能祈求福佑、忏悔赎罪。凡是参加了城隍出驾挂灯队的男子汉,在社会上就会受到很多人的敬重。这种挂灯不仅在城隍出驾时有,成都其他的巡游活动中(如娘娘庙的喜神会)也有,据老一辈人回忆,最多时有挂上20几盏灯的。成都的城隍老爷出驾的民间习俗在抗日战争开始后被当局以节省财力的理由宣布停办,以后就一直未能恢复。 成都市内的城隍庙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郊区都江堰市玉屏山麓却还保留着一座十分精美而完整的城隍庙,有主殿12重,配殿6重,牌坊5座,建筑水平相当高,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光旅游景点。在成都方言中,城隍庙从来都是读为“城荒庙”。

来源:明月松间照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