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近两个月前,已经预感到滇缅危机的中方,主动向腐国表达,可以派遣精锐部队入缅配合英军作战,并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1942年2月16日,在太平洋战区连战连胜的日军,兵锋已经到达仰光外围.......
将近两个月前,已经预感到滇缅危机的中方,主动向腐国表达,可以派遣精锐部队入缅配合英军作战,并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中方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42年1月,先头部队已经开始派驻滇缅边境。
迟暮的大英,虽然已经危机四伏,但是仍然保留着足够的傲慢和愚蠢,在如此紧要关头,英印缅军的总司令韦维尔仍然表示——非主动邀请,中国军队不许进入缅甸。
也许腐国仍然将日本,看做近百年来对大英始终亦步亦趋的那个小弟,却没想到,这个小跟班,来的比想象的更凶猛了一些。
1月4日,日军的33和55师团(1师团血脉为骨干组建的新锐师团)从泰国进入缅甸的南部;开始进攻,英军一触即溃,19日,南部德林达依省首府土瓦失守。
31日,缅甸南部重镇,孟邦首府毛淡棉,失守。仰光门户大开。
英军的拉胯让腐国人再也无法维持那张老脸,在日军已经逼近到仰光外围的时候,腐国人终于表示——请中国军队入缅协防........
中国人没有计较英方的贻误战机,在接到英方请求之后,中国立刻下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第5、第6、第66军共10个师10万余人入缅援英作战
二战史上,盟国中最为丑陋卑劣的一幕,就此拉开。
可惜,这一幕中的悲剧角色,是一心为盟国而战的中国人。
与此同时,缅甸南部的英军仍然在不停败退,甚至出现了英印军17师未撤退,英军工兵便匆匆炸毁了锡唐河大桥........导致未渡河的英印军将近9000人,大半被俘虏和歼灭。只有3300余人在“游过去奖励100英镑”的悬赏下,拼死渡河逃出生天。
3月1日,常公飞抵腊戌,面见了英印军司令韦维尔中将,这个在北非刷了一波意大利杂牌军战绩的腐国人吹嘘——大英会死守仰光,等待中国军队来增援,共同反击日军。
英军也非常配合自己家将领的这番豪情,三天之后,送了一个大耳光给了自家这位新领导——顺利丢了仰光东北的门户重镇勃固。
3天后,这位大英将星还没在勃固丢失的耳光中回过神来的时候,1942年3月8日,英军主动放弃仰光。
甚至英军逃窜的时候,连物资都懒得烧掉,大批物资白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事后英军居然还不无得意得表示——日军为了收缴这些物资,耽误了追击我们,我们这高明的一招让我们撤退得无比顺畅。
一看就是敦刻尔克练出来的精神胜利法……
至此,大英在缅甸南部的防御全部瓦解。缅甸最精华的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全部沦陷(孟邦,克伦邦这些穷地方就不提了)
此时,英军换上了著名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担任腐缅军司令。
如果还有人不知道这位将军,嗯,敦刻尔克大撤退总知道吧。——让法军殿后扛住德军的猛攻,自己带人赶紧撤。英军先登船,法军一边看。撤到了腐国之后,转手把一起撤退的10万法军送回法国........均出自此君手笔。
此后的几个月内,此君轻车熟路得复制了在敦刻尔克的那一套——腐国人赶紧逃,顾全大局的中国人来垫背断后。
因为他知道,中国人断然是不愿意轻易放弃缅甸的,有一丝机会,中国人就会拼死而战。
那么,整盘计划里,有一个重要的BUG——
缅甸是个巨大的战区,不同于无路可退的敦刻尔克,要让中国人高度配合自己,那需要很强势的协调能力,那么,谁能让中国人给腐国人擦屁股抬轿子呢??
这个人需要能操控中国军队,并且和腐国同种同文,并且要同样傲慢,同样无底线。
看似很不容易找到,但是,这个腐国人心中的天选之人,最终出现了——他就是,约瑟夫·W·史迪威。
史迪威——某种意义上,他是害死中国军队最多的M国将领
史迪威——满足了腐国人一切需要要求的那个人,并且是超额满足。
因为这个人除了没底线之外,作为一个从未上战场的军人,史迪威还急于建功,尤其是用自己认为不值钱的中国军人去建功,更是毫无精神压力。
盟军阵营中最没底线的CP,就此登台。
在中国远征军出兵之前,为了表示诚意,中国政府表示,愿意让中国将领,尽量配合并尊重史迪威的意见。
而史迪威直接把此言认为,自己有掌控整个中国军队的权力。
为了给自己的权力造势,史迪威居然直接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将中国军队要入缅参战的军队番号捅给了各国媒体。
历史上还没出兵就先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自己番号的,我想不出第二个。
有不少文章称赞史迪威“严谨,认真”,恕我直言,我实在看不出来,这个一路坐办公室混资历的人,哪儿来的军人的认真?
