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贫民窟”待了三天,我的世界观被彻底刷新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9:53 1

摘要:70,000人。 这是里约热内卢罗西尼亚(Rocinha)贫民窟在册的官方人口。 飞了三十多个小时,我站在这片山脚下,向导指着山上密密麻麻的房子告诉我:“把这个数字乘以三,可能才接近真相。” 我抬头看,砖红色的房子像乐高积木一样,毫无章法的一层叠着一层,从山脚

70,000人。 这是里约热内卢罗西尼亚(Rocinha)贫民窟在册的官方人口。 飞了三十多个小时,我站在这片山脚下,向导指着山上密密麻麻的房子告诉我:“把这个数字乘以三,可能才接近真相。” 我抬头看,砖红色的房子像乐高积木一样,毫无章法的一层叠着一层,从山脚一直堆到云里。 来巴西之前,朋友警告我:千万别去贫民窟,那里是枪战、毒品和混乱的代名词。 我在网上看的每一篇攻略,都在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危险”。 可我站在这里三天后,脑子里关于“危险”的定义,彻底被颠覆了。

一、第一印象:一堵墙隔开的两个世界

从里约的南区出发,车子沿着海滨大道飞驰。 一边是细腻的白沙滩和穿着比基尼晒太阳的人们,另一边是设计感十足的豪华公寓,阳台上种着热带植物。 空气里都是咸咸的海风和防晒霜的味道。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里约,热情、性感、松弛。 然而,车子在一个路口猛的一拐,画风突变。 刚刚还开阔的六车道瞬间缩成了一条窄路,路边不再是优雅的棕榈树,而是堆积如山的垃圾和涂鸦满墙的矮房。 向导马科斯说:“欢迎来到罗西尼亚。” 我甚至没反应过来,车已经停在了入口。 眼前的一切,像一部失控的电影。 震耳欲聋的放克音乐从四面八方的音响里涌出来,混合着烤肉的焦香、下水道的潮湿气味和浓烈的人声。 成百上千辆摩托车像发疯的黄蜂,在狭窄的街道上横冲直撞,喇叭声此起彼伏。 人们扛着煤气罐、拎着菜篮、抱着孩子,在车流里灵活的穿梭,脸上没有一丝慌张。 我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突然攥紧了。 这不是我熟悉的任何一种城市秩序。 这里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唯一的规则似乎就是“活下去”。 我下意识的抓紧了我的背包,感觉自己像一个闯入巨人巢穴的蚂蚁,浑身的细胞都在叫嚣着“快跑”。 马科斯看出了我的紧张,拍了拍我的肩膀,用口音很重的英语说:“放轻松,这里比你想的安全。但记住,不要随便对着人拍照。” 他的笑容很真诚,但我当时一个字也不信。 我以为的贫民窟,是寂静的、压抑的、充满绝望眼神的地方。 可眼前的罗西尼亚,混乱、嘈杂,却有一种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它像一个巨大的、跳动的心脏,每一次搏动都喷涌出混沌的能量。

二、贫民窟的“毛细血管”:玩命的摩托出租车

在罗西尼亚,想从山脚到山顶,你基本只有两个选择:步行,或者坐摩托出租车。 步行意味着你要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爬上几百米,没两个小时根本到不了。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 这里的摩托出租车司机,被称作“Moto-taxi”,是维持这片社区运转的“红细胞”。 我第一次坐的时候,腿都在抖。 司机是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皮肤黝rought黝黑,穿着一件印着巴西球星的T恤。 他递给我一个满是划痕的头盔,用葡萄牙语说了句什么,我猜是“抓紧了”。 我刚坐稳,摩托车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窜了出去。 上山的路又窄又陡,很多地方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 我们的摩托车在迎面而来的车辆和行人之间,以一种匪夷所思的角度高速穿行。 有好几次,我感觉车把手几乎是贴着墙壁或者别人的身体擦过去的。 风在耳边呼啸,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紧紧抱住司机的腰。 我闭上眼,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场真实的过山车游戏,只不过没有安全带。 司机却显得异常轻松,他甚至还能一边开车,一边跟路边的熟人打招呼。 十五分钟后,我们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平台停下。 我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感觉双腿都是软的。 我付了5雷亚尔(约合人民币7块钱)的车费,那个少年冲我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然后又载着下一个客人,风驰电掣的消失在下一个拐角。 我站在原地,看着这些在陡峭山路上飞驰的摩托车,突然明白了。 这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这是他们的生存技能,是刻在骨子里的勇敢和冒险精神。 后来我才知道,一个熟练的摩托车司机,一天能挣到150到200雷亚尔,这在贫民窟里,算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收入。 他们是这个社区的血脉,将物资和人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穿行在罗西尼亚,你会看到更多让你目瞪口呆的景象。 迷宫一样的小巷被称为“Beco”,窄到两个人需要侧身才能通过。 头顶上,是蜘蛛网一样缠绕在一起的电线,当地人管这叫“Gato”,意思是“猫”,因为这些都是从主电缆上“偷”来的电。 密密麻麻的电线遮蔽了天空,阳光只能从缝隙里艰难的透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走在下面,你总担心会不会有一根漏电的电线突然掉下来。 可孩子们就在这些“蜘蛛网”下面踢足球,女人们在巷子里洗衣服、聊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这里的一切设施都是“野生”的,自发的,甚至是违法的。 但它却以一种顽强的姿态,支撑着几十万人的日常生活。

