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我绝对不会做。
很多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所有人都在伤害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将自己摆上了“受害者”的位置。
可是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你只要进入社会,就不可能不受伤。
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我绝对不会做。
第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自怜。人生总是会伴随着可怕的打击、严重的挫折和不公平的遭遇等等,我永远不会因为人性而感到意外。
我始终告诉我自己,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第二件事是:永远不要去嫉妒。总有别人比你强,嫉妒别人太傻了。
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战胜了嫉妒,我不羡慕任何人,也不在乎别人都有什么。”
当你将自己视作“受害者”,全世界的恶意都变成了刻意针对,而当你将自己看作是“幸存者”,每一次对抗恶意的行为都会变成你宝贵的经验。
记住,永远不要去责怪生命里的任何人,好的人为我们带来快乐,坏的人为我们带来经历。
别人怎么对我们,那是因果;我们怎么对别人,那是修行。
我们说:“苦难可以让人成长。”并不是在歌颂苦难、也不是在美化坏人。
而是在说,当你遇到无法摆脱的负面事件,以及给你带来痛苦的那些人,不要只想着顾影自怜,而是要积极进行“创伤后成长”。
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其人生可以用“传奇”二字来书写。
从小,他就展现出了极其高超的军事天赋,但同时又极其的离经叛道,
简直像现代社会的“精神小伙”,一个没看住,就能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就在他35岁那年,却经历了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刻,因为反对宦官刘瑾,上疏抗暴,他被廷杖四十,打的血肉模糊,几乎要没了性命。
而后又被流放贵州,途中遭人暗杀,险些就要撑不到流放地。
可经历过这些之后,王阳明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开创了千古闻名的“阳明心学”。
1519年,宁王叛乱,王阳明的心学派上了大用场,他散布“朝廷集结十六万大军”
“王巡抚能撒豆成兵”的神言,大破敌军,连明史都称其“用兵如神,尤善攻心”。
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坏人”“坏事”固然会给我们带来无法修复的创伤,但是这些创伤也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在面对创伤后,
不仅可能出现应激、恐惧等等负面结果,还可以出现积极的心态转变和成长。
所以,不要再埋怨那些对你造成伤害的人,因为埋怨是没有用的,与其一直沉浸在情绪里消耗自己,
不如积极改变寻求成长,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创伤变为“机遇”。
认知影响情绪前些年,我们邻居是一个酷爱钓鱼的叔叔,他性格幽默为人和善,遇到我们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
某一年,他在工作途中被客户拉去钓鱼,当时他并不愿意跟着客户一起去,
因为手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但客户却拿出订单来威胁,不得已之下,他只好陪着一起去了河边。
但是就在河边,叔叔甩杆的时候,鱼线缠到了高压线,他全身大面积烧伤,
当我在看到他的时候,这位叔叔全身缠满了绷带,只能被人扶着一步一步往前走。
可意料之外的是,他居然没有对这个灭顶之灾感觉到痛苦,也没有对客户或者钓鱼这个爱好产生怨怼,
而是感叹着说:“我老婆对我真好啊,照顾我照顾了这么久。这下回到公司,可没人敢再为难我了!”
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坏人或者坏事引动了我们的情绪,让我们陷入情绪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可事实上是你对于某个事件或者人的认知,决定了你将会产生怎么样的情绪。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无论我们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所产生的情绪都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
虽然,他们当下正给我们带来着痛苦和困扰,但如果我们放眼未来,
或许也能看到其他不同的视角、得到一些常人无法看到的机会和成长。
学会“品味生活”那么,我们要如何对抗这种因为他人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呢?
这样的对抗并不是说让我们一股脑把自己的情绪全部发泄出去,“以暴制暴”,
因为这样的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还有可能伤害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用积极的情绪体验去对冲他们的带来的负面情绪。
在积极心理学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品位”,就像我们品尝美酒好茶、
品味好吃的菜肴一样,把生活也放进脑海之中品味,放大其积极体验。
很多人总是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反刍思维”,就是将不好的事和坏人说的话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自虐一样不断回味那种焦虑和痛苦。
但如果恰恰相反,我们将那些积极的、美好的事件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当时所体验过的那种感觉同样也会被我们重复感受。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品味未来,也就是将未来确定会发生的那些好事在脑海里反复预演,
比如:你将要结婚了、马上过年可以收红包了、还有三天就放假了等等。
为什么我们要对不好的人和不好的事不要过多理会,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伤害过你了,
可你却还要反复回味、沉溺在痛苦中,那不是成为了伤害你自己的推手了吗?
只有不过分纠结和责怪这些事,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美好的回忆和人际关系上,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对抗消极的心理力量。
记住,“每一次相遇”都自有其意义,好与坏都是人生对我们的馈赠。
不要再想“为什么要伤害我”了,多想一想“谁正在我受伤害时保护我、照顾我”,当你学会发现这些闪光点,生活自会对你温柔以待。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