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3年前的今天,“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出生。113年后的2024年,钱学森依旧活在无数人的怀念中,并通过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以数字人的形象跃入大众视野,延续着“数字人生”。
新华社合肥12月11日电(记者张紫赟、陈诺、戴威)113年前的今天,“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出生。113年后的2024年,钱学森依旧活在无数人的怀念中,并通过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以数字人的形象跃入大众视野,延续着“数字人生”。
2024年以来,2月,他“作客”媒体直播间。4月,2024中关村论坛上,他与曾担任过其翻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跨时空“对话”:“小金同志,你好。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7月,他又与航天员王亚平“连线”。当数字人钱学森坐在椅子上眨眼、点头、微笑,深情寄语,不少观众直呼“逼真”,为这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泪目”。
促成这一系列“连线”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科研工作者。两年来,他们利用合成现实技术,创造出“数字人钱学森”。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新华社发“我们严格按照历史,还原钱老的形象。”团队负责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张卫明告诉记者,钱学森是中国科大首任系主任之一,学校里立着他的雕像、校史馆典藏着他的丰富史料,然而基本都是照片、文字。最初,大家就是想用一种比较“赛博”的方式纪念这位建校元勋。
2022年,团队开始尝试“唤醒”钱学森的“数字生命”,虽然有自主研发的深度合成工具提供技术底座,但在“训练”数据上遇到了难题。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生前留下的影像资料屈指可数。
团队研发负责人吴平宇是一位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他回忆,钱老生前工作过的航天部门送来十几张光盘的影像资料。他和同事把光盘乃至网络上的音像资料反复看了多遍,最终只有一张照片和2分钟的音频符合高质量素材要求。
一年多以来,这群青年科研人员尝试多种AI+传统影像制作技术,不断打磨合成现实技术,最终从声音、外形等多维度复刻了钱学森形象。2023中关村论坛上,“数字人钱学森”首次亮相,“回顾”了30年前他对“虚拟现实”的设想。
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钱老无疑是个“预言家”,不仅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新技术也展现出极强的敏感性。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还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因为“中国味特浓”。
然而,钱学森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前瞻设想已经“具身”实现,如今正不断快速迭代。张卫明介绍,科研团队在数字人钱学森首次亮相后,不断加快迭代技术,帮助数字人形象的清晰度从原来的2K、4K到如今的8K,光影、表情细节等也愈加丰富。如今,“数字人钱学森”活跃在科普公众号上,常态化用于航空航天系统的少儿科普活动,助力传播科学文化。
团队在进行技术测试。新华社发据张卫明介绍,团队有关复原“数字人钱学森”形象的工作,均在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授权和指导下完成。他们也注意到伴随全球合成现实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一些非法使用案例,因此已研发多项针对深度合成的检测技术,致力于守护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安全。
无限靠近和抵达星辰大海,是钱学森的毕生所求。“我们对科技未知的无限探索,就是对先辈最好的怀念。”张卫明说。
来源:新华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