三、被误解的经济:这里不是只有毒贩和懒汉

来之前,我以为贫民窟里的人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就从事着非法活动。 这个想法,在我走进罗西尼亚的商业街后,被彻底粉碎了。 是的,你没看错,贫民窟里有商业街。 而且是超乎想象的繁华。 主干道两旁,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 理发店、美甲店、手机维修铺、服装店、宠物店、健身房……甚至还有牙医诊所和寿司店。 你能想到的所有生活服务,这里几乎都有。 中午,马科斯带我走进一家小餐馆。 店里只有四五张桌子,墙上的电视在播放着足球比赛。 我们要了两份“Prato Feito”,也就是巴西的“今日套餐”。 一个巨大的盘子里,堆着米饭、黑豆、炸薯条、沙拉,还有一大块烤鸡腿。 这样一份足够让一个成年男人吃到撑的午餐,只要15雷亚尔(约合人民币21元)。 味道出奇的好。 老板娘是一个胖胖的阿姨,她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跟我们聊天。 她说这家店开了快二十年了,每天都卖出几百份套餐,顾客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工人。 我环顾四周,看到穿着建筑工服的男人,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孩,还有带着孩子的母亲,都在这里吃饭。 他们的脸上没有悲苦和麻木,更多的是一种平常日子的安然。 马科斯告诉我,罗西尼亚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内部经济系统。 超过60%的居民在贫民窟内部工作和消费。 这里的商业活动,每年能创造数亿雷亚尔的价值。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城市的负担,”马科斯说,“但其实,我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山下那些富人区的保姆、司机、清洁工,很多都住在这里。他们白天去服务富人,晚上回到这里生活。”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贫民窟不是一座孤岛,它和山下的繁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像一个巨大的后台,为前台的光鲜亮丽输送着必要的养分,却被隐藏在幕布之后。 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人。 他们在嘈杂的街边摆摊,卖自制的甜品;他们在狭小的店面里,熟练的为人理发;他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搬运砖块。 他们没有抱怨自己的出身,只是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的让生活变得好一点点。 贫民窟的底色,不是懒惰,而是坚韧。

四、夜晚的双重奏:放克派对与无声的规则

当夜幕降临,罗西尼亚呈现出它的另一面。 白天的喧嚣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声音——放克音乐(Baile Funk)。 在贫民窟的某个广场或者空地上,巨大的音响被架设起来,DJ打出节奏感极强的鼓点,整个山头都开始跟着震动。 这就是著名的“放克派对”,是贫民窟年轻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马科斯问我想不想去感受一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现场的景象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成百上千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随着炸裂的音乐疯狂的摇摆身体。 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啤酒和廉价香水的混合味道。 女孩们穿着清凉,舞姿大胆而性感;男孩们则展示着自己的舞技,互相“battle”。 音乐声大到我们必须凑到耳边大吼才能交流。 我被那种原始的、毫无顾忌的快乐氛围感染了。 在这里,没有人在意你的身份、你的肤色、你的财富。 唯一的通行证,就是你的身体和节奏。 这是他们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方式。 然而,在这片狂欢的海洋之下,涌动着一股无形的暗流。 马科斯提醒我,不要去派对的某些特定区域,也不要和某些人有眼神接触。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一些手臂上有特殊纹身、表情冷峻的年轻人,站在角落里,警惕的观察着四周。 我立刻明白了,他们是“规则”的维护者。 在巴西的贫民窟,警察的权力非常有限。 真正掌控这里的,是盘踞多年的黑帮组织。 他们制定规则,解决纠纷,也从事着毒品交易等非法活动。 他们是社区的“保护者”,也是社区的“掌控者”。 居民们一方面依赖他们提供的“安全”和“秩序”,另一方面也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 这种关系非常微妙和复杂。 一个在派对上认识的本地男孩告诉我,这里的规则很简单:“不要碰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和警察说话。” 只要你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你就是安全的。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部黑帮电影的片场。 快乐是真实的,危险也是潜伏的。 两者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共存着。 狂欢的放克音乐,就像是为这种矛盾现实谱写的背景乐,既有生命的激情,也带着一丝末日狂欢的悲凉。

