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官媒和教育部终于定调了!央视新闻带头转发了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提出了8条措施,包括: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
按理说,教育部发文件,诸多央媒都帮忙宣传,全网都说好,那老师们应该高兴才对吧!但奇怪的是,我朋友圈那么多老师,竟然没有一个转发过这个文件的。
前两天,官媒和教育部终于定调了!央视新闻带头转发了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提出了8条措施,包括: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严禁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教师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等。……
我朋友圈有很多的教师朋友。我非常奇怪的是,这几天我的朋友圈异常的平静。我压根儿就没有在我的朋友圈看到这个文件。后来我忍不住问了几个我的教师朋友。他们就像商量好似的,统一回复都是:哦,知道了。最主要还是得落实啊!
是啊,这么多年,其实一直都有文件不断的声明,要给老师们减负,2019年,中办、国办就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推出首批教师减负典型案例;各地也相继出台具体措施。然而,现实是教师的负担不降反升,形式主义变本加厉。教师的负担就像滚雪球一样,竟然越滚越大了。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看到这个文件的时候好像才惊讶的发现,原来现在的老师干的事情这么杂啊!你现在明文规定了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那说明,老师们之前竟然是得干这些和教学无关的任务的啊!而且已经严重到了必须发文禁止的程度了啊!
是啊!听过我之前采访我班主任朋友的那些播客就知道,我的朋友就在播客里无奈的吐槽说:自己简直就是个全职保姆、护林员,街道办主任、家庭调解员……但唯独不是个老师!
《三联生活周刊》就采访了不同地区、不同资历、不同岗位的小学老师,这些老师们的吐槽实在是太经典了:
有老师就说:“我身边有老师开玩笑说,现在除了畜牧局和殡仪馆没有给我们派任务,所有部门都给我们派过任务。行政事务、看餐和延时占据了我七成的精力,最后能留给教学的,就只有二三成了。”
“刚入职的时候,前两年真的很痛苦,很压抑,私下会哭,甚至有抑郁的倾向。因为领导的指派,孩子在学校里出了任何事,都会找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问责。我自己入职第一年,罚站了一个上课吃糖的学生,结果他对我说,要请律师团队来告我。”
“我一直想把班带好,让学生们有一个稍微好点的未来。可是经过五年的师范学校培养,进入到教学一线之后,会发现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会遇到很大的心理危机。积累的痛苦多了,我每次和父母团聚吃饭,都是边吃边掉眼泪。”
“更大的痛苦来自教学以外的繁杂工作,比如写公号文章,基本都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写,此外年轻老师还要写参加比赛、上公开课。变成骨干后,你就成了年级组长、科组长,要做课题研究和很多别的事。比如这几年,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外出培训,一出去就是半天,培训基本是网络培训,但每个学校必须派人到线下签到,没去会被通报批评。”
“我只能每天晚上睡觉前,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备课,再占用午休,或者熬夜给学生改作业。我周围的老师,身体健康普遍很差,我自己的扁桃体、乳腺和腰间盘都出了问题,抵抗力也差,经常感冒发烧,所以一到寒暑假,老师们就会集中时间住院看病。”
……
所以,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这一次哪怕有很多官媒都在帮教育部进行宣传,但文件的核心受众却是异常平静的吧!因为,这平静背后,是一种历经无数次“狼来了”之后,深入骨髓的疲惫啊!老师们期待的是真正的落实。六年的时间了,他们已经不敢去盲目的喜悦了啊。
《央视新闻》估计也是听到了老师们的心声了吧,随后就在微博强调说:
为教师减负,关键在落实。《通知》明确指出,要强化监督指导,对执行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进行约谈通报,严肃追责问责。教师卸下重负,方能轻装育人。
随后,《半月谈》微博账号针对此事也替老师们发声说:当前教师的“杂事清单”已突破了教育边界,但是,教育“减负”政策已实施多年,结果老师们的这种杂事却“越减越肥”。为教师“减负”,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应该切实落实好,实实在在为教师“减负”松绑。对教师的关爱,就是对教育最实在的呵护。只有教师肩上的担子轻了,他们才能托举起孩子的未来。
但如果说到真正的落实,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老师们会承接这么多非教学任务呢?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育系统的“无限责任公司”化:基层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在权力结构中处于最末端。于是,学校就成了一个“万能接口”,任何部门——消防、卫生、文明办、街道、妇联……都可以通过一纸文件,就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派单”给学校,最终压到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身上。“创城”要师生上街捡垃圾,“禁毒”要拍视频、搞知识竞赛,“防溺水”要教师巡河并每日接龙上报……学校不敢得罪任何一方,教师便成了最终的成本承担者。正如那位老师所言:“除了畜牧局和殡仪馆,所有部门都派过任务。”这形象地揭示了教育已不是一个独立的育人系统,而成了一个可以随意被征用的、最庞大也最听话的基层动员力量。
其次,“痕迹管理”与“数字官僚主义”的泛滥:这是当代教师非教学负担的核心来源。技术的进步本应赋能教育,但在某些管理者手中,却成了监控和折腾教师的利器。打卡、留痕、拍照、上传、积分、排名……这些词汇构成了教师日常的“数字牢笼”。一项活动,其意义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能否产出可供汇报的“痕迹”。备课的深度、与学生的谈心,这些无法量化的核心工作,在考核中变得无足轻重;而能否及时在APP上签到、上传十张学生笑脸的照片、收集全班家长的电子签名这才是重要的工作,没有人再关心被教育者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需求了,这些“形式”才成了评判工作的“硬指标”。这就导致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可怕的位移:从面对学生、研究教学,转向面对手机、应付检查。
第三,“问责”利剑下的恐惧与自我消耗:文件中提到“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但这恰恰是过去这些杂事能畅通无阻的“尚方宝剑”。一旦与评优、评职称、绩效工资挂钩,任何“不配合”都意味着职业前途的自我放弃。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安全问责”。就好像那位因罚站吃糖学生而被威胁“请律师团队来告”的老师。在这种“学生是上帝,家长是原告,教师是被告”的畸形氛围下,教师的管理权被架空,变成了战战兢兢的“服务员”。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自证清白”和“预防风险”上,教育的惩戒功能与权威性荡然无存。
前两天我和一位老教师聊天的时候,他感慨说:“我年轻那会儿,每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聊天,研究教材教法。那时没有那么多APP,没有那么多非教学任务,但孩子们的成绩也很好,师生关系非常亲,我感觉也非常开心。但现在,我什么事情都得做,可心里却越来越慌——我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是啊,当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当老师们在疲惫和恐惧中不断自我消耗的时候,真正的教育也就消失了啊!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这一次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当中,其实是有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措施。不管怎样,正视到了问题才有可能改正问题嘛!
《半月谈》说得好:“对教师的关爱,就是对教育最实在的呵护。”《央视新闻》也强调:“教师卸下重负,方能轻装育人。”
而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尊重教育规律的共识的。
希望这份《通知》真的可以落实,不要再让教师在沉默中消耗热情,不要再让教育在形式主义中偏离航向。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专注于课堂,每一所校园都能恢复宁静,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师的全心陪伴下,静待花开。
期待有一天,教师能够自豪地说:“我是一名老师!我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
来源:宋翔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