可以说,史迪威的这个骚操作,从一开始就让中国远征军的前途布下了阴霾。
3月8日,中国军队进入曼德勒一线集结,因为交通极其不便,号称机械化的200师,只到达了8000余人,且大量的车辆和装甲部队都留在后方。
同日,轻取仰光后,酒足饭饱的日军,定下下一阶段目标——攻取曼德勒一线。
仰光到曼德勒,中间只有东西两条路
西路是——卑谬——马圭
东路是——同古——平满纳(也叫彬文那,今天缅甸首都内比都所在地)
东圩就是同古
相比之下,东路形势更为凶险,因为东路拥有相对便捷的交通,导致日军部署了55师团,18师团,和后来的56师团,防御压力极大。
拥有主场之利,装备精良的英军当即表示——我们防御西线,剩下的日军,交给中国人。
史迪威当即表示完全同意——中国人嘛,就该挑大梁。
中国人顾全大局,没有意见,刚刚集结,人困马乏的中国军队二话不说,穿着草鞋,奔赴200多公里外的东线最前端——同古
同古,也叫东圩,是连接缅甸中部和南部的第一道门户,也是日军兵锋必取之地。
3月8-18日,200师各部先后到达了同古,与此同时,驻守同古的腐缅军第一师立刻撒丫子,仿佛一刻也不想多待。整个换防,居然仅仅持续了40分钟……,开创了高效换防的世界纪录。
19日,中日两军接火交战。日军被击毙数十人,20日开始,日军55师团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向同古的200师展开了轮番猛攻。
战况不必多说,日军战报宣称在同古仅仅战死100余人,但是日军猛攻12天,甚至释放毒气,却无功而返,日军的伤亡,大家可以自己推断。
与此同时,M英在做什么呢?
在同古惨烈血战的同时,3月18日,史迪威居然拿出了一份计划——英军保障远征军侧翼,中国远征军反攻仰光。
中国远征军此时进入缅甸集结的兵力不过3万余人,到达同古的200师仅仅不足八千,重装备,车辆奇缺,面对日军的进攻尚显严重吃力,此时的史迪威,居然大开脑洞,要求中国人收复英军丢弃的仰光。
让连吃败仗的英军来保障中国军队的侧翼,也实在是创意非凡。
这种严重不拿中国士兵当人的计划,中国军队上下自然是无一理睬。
史迪威和亚历山大自此大做文章,指责中国远征军消极避战。
有意思的是:这场扯皮,最终以英军自己的表现,画上了个幽默的句号——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配合中国军队的反攻。英军在西线的卑谬2个师,面对33师团2个大队,“苦战”3天后,丝滑得放弃了卑谬。
自此,中国人的侧翼大开。所谓英军保障侧翼的计划,英军用自己的表现证明—都别扯了。
29日,侧翼丢失的200师被迫放弃同古,撤退到北部的平满纳。
被腐国盟友送上一个大耳光之后,史迪威终于也不好意思提自己反攻仰光的计划了,大丢面子的史迪威,只好在日记里,对前线还在血战的中国将领,送上了“卑鄙,怯懦,愚蠢,态度消极”等评价。
临了还不忘顾影自怜式来了一句“我权力不够,要是听我的,可以打退三次日军了”(原文是:余深感所得权限未足,未能令出必行,致有三次可以发动反攻之机会,皆蹉跎错失)
史迪威在中国多年,中国人的务实,谦逊,客观,体谅,可以说是一点也没学到,这种关起门来写回忆录吹牛的水平,甚至远胜丘胖。
这种拿中国战士不当人,吹牛不上税的做法,在未来,史迪威还上演了多次,只可惜,未来很多次,中国人被迫听了他的,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4月1日,日军继续向内比都大举进攻,远征军另一支王牌——新22师的将士毫不畏惧,再次多次打退了日军数倍兵力的轮番进攻。一直到4月16日前,日军3万大军在内比都山区无法前进一步。
新22师的战绩让中国将领们大受鼓舞,随着新38师等主力部队的到来,以及200师的补充和休整渐趋完备,大家甚至决定,在内比都一带,跟日军决战。
只要西路英军能守住,跟日军决战内比都的山地,重创甚至围歼日军55师团,复制一个万家岭,是很有可能做到的。
可惜,侧翼英勇的大英军队,有一次给刚刚有点火苗的现实,兜头浇了一泡尿——
面对日军33师团先头部队,仅仅的一个214联队,腐缅军打出了一贯的“顽强”。
4月6日,英军放弃阿兰谬。
12日,放弃萨斯瓦,东敦枝和新榜卫。
14日,放弃马圭和新甸.........
