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西北高原的窑洞餐桌到江南水乡的精致餐盘,从黄土地里的“救命粮”到如今的“百变食材”,马铃薯用它的包容与丰饶,编织着中国人餐桌上的千般滋味。
试问,有哪个中国人能拒绝绵密沙糯的马铃薯呢?
从西北高原的窑洞餐桌到江南水乡的精致餐盘,从黄土地里的“救命粮”到如今的“百变食材”,马铃薯用它的包容与丰饶,编织着中国人餐桌上的千般滋味。
黄土高原上的“金蛋蛋”:
中国人的土豆情缘
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地蛋,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明代万历年间经海路传入中国。
据《农政全书》记载,其初时称“土芋”,仅在沿海地区零星种植。
清代以降,随着西北垦荒与“走西口”移民潮,马铃薯在陕甘宁青的黄土高原找到理想栖息地——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昼夜温差达15℃以上,疏松的沙质土壤富含矿物质,成为马铃薯的天然培育场。
宁夏西吉县,这片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土地,自20世纪初引种马铃薯后,改写了农业史。
如今,西吉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150万吨,占宁夏马铃薯总产量的40%以上,2004年获“中国马铃薯之乡”地理标志认证。
天赋西吉:
北纬36°的马铃薯黄金产区
西吉县地处北纬36°18'~36°44',平均海拔2000米,年均日照2320小时,昼夜温差达18℃。
这里的土壤钾元素含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0%,有机质含量达1.2%以上,配合六盘山天然降水及地下水灌溉,形成马铃薯生长的“黄金组合”。
得益于长日照与大温差,西吉马铃薯淀粉含量达17%-20%(普通品种约14%-16%),质地沙糯绵密,切开后30分钟内不变色,蒸煮时薯香浓郁,煎炒时薯块完整不碎。
彩色马铃薯:
黄土高原上的育种新章
当传统农耕遇见现代科技,西吉马铃薯正经历一场亮眼的 “色彩革命”。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颉瑞霞团队耗时4年(2019-2023年),从2000个育种株系中筛选出5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包括紫皮紫肉的“六盘紫晶”、红皮红肉的“火晶薯”等。
彩色马铃薯不仅含有淀粉、维生素C等成分,还富含花青素,这使得其抗氧化活性比常见的白肉和黄肉马铃薯高2到3倍,并且花青素等功能性食品正迎合当下消费者需求,比蓝莓等同类花青素产品生产成本低。
经过不断迭代优化,这5个品系的彩色马铃薯脱颖而出。
如今,已顺利完成播种,接下来等待它们的就是时间的考验。
百变薯香:
中国人的土豆美食图鉴
蒸着吃、煮着吃、炸着吃、切成条、剁成块、捣成泥,饱腹好吃又百搭,土豆是世界上适配性最强的食物,几乎不管什么菜系都有土豆的身影。
将土豆和莜面结合,做成面鱼,配上西红柿和鸡蛋,一道莜面鱼鱼就做好了。
舀起一勺,在舌尖光芒万丈,让人越嚼越香。
蒸熟后的洋芋擦擦,需要出锅晾凉,然后起锅烧油,油热后加入葱蒜末炒香,倒入晾凉的洋芋擦擦,随着“呲啦”一声响,香味瞬间被激发出来,弥漫整个屋子。再根据口味,加入豆芽、青椒或者火腿丝等配料,搅拌均匀。
一碗洋芋搅团,让滑糯的风味声名远扬。一筷子夹起,万重鲜香,滚烫热水与洋芋粉交融搅拌成糊,蒜泥、韭菜、油泼辣子与香醋的加入,碰撞出浓郁鲜香。
土豆当然也要放在大盘鸡里,算得上好滋味,或者放进拉条子里一拌,也是麦香与薯香齐飞。
端上西吉的土豆粉,在砂锅里走一遭,香得热情,辣得嚣张,香味地道又敞亮。
有些食物,就是如此有魅力,穷时也吃,富了也吃,过去爱吃,现在也爱吃。
毕竟,谁能拒绝得了马铃薯呢?
来源:生态福建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