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凭啥成顶流?这届网友就吃“奇葩人设”这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00:21 1

摘要:汉朝皇帝忙着干仗,唐朝皇帝沉迷炼丹,宋朝皇帝集体缺钙(膝盖太软),清朝皇帝则活成了“职场PUA范本”。

因为明朝简直是封建王朝里的“脱口秀大会”。

朱元璋靠要饭逆袭成开国皇帝,转头就把功臣当韭菜割;

朱厚照在宫里开动物园养豹子,还亲自下场跟蒙古人打架;

朱由校放着皇位不好好干,非要当大明第一木匠。

你以为这是编剧瞎编?史书里明明白白写着:

这波皇帝,人均“反内卷达人”,把276年的王朝史活成了一部《人类群星作妖时》。

汉朝皇帝忙着干仗,唐朝皇帝沉迷炼丹,宋朝皇帝集体缺钙(膝盖太软),清朝皇帝则活成了“职场PUA范本”。

但明朝16个皇帝,硬是把龙椅坐出了“人设盲盒”的效果,不信您接着往下看

朱元璋:从乞丐到CEO的黑化之路

开局一个碗,创业31年,搞出《大明律》《大诰》两套KPI考核手册,把官员治得服服帖帖。但卸磨杀驴也够狠,胡惟庸案、蓝玉案一杀就是4万多人,堪称“开国功臣终结者”。你说他雄才大略?对,就是有点费大臣。

蓝玉案

朱祁镇:被俘还能复辟的“职场爽文男主”

别的皇帝被俘要么亡国(宋朝徽钦二帝),要么被杀(苻坚),他倒好,去瓦剌当了一年“质子网红”,回国后又蹲了7年冷板凳,居然还能发动政变二次登基。这剧情,放在爽文里都得叫一声“钮祜禄・朱祁镇”。

朱祁镇

朱厚照:把皇宫变成迪士尼的“叛逆太子”

朱厚照嫌紫禁城太闷,直接在西华门盖“豹房”,里面养豹子、开集市、搞阅兵,甚至还养了一堆异域美女。他放着正经皇帝不当,非要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亲自率军跟蒙古人干架,赢了还要吐槽:“可惜没活捉小王子,差评!”

朱厚照

朱由校:被皇位耽误的鲁班传人

朱由校更是奇葩,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做木工,拿斧子锯子比毛笔还熟,打造的折叠床、喷泉机关让外国传教士都惊叹。但治国嘛……把朝政交给魏忠贤,自己躲在后宫搞“手办盲盒”,妥妥的“副业兴国,主业摆烂”。

朱由校

最绝的是,这些皇帝连“作死方式”都不重样。

嘉靖靠嗑药把自己嗑成“修仙网红”;

万历宅在宫里30年不上朝(史上最强躺平皇帝);

朱常洛当皇帝29天就精尽人亡(红丸案千古谜案)。

别的朝代出一个奇葩能写半本史书,明朝倒好,每个皇帝都能单独出本《帝王奇葩行为大赏》。

如果说明朝皇帝是“人设天花板”,那明朝的大臣就是“人间清醒大师”和“职场老油条”的混合体。

海瑞:明朝第一“喷子”,骂皇帝比写情书还溜

海瑞(《大明王朝1566》剧照)

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写《治安疏》,把皇帝骂成“家家皆净而无财用”,连“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种谐音梗都用上了。要是放到别的朝代早被拉出去砍了,偏偏嘉靖气得发抖却不敢杀他,毕竟杀了海瑞,自己就得背“杀直臣”的锅,妥妥的“键盘侠鼻祖”。

严嵩:贪腐界的书法大师,背锅界的天花板

严嵩当了内阁首辅20年,贪墨了300万两白银,家里银子多到要找专门的仓库堆放。但人家书法是真牛,“六必居”匾额至今还挂着,堪称“贪官里的文艺青年”。更绝的是,他背了一辈子黑锅,直到死都没搞明白,自己只是嘉靖的“背锅侠”,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自己手里。

严嵩(《大明王朝1566》剧照)