如果地名记不清的话,那么只需要记住,英军在日军仅仅不到四千人的压力下,一个礼拜,在西路山地里退了将近120公里..........
山地里,平均一天跑20公里,可见英军还是有点训练水平的…….
中国人还在内比都的山地里跟日军死死缠斗的时候,英军已经翻山越岭,一路跑到了平原区,西路所有的战略要地都不战而弃。
如果说之前是英军让中国军队侧翼门户大开,那么这次,干脆是连中国军队后路都快不顾了。
这就是300年大英的核心技术——死道友不死贫道。
丢了马圭之后,可能英军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下令,逃是要继续逃的,但是,咱先把马圭北面的油田烧了再跑吧,这次,咱别再给日军留那么多补给了,日军都快吃撑了。
腐缅军第一师不情不愿得开始烧油田。
烧油田,耽误了一天宝贵时间。结果,英军被一路追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日军214联队赶上了。
英军仅仅拥有七千机械化步兵和一个战车营,而日军居然来了3000余步兵,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把英军给包围了……
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英军只得向中国人发出了求援的新号。
这个油田所在地,叫做仁安羌。(未完待续)
上文说到,缅甸战场上,防御西线的英军,在日军33师团的压迫下,不顾东线在同古,在平满纳血战的中国军队,一路向北狂奔~~~
4月6日,弃阿兰谬。12日,弃萨斯瓦,东敦枝和新榜卫。14日,弃马圭和新甸.........
不用记地名,就只需要知道,英军的跑,真是实实在在的跑,毕竟英军指挥官,是敦刻尔克大捷的名将亚历山大。
英军不但将跟随的平民(某些成天想投奔的人可以想想),传教士扔在后面当了日军的俘虏,同样还把各式车辆,武器弹药,补给扔了一路。唯恐追来的日军渴着饿着。
最终英军大言不惭得报告——因为马圭到仁安羌一路均属无人区,天气炎热,缺乏淡水,徒步行军数十公里,中暑减员众多,导致士气极端低落。
连淡水都不带的热带逃命,也是罕见得很了.......
饶是这样,因为在仁安羌油田要放火,耽搁了一天,结果,英军还是被日军的作间部队(214联队)给追上了。
于是,拥有重炮,战车在内的英缅军1师,英印军17师,装甲第七旅(就是那个在北非大出风头的装甲第七师一部)还有马圭支队等一共七千多人(也有5000-4000之说),被3000人的日军“绝对优势”兵力给堵住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啥英军这么多番号,就这么点人呢。
很简单,被严重打残了~
英印17师光在锡唐河炸桥悲剧中,就被日军和自己人给坑掉了一大半。英缅军还算有点骨气,跟日军好歹交锋了几次,但是基本上是连战连败,编制也是只有半数。
别说英缅军战斗力弱是因为亚洲人多,实际上英军中的廓尔喀人是打的最好的一群
看到这里,我大概能了解,为何五个月后,在瓜岛,一木清直大队敢800人就进攻美军数千人,1942年这大半年,除了在中国人手下吃了几次瘪之外,整个美军英军在陆战上,真的就是这么一副德行。
于是乎,英军发电求中国人赶紧来帮忙。
所幸,早已经发现后路危急的中国军队,已经分出兵力,先头部队的一个团,已经赶到了仁安羌附近。
这支兵力,就是大名鼎鼎的孙立人的新38师。先头的团,就是刘放吾将军的113团,1050余人
今天在某些反思族的文章中,对仁安羌中国军队的作用,是大加贬低的,理由就是,中国军队仅仅来了一千余人,只占了美军英军人数不足20%,还没有坦克和重炮,英军主要是靠着自己突围的。
更有甚者,言之凿凿说,英军并非一定需要中国人来解救,因为Y国人自己也能突围。
证据就是,Y国人求援的电报说了——如果中国军队不来,我们就扔了辎重绕过日军路障“自行撤退”。
说实话,我不知道英军是不是在敦刻尔克丧事喜办习惯了,觉得光着腚钻山沟跑路也是一种胜利。
仁安羌的战事就不详细拆解了(感兴趣的可以回复中讨论),简单来说,中国军队在英军提供的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我看不上英军但是也不会抹杀人家的行为),从北向南进攻,打通了英军逃命的出口,还解救了数百英缅军俘虏,同时,英缅军也从南向北进攻,经过数日激战,在中国援军取得进展之后,日军扛不住压力,放弃阵地撤退。
