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安南时而自立、时而归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06 1

摘要:公元867年,唐懿宗时期,朝廷在安南设了个“静海军节度使”,还让他兼任安南都护。你品品这套配置——跟内地那些藩镇一模一样,安南就这么也成了一个藩镇,开始走上割据的老路。

唐末安史之乱后,中原彻底乱了套,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安南(现越南北部)那边,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局面。

公元867年,唐懿宗时期,朝廷在安南设了个“静海军节度使”,还让他兼任安南都护。你品品这套配置——跟内地那些藩镇一模一样,安南就这么也成了一个藩镇,开始走上割据的老路。

到了905年,唐哀宗在位——听这年号就知道不行了。当地豪强曲承裕直接自称静海军节度使,连中央的任命都不要了。两年后老曲去世,唐朝也差不多“game over”了,换成了朱温的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朱温为了面子,顺势任命了曲承裕的儿子和孙子接着当节度使,但实际上天高皇帝远,兵权都在人家手里,本质上就是世袭了。

时间一晃到了930年,中原那边是后唐李嗣源时期,而南方十国中的南汉势力不小。这时,老曲家的旧将杨廷艺跳出来自称安南节度使。南汉不乐意了,说你上面得有个中央啊,你到底效忠谁?是效忠后唐,还是效忠我?杨廷艺一看形势,就选择了归附南汉。

又过了六年,中原换成了石敬瑭的后晋。杨廷艺手下有个牙将叫矫公羡,发动叛乱把他杀了。结果杨廷艺的部将吴权又起兵,把矫公羡给干掉了。这一通内乱,南汉看不下去了,派兵想来“平乱”,没想到在白藤江之战中被吴权打得大败。

这一仗打赢,心态可就变了。原本安南这边当节度使,还总想找个中央靠山,现在一看所谓的“中央”也不过如此。于是,吴权在公元939年干脆自立为王,史书上称之为“吴朝”。

但自立之后局面更乱了。安南地方不大,却冒出来好多豪强,都是些“村长”级别的势力,各自割据,号称“十二使君”,其实就是十二股军阀。这个所谓的“吴朝”到了这会儿,已经是名存实亡。

到了954年,“吴朝”的吴昌文根本管不住这“十二使君”,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又去找中原中央求援。这时中原的皇帝是后周的英主周世宗柴荣。吴昌文主动认错,表示不该自立为王,请求中央册封。柴荣也就顺水推舟,封了他为静海军节度使兼安南都护。

为啥这个“吴朝”会这么反复拉扯呢?说到底还是经验不足。做惯了郡县和节度使,突然要自己当小王,内部谁也不服。这段历史,本质上就是安南在“当儿子”(被直接管辖)和“当小弟”(作为属国)之间反复摇摆和摸索的时期。

来源:老蔡通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