张居正:改革牛人,私生活却比剧本还刺激

张居正搞“一条鞭法”“考成法”把明朝GDP拉回巅峰,却坐着32人抬的超级轿子上班,轿子里面卧室、客厅、厕所一应俱全,沿途还要用戚继光的军队保驾护航。临死前还写《论帝王保养之道》,劝万历少近女色,自己却姬妾成群,妥妥的“双标达人”。

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剧照)

最搞笑的是言官群体,每天啥事不干,就盯着皇帝和大臣挑刺。

看见朱元璋穿打补丁的衣服,夸“节俭明君”;

看见朱厚照在豹房玩,骂“沉迷声色”;

就连万历长胖了,都要上书“陛下腰围渐宽,恐伤圣体”。

这帮人把朝堂变成了“吐槽大会”,皇帝稍不留神就会被喷成筛子。

这几年《绣春刀》《大明风华》《显微镜下的大明》扎堆上线,不是导演突然爱上明史,而是资本嗅出了商机,明朝故事自带“流量密码”。

《绣春刀》

反差够大: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别的朝代讲究“君君臣臣”,明朝偏要“君臣互怼”。嘉靖跟大臣吵了20年“大礼议”,只为给亲爹争个名分;万历因为立太子的事,跟内阁硬刚30年,最后直接摆烂不上朝。这种“反套路”剧情,可比流水线古偶刺激多了。

嘉靖(《大明王朝1566》剧照)

权谋够野:东厂锦衣卫互掐,党争比宫斗还狠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保安队”,东厂是太监的“特务机构”,西厂更是“加强版特务”。这三方互相监视、互相举报,没事就搞个“诏狱一日游”。大臣们也不闲着,东林党、齐党、楚党天天掐架,从朝堂吵到菜市场,比《甄嬛传》里的派系斗争狠多了。

人设够疯:全员“反人设”,没有最野只有更野

别的朝代开国皇帝都是“伟光正”,朱元璋偏要当“屠夫老板”;别的朝代亡国之君都是“昏庸无能”,朱由检偏要当“勤政背锅侠”,临死前还喊“诸臣误朕”。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设,正好戳中了现代人对“非脸谱化角色”的需求。

朱元璋(《大明王朝》剧照)

说白了,影视公司不是做公益,是看观众吃“奇葩人设”这套。

你喜欢看皇帝摆烂?安排万历30年不上朝;

你喜欢看大臣互撕?安排东林党和阉党开撕;

你喜欢看悬疑破案?安排锦衣卫查“梃击案”“红丸案”。

反正明朝史料里有的是狗血剧情,随便拎一段都比编剧脑洞大。

比起教科书里的“明君贤臣”,明朝的“妖魔鬼怪”们反而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朱元璋会杀功臣,也会给马皇后写情书;朱厚照会胡闹,也会在战场上冲锋杀敌;朱由校会做木工,也会在辽东战局紧张时重用袁崇焕。

他们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既有高光时刻,也有脑残操作,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偶尔努力,经常摆烂,偶尔清醒,经常犯傻。

历史不是爽文,而是一地鸡毛

明朝没有“万国来朝”的永恒盛世,只有“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嘉靖倭患”的混乱、“万历三大征”的透支,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历史更有烟火气。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告诉我们“逆袭要付出代价”;朱祁镇从皇帝到俘虏再到复辟,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永远的巅峰”;朱由检吊死煤山,告诉我们“努力不一定有回报”。这些真实的“失败案例”,比虚假的“成功学”更有警示意义。

说白了,现代人喜欢明朝,不是喜欢封建王朝的糟粕,而是喜欢它“不装”。皇帝不装明君,大臣不装圣贤,史书不装伟光正。

这里有权力斗争的残酷,有人性的复杂,有理想的崩塌,也有荒诞的日常,像极了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世界。

当别的朝代在史书里“端着”,明朝却在历史长河里“躺着”。它用276年的“作妖史”证明: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历史也不是非胜即败。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不完美,却足够真实;够奇葩,却足够鲜活。

下次再有人问“为什么喜欢明朝”,你可以直接甩锅:“没办法,谁让这届皇帝和大臣,把历史活成了《奇葩说》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