中国军队新38师一战成名,其中刘放吾的113团,成了那几天的明星。
掌声,拥抱,感动........洋人的免费三件套之后,Y国人表示——中国人打的很好,我们先走为敬.........您们殿后吧。
至此,面对如此给力的盟友,坚持两日之后的新38师近似孤军,只好于21日夜放弃了仁安羌北撤,鉴于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得到增援的日军也未敢追击。
但是除了救了几千毫无斗志的Y国兵之外,这一通分兵增援的结果,就是仅有的几个能战的中国师,拆分得东一处西一处。
而东西两线的压力,大都来到了中国人的头上。
中国军队虽然号称10万,但是实际上能战的部队,也不过是200师,新22师,新38师这三个,再加上个准一流的96师,不过四万之众。剩下的兵力,分布在缅甸东北部一望无际的山地里,保障后防线。
仅有的这点能战的师,最好的办法,是集中起来优势兵力,跟立足未稳的日军打一场歼灭性的对决,尤其是在东翼,无论是55师团,18师团,还是后来到达的56师团,只要能重创一个,同样受限于兵力不足的日军,便很难分进合击,后来的撤退大灾难,也就可以避免。
但这个时候,和Y国人一样卑劣的无底线CP,史迪威讳迪威,粉墨登场。
史迪威的眼中,中国抗战力量是无关大局的,中国军队除了给自己垒军功之外,保护好同种同文的Y国人,是很重要的。
所以,中国军队早早就被调走了新38师这一只劲旅,堵在了西线仁安羌。
但是几天后,Y国人发来了更加匪夷所思的电报——在仁安羌以北的乔克巴唐地区,发现3000人的日军(跟仁安羌人数都一样,编都懒得换剧本),情况危急,请求中国军队速速来援。
并且,点名要刚刚喘了一口气的200师来。
中国将领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日军仁安羌新败,又有新38师堵在前方,怎么会突然间过来一个联队级别的日军在仁安羌后方的乔克柏当?除非Y国人谎报军情。
在东线内比都血战的新22师已经筋疲力尽,如果再调走了200师,谁来防御后方,中国人又怎么集中优势兵力反击日军??
但是这一切的质疑,让史迪威摆出了——你们必须听我的,否则M国断绝跟中国合作——的架势,生生给压了回去。
当200师赶到了乔克柏当的时候,只看到潮水一样跑路的英军.........
英军表示——中国人很勇敢,有你们来殿后,我们就放心了。
乔克柏当的英军当然也有战果——包括布置的诡雷,炸死了匆忙接防的数名中国士兵。
而此刻,岌岌可危的东线传来噩耗,日军投入了此前一直未有大战的新锐56师团,攻克了东枝,也就是远征军后路上的重要据点。担任后方防御的第六军是新编部队,兵员素质和装备都极其有限,无力反击。
在乔克柏当都没坐热的200师,星夜兼程数百里,从西线折返跑回东线大后方,反击夺回东枝.........
但是至此,200师已经人困马乏,弹药,燃料,车辆耗损严重,失去了进攻能力。
此时的战况,已经非常明显了,英军面对一个日军师团,尚且守不住西线,中国军队独立扛着3个日军重装师团,还要给英军擦腚抬轿子,形势已经无比严峻。
杜聿明等强烈要求中国军队放弃曼德勒,主力向东靠近归国后方集结。保卫腊戌。
史迪威不准——强令中国军队在曼德勒——东枝漫长的一线布置,准备所谓的“曼德勒会战”。
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完全不存在可能性的曼德勒会战,只是将日军主力继续牵制在缅中地区,给英军争取时间继续跑路。
数日后,得到飞机坦克重炮增援的56师团,再攻东枝,被史迪威生生折腾了一个多月的200师,无力再战,4月26日东枝失守
29日,56师团分兵奇袭空虚的后方腊戌,远征军最稳妥的归国路线被断绝。
5月1日,曼德勒失守,史迪威的曼德勒会战计划成了笑柄。
接下来,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撤退了。
腊戌失守之后,仅剩下的两条路,第一,就是翻越缅西高山去印度,第二,就是翻越缅北高山回国。
缅北的高山,有一个今天中国人提起,都滴血泣心的名字——野人山。
而选择从这里回国,也成了数十年的罗生门........
