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决定课堂成效的,不是知识点备得多么全面、课堂讲得多么精彩、学生反馈多么活跃,而是备课时想得多深远。只要没深刻考虑“学生怎么能学会”,那么课堂依然只是表面功夫。
决定课堂成效的,不是知识点备得多么全面、课堂讲得多么精彩、学生反馈多么活跃,而是备课时想得多深远。只要没深刻考虑“学生怎么能学会”,那么课堂依然只是表面功夫。
我们备课经常备的很精细,课件做的很精美,课堂也很活跃,看着学生也听懂了,也会做了,可一考试还是拉跨。
教学20年,让我深刻领会了三个不等式:
讲明白≠听明白听明白≠会做题会做题≠能得分首先是备课
备课,不只是准备“教什么”,还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怎么能学会”。
备课最终要设计的是:学生“学会”的路径。我把备课分为三个层级,80%的人只到第二层。
第一层:针对知识备课
聚焦教材内容本身,把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整理、归类、呈现。教案=知识点罗列,课件=课本搬家,课堂像纪录片,学生跟着跑了个趟。
然而学生并非容器,知识搬运不等于学习发生。就像把新鲜蔬菜直接端上桌,能吃不能吃的都让学生吃了,不是消化不良,就是营养无法吸收。
老师越认真,学生越痛苦;课堂讲得越全,学生越懵。
第二层:针对学习备课
开始关注学生“愿不愿意学”,用案例、故事、活动等情景包装内容,把知识加工得有趣、生动、有画面感。
学生开始愿意听、愿意参与,课堂氛围活跃,知识“色香味”俱全,教学有了“口感”。 一节课热热闹闹,然而课堂就像一顿烧烤大餐,好吃但不养人。
老师讲的精彩,学生学的活跃,然而这样的教学却出不来优秀的成绩。
第三层:针对学会备课
以“学生最终能否学会”为唯一目标,逆向设计教学。从结果出发,倒推路径:学生要掌握什么?需要哪些认知台阶?会遇到什么障碍?
不是“我怎么讲”,而是“学生怎么学”;不是“知识怎么呈现”,而是“理解如何发生”。
这样的备课不追求面面俱到,而直击痛点;不追求课堂活跃,但思维够深度;不追求把知识全部讲完,但掷地有声,狠抓当堂落实。
备课会充分考虑新内容与已有知识的联接,把抽象变具体,复杂拆简单,陌生转熟悉,让理解和记忆变得更顺畅。
备课会充分预判疑点、漏点、易错点、易混点、障碍点,各个击破,杜绝一知半解,扫清一切拿分障碍。
备课会安排“刻意练习”,不是重复刷题,而是精准打击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思路的总结升华和解答的清晰规范。
高效的备课,是像米其林厨师设计营养餐——不仅考虑口味,更计算热量、搭配维生素、考虑消化吸收率。
为什么大多数老师卡在第二层?
师范教育教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缺少对“怎么能学会”的研究。
听课、评课往往是直观感受教学情境设计的好不好,课件是否精美,教案是否完善,课堂是否活跃,而看不到学生是否真正能得分。
打磨PPT比研究学情容易,搬运知识比设计路径省力。大多数老师的“认真备课”,其实是被表面的勤奋所拖累,缺乏思维的深度。
备课的目标定位,决定课堂的效度;思维的逻辑层级,决定学生成绩的空间。
我们要从备课的思维逻辑上杜绝知识的搬运工,也别止步于课堂的表演者,而要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从“我讲清楚了吗”转向“学生学会了吗”,这才是教学真正的底层逻辑。
当你开始为“学会”备课,优秀的成绩自然就来了。
其次是课堂
新教师努力设计课程是对的,但不能只是自己努力,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成绩才能提升。
先从课堂管理说起:
一、课堂忌:大合唱
有的班级有几个积极的学生,课上能跟老师配合,提问的问题都能答出来,老师就觉得大家好像都理解了。这时候肯定觉得自己的教学效果拉满,教学任务肯定完成的不错。
积极的班级最怕的就是只会动嘴,不会动笔。考试成绩一出,立马傻眼,平时上课提问都会了,课堂效果也很好,为什么就是成绩差呢。
原因就在于有学生回答对了,不代表所有学生就都理解了,提问几个不说话的孩子就知道到底是真的理解了还是只有少部分理解了。
二、课堂忌:听不懂就讲。
虽说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懂、理解、会运用,但是也不能听不懂就讲。高中化学跟初中不同,只靠教师讲,学生运用的能力就会差。
千万不要听不懂就给一遍一遍地解释,自己理解的永远比别人讲的要印象深刻。所以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先讲一遍,让学生自己思考,思考之后发现不懂,什么地方卡住了,老师再给指点,再去想,还不明白再讲解。
当然课堂上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的,所以必须要求先把笔记记清楚,课下思考。
三、课堂忌:只提问差生或只提问优等生
要知道,尖子生是可以自己思考的,中等生是需要点播的,差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那么在课堂上就必须得分层提问。
但是一节课的内容卡的死死的,好像根本不可能设置那么多的问题。这时候可以把不同成绩段的学生打印一份名单。根据名单,提问差生基础题,提问中等生旧识,让优等生回答开放性问题,轮流回答。这样不仅能分层提升学生的思维,还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避开课堂忌讳的坑,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拔高尖子生,关注后进生,更重要的是提升比例,提升中等生的比例,提升尖子生的比例。
要想成绩好,就让学生动。
四、课堂忌:没有修炼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
刚入职,没有理解学生纪律的重要性(国外会称之为课堂规则。)
不去注重提升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听讲,因此她天天认真备课,课备得再好都没有用;
五、课堂忌:照本宣科
老师因为是刚毕业,只能是照本宣科,无法将大学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更不懂如何与学生对话,组织学生讨论。
有些老师教学虽然认真,兢兢业业判作业,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哪些需要精讲,哪些需要略讲,也不知道作业中哪些错误需要仔细分析,进一步讲解。因此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要求学生做很多的无用功。不仅如此,还使用题海战术,甚至声色俱厉的批评学生,不仅恶化了师生关系,而且导致师生家长都很疲惫。
况且由于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这样做效果也总是不太好。
六、课堂忌:自我感动,自以为是
还有另外一种老师,一般是中年教师。他认为他努力了,就是对孩子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孩子不领情,没良心。这种老师因为经验比较丰富,更难转变,纯属自我感动,关键是他还会认为他没有错很难被说服。这类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笃信严师出高徒,喜欢用管军队的方式管学生。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查学生作业,每天拿个小账本,然后盯谁没交,然后通知家长。这样的老师可能小学还好,到了高年级,学生往往会怨声载道,甚至抵触。这类老师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同理心和换位思考。
现在的学生,不是你有心,你做了事就会有成绩的。
有的老师上课幽默,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学生也爱听他的课,但是考完试,成绩出来了,却不那么理想。有的老师上课呆板了些,但是踏踏实实,知识点提问背诵默写,一个都不能少,课堂虽然枯燥了些,但是一节课下来,却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脚踏实地的教学方式,成绩哪里会不好呢!
下一堂课,少说话,让学生动。
来源:考场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