五、山顶的风景:百万美元的视野和一美元的租金

在罗西尼亚的第三天,马科斯带我爬到了社区的最高处。 穿过无数条蜿蜒曲折的小巷,爬了不知道多少级陡峭的台阶,当我们最终站在一栋房子的天台上时,我瞬间失语了。 眼前的景象,壮丽到让人窒息。 整个里约热内卢,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远处,基督山上的耶稣像张开双臂,温柔的俯瞰着整个城市。 甜面包山静静的矗立在海湾中。 科帕卡巴纳海滩和伊帕内玛海滩的海岸线,像两条优美的白色缎带。 山下,是圣康拉多富人区,那里有高尔夫球场、私人游艇码头和一栋栋价值千万美元的海景别墅。 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钻。 这是我花钱在旅游手册上看到的“明信片风景”。 我转过身,身后就是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贫民窟砖房。 脚下的天台,是用几块铁皮和木板搭成的,旁边还晾着几件洗的发白的衣服。 马科斯告诉我,在这里租一个单间,每个月的租金可能只需要几百雷亚尔(几百人民币)。 我被这种巨大的反差震撼了。 一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风景,一边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居所。 富人花上千万美元买下的视野,这里的居民每天推开窗就能免费欣赏。 这是一种怎样魔幻的现实? 我们坐在天台边,喝着冰镇的瓜拉纳汽水。 房子的主人,一个叫卡洛斯的大叔,加入了我们。 他在这里住了一辈子。 我问他,每天看着山下的富人区,心里会不会不平衡。 卡洛斯笑了,露出一口被香烟熏黄的牙齿。 他指着远处的耶稣像,用不流利的英语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了他们钱,给了我们风景。” 他又指了指脚下热闹的社区:“而且,他们有关起门来的孤独,我们有敞开门的邻居。我的邻居要是三天没看见我,就会来敲我的门,问我是不是出事了。山下那些人呢?他们的邻居可能住了十年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我一直以为,财富就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是车子,是房子。 但卡洛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财富”。 是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是面对困境的乐观和幽默,是与这片壮丽风景融为一体的归属感。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或许比山下的富人,更“富有”。

六、离开时的顿悟:这里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无数个故事

三天的探访很快就结束了。 离开罗西尼亚的时候,我的心情和来时截然不同。 来的时候,我带着恐惧、偏见和一丝猎奇。 离开的时候,我心里装满了复杂的情感:震撼、感动,还有深深的敬意。 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媒体描述的贫民窟。 这里有混乱,也有秩序;有危险,也有温情;有绝望,也有希望。 它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贴上“罪恶之城”标签的地方。 它是一个由二十多万个鲜活生命组成的、充满矛盾和活力的生态系统。 我忘不了那个在陡峭山路上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少年,他的脸上写满了青春的无畏。 我忘不了那个在小餐馆里忙碌的老板娘,她的笑容里充满了生活的韧性。 我忘不了那些在狭窄巷子里追逐足球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成为下一个内马尔的梦想。 我更忘不了卡洛斯大叔在天台上说的那句话:“他们有钱,我们有邻居。” 贫民窟的存在,是巴西社会巨大贫富差距的一道伤疤。 但这道伤疤里,却生长出了最顽强的生命之花。 这里的人们,没有被贫穷和歧视压垮。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建立社区,创造文化,定义自己的生活。 他们向世界证明了,人的尊严和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的丰裕。 飞机从里约起飞,我从舷窗望下去,罗西尼亚那片密集的红色屋顶,像山坡上一片燃烧的火焰。 我突然明白,我之前对“贫民窟”的所有想象,都是傲慢的。 我以为我是去“探访”和“观察”他们,但实际上,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关于生命、关于财富、关于尊严的课。 我的世界观,确实被刷新了。 不是被这里的贫穷和危险,而是被这里的人们,那种在泥泞中仰望星空的姿态,彻底的刷新了。

巴西贫民窟旅行Tips:

如果你也对这片充满矛盾和魅力的地方感到好奇,请务必把以下建议刻在心里:

绝对不要独自前往! 这是最重要的规则。贫民窟内部的规则和法律与外界完全不同。必须、必须、必须通过当地正规的旅行社或找到一个在贫民窟长大或生活的、绝对可靠的本地向导陪同。他们知道哪里可以去,哪里是禁区,以及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

放下你的相机(和偏见): 不要像逛动物园一样,拿着相机对着居民一通狂拍。这是极不尊重人的行为,也很容易引发冲突。如果想拍照,一定要先征得对方的同意。最好的方式是先和他们交流,建立信任,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你猎奇的背景板。

着装低调,财不外露: 穿最简单的T恤、短裤和运动鞋。不要佩戴昂贵的手表、珠宝,不要把单反相机挂在胸前。现金分开放,只带当天需要用的少量现金即可。保持低调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消费,就是一种支持: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贫民窟里的餐馆吃一顿饭,在小商店买一瓶水或一件纪念品。你的消费,是对当地经济最直接的支持,也能让你更真实的体验当地生活。

学习几句简单的葡萄牙语: “你好 (Olá)”, “谢谢 (Obrigado/Obrigada)”, “多少钱 (Quanto custa?)” 这些简单的词汇,会让你显得更友好,迅速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

保持开放和尊重的心态: 你是客人,去那里是为了学习和理解,而不是评判。放下你所有的预设和偏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贫民窟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