在无数网文上,都在指责杜聿明未退入印度,导致上万远征军精锐,损失在了野人山。
抛开上帝视角,我想替当时的中国将领们,向那些网络军事家们提三个问题:
1,兵力条件能撤到印度么?
2,谁来让他们撤到印度?
3,谁来保障他们撤到印度?
这三个问题,无一例外指向一个人——有权,但是没底线的史迪威!
第一个问题,请打开地图自己看看,当时的缅北,中国军队主力除了新38师之外,在缅甸中部,在东部的部队,都被日军三个师团死死咬住,西线Y国人跑得比兔子还快,33师团几乎遮断了往西去的路,中国军队怎么在这个情况下收拢部队往西去印度。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谁来下令让他们去印度??
4月底时候,史迪威就知道英印军要放弃缅甸了,但是无论是4月29日,5月1日的军事会议上,史迪威对杜聿明守口如瓶,反而一直坚持要继续曼德勒会战。
直到5月1日,英缅军已经做出正式决定放弃缅甸之后,史迪威才写了一张字条(注意不是电报),委托人转交给中国政府,表明自己决定去印度,中国人自己看着办。
写完之后,史迪威来了个挂印封金,不告而别。
数日后,中国政府接到这张辗转多人的字条后,才知道史迪威要跑路了。
6日,已经跑路成功的英军,在印度宣布放弃缅甸(真的是不要费斯的典范)
已经靠近印度边境的史迪威,电告远在缅甸中部,四面受敌的杜聿明——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印度。
这种近似于流氓无赖一样的做法,除了M国人和Y国人,我实在想不出谁还真的能做出来。
第三个问题,谁来保障他们撤到印度?
整个远征军当时还有数万之众,如果要整体撤往印度,必须要有人居中调节,居中联络。
否则,整个印度东部的英印军也不过数万人,如何接纳同等数量的外国军队??
这个人,毫无疑问,除史迪威之外,别无人选。
但史迪威怎么做的呢??
5月1日的时候,美军给史迪威派来一架C47飞机,让史迪威迅速飞到印度。
史迪威拒绝了——油滑的史迪威知道,此时此刻全军败退之际,自己如果乘飞机到达印度,那么败军之将,指挥不力的帽子就会接踵而来。
深谙M国政坛之道的史迪威,知道M国人最喜欢看什么——于是,他决定,来了一场步行秀。
在5月5日,给杜聿明发送了那条恬不知耻的电报之后,史迪威关掉了电台,带着114个亲信随从,徒步翻山,去往印度。并终于5月25日抵达印度德里。
表演徒步秀的史迪威(右一)还不忘了路上让人不断拍照
所以,在最为生死攸关的20天内,无数远征军将士,根本没有史迪威的信息,也根本无法得到去印度的任何信息,远征军只能拼死翻越野人山,冒着毒虫烟瘴,冒着日军的层层阻击,往祖国的方向进发。
超过16000人,永远留在了野人山中..........其中包括200师师长,著名的海鸥将军,戴安澜
无数缅甸的土著,因为对英军的仇视,也加入到了对中国军队的围剿猎杀中,甚至将牺牲女兵的头盖骨,做成了自己的酒器。
被做成酒碗的远征军头盖骨,出自一个女兵
无数远征军伤兵,面对茫茫的林海,绝望得用手榴弹,用汽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年后的缅甸反击,一路上尸骸仍处处可见。
而史迪威,靠着那场秀,顺利摆脱了大部分政治诘责,成了“和士兵同甘共苦的战将”。被M国人渲染成了英雄。
1942年6月4日,当无数中国远征军将士还在野人山中挣扎的时候,厚颜的史迪威跑到了重庆,大谈对中国将领的贬斥,通篇充斥着难以表述的下流字眼。
中国人对这个人毫无底线地泼污水毫不接受,据理力争,最终不欢而散。
但这个人,仍然继续安居高位,直到两年后,因为一系列的骚操作,最终灰头土脸被遣送回国。
第一次入缅作战,就以这样的悲壮结果结束了。
中国人用五万多将士的生命,解救了数万英军,为整个M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承担了本不应该如此惨烈的结果。
让史迪威,亚历山大之流时刻告诉我们,命运永远应该握在自己身上。
勿忘国殇,更不要把命运交给他人
来源:隆中散客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