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日,一则消息在国际传媒圈炸开了锅,英国广播公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BC,总裁戴维宣布辞职。
11月9日,一则消息在国际传媒圈炸开了锅,英国广播公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BC,总裁戴维宣布辞职。
紧随其后,公司新闻部门负责人特尼斯也递交了辞呈。
两人辞职的原因,都指向同一桩争议事件,那就是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演讲进行了有误导性的剪辑。
BBC作为全球知名的老牌媒体,一直以“客观公正”为招牌。
这次突然闹出这么大的剪辑风波,着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本来想感叹老牌媒体的体面,但后来发现这波操作属实有点打脸。
事情要追溯到2023年美国大选前一周。
BBC的《全景》节目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其中包含特朗普2021年国会山事件时的演讲片段。
经过剪辑后的内容是“我们要走到国会山去,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们战斗。我们要拼尽全力战斗”。
这段内容一经播出,立刻引发质疑。
批评者很快拿出完整演讲视频进行对比,发现特朗普原本呼吁支持者和平示威的关键内容被刻意删减。
很显然,这种选择性剪辑,就是为了营造特朗普鼓励骚乱的假象。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戴维在辞职声明中表示,自己会对事件中的失误承担最终责任。
他还提到,任职五年后选择离任完全是个人决定,当前局势下这一职务面临巨大的个人与职业压力。
特尼斯的辞职声明则更为直接,她坦言相关争议已对自己深爱的BBC造成损害,作为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她必须承担最终责任。
媒体对新闻素材进行剪辑本是常规操作,但剪辑的底线是不能歪曲事实。
对于政治人物的关键演讲,每一个片段的取舍都可能影响公众判断。
BBC这次的操作,显然触碰了行业底线。
争议并没有随着两位高管的辞职而平息。
英国文化大臣南直接表态,称相关指控极其严重。
他还直指BBC在敏感议题报道中存在系统性偏见,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严厉。
BBC的尴尬处境不止来自官方批评。
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左右阵营的双重夹击之中。
右翼势力骂它是自由派偏见温床,左翼则批评它一味迎合当权者。
就拿加沙议题来说,不少人认为BBC没有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反而在传播政府立场。
国际层面的批评同样尖锐。
特朗普的新闻秘书卡罗琳直接将BBC斥为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和宣传机器。
这种定性,对于一家以公信力为生命线的媒体来说,打击可想而知。
更麻烦的是,争议还蔓延到了资金层面。
保守党右翼议员帕特尔已经要求英国外交部审查对BBC阿拉伯语频道的资金支持,理由是该频道存在支持哈马斯、反对以色列的偏见。
资金来源一旦受到影响,BBC的运营势必会受到冲击。
英国国内的政治力量也在借机发声。
民粹主义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领袖法拉奇对戴维的辞职表示欢迎。
目前该党民调支持率正持续飙升,法拉奇在X平台警告称,这是BBC的最后机会。
如果后续处理不当,大量民众可能会拒绝缴纳电视执照费。
电视执照费是BBC的核心资金来源,英国民众依法必须缴纳。
要是真的出现大规模拒缴潮,这家老牌媒体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如此看来,BBC现在面临的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舆论危机,而是关乎生死的信任危机。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媒体的价值在于客观。
BBC之所以能成为老牌传媒巨头,靠的就是多年积累的公信力。
这次剪辑门事件,看似是一次偶然的操作失误,实则暴露了其内部审核机制的漏洞和长期存在的立场倾向。
更何况,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试图歪曲事实的操作都很难长久隐藏。
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媒体想要靠选择性剪辑误导公众,早已不是明智之举。
BBC现在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法拉奇口中的最后机会,其实是重建信任的机会。
想要挽回局面,光靠高管辞职远远不够。
它需要真正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重建严格的编辑审核机制,摒弃立场偏见,用真实客观的报道赢回公众信任。
这次事件也给全球媒体行业敲响了警钟。
无论媒体规模多大、历史多悠久,一旦背离了真实客观的原则,就会失去立足之本。
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唯有坚守职业操守,才能在行业浪潮中长久生存。
来源:奇史怪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