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一套黄金档,昨晚又破3.9,客厅里的爸妈把遥控器攥出汗,手机端的年轻人却刷着“童瑶像AI”的弹幕——同一部《四喜》,两块屏幕,两种呼吸。
央视一套黄金档,昨晚又破3.9,客厅里的爸妈把遥控器攥出汗,手机端的年轻人却刷着“童瑶像AI”的弹幕——同一部《四喜》,两块屏幕,两种呼吸。
怪事不止这一件。
酷云数据说18到35岁贡献42%份额,可热搜词条里“出戏”俩字占了七成。
一边骂,一边追,像极了加班到深夜还忍不住点外卖的手,明知重油重盐,筷子却诚实。
童瑶终于开口:沈明珠是军嫂,情绪得“按在水泥里”,所以演得“收”。
这话传到中戏李立群耳朵里,老爷子直接怼:收不等于面瘫,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军嫂也不是橱窗假人。
一句话,类型化表演撞了真实角色的腰。
更尴尬的是许娣。
她演胡同大妈封神,这次硬塞给“退休教授”,市井气一飘出来,弹幕齐刷“下一秒就要推销保健品”。
老太太倒实在,抖音直播里拱手:“第15集开始,我改。
”可剪辑机房已经通宵加班,导演版把第3、7、12集重新动刀——央视历史上头一回,播到一半回炉重剪,求生欲满满。
有趣的数据来了:45岁以上观众给童瑶、许娣打出72%好评。
代际裂缝赤裸裸:爸妈看的是“像不像隔壁家闺女”,年轻人看的是“带不带感”。
一个要亲切,一个要爽感,同一碗汤,咸淡永远调不齐。
片花提前泄了底,童瑶后面要创业、摔杯子、吼员工,情绪火山喷发。
能不能翻盘?
得看她哭的时候,眼眶是红的,还是依旧干干净净水汪汪。
要是还是“AI落泪”,再漂亮的收视率也救不回豆瓣的6.8。
说到底,这是选角偷懒的现世报。
人设标签一贴,流量安全牌一打,观众真刀真枪看起来,才发现衣服尺码不对,怎么伸胳膊都别扭。
央视肯剪、演员肯改,算体面,可伤口已经晾了半个月。
下次开机前,能不能先让演员去菜市场、去部队家属院蹲三天?
别再用“安全牌”赌观众耐心,大家遥控器在手,翻脸比翻书快。
剧还没完,裂缝还在。
今晚爸妈依旧守电视,年轻人照旧边吐槽边投屏,两代人共享同一片荧光,却各自看见不同的世界——这倒比剧情更像现实。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