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戴克头球破门,裁判先给有效,耳机里一句话,画面切到罗伯逊,划线一拉,进球取消。
0比3落后,VAR还把唯一进球抹掉,利物浦球迷集体炸锅。
这一幕发生在上周末的伊蒂哈德。
范戴克头球破门,裁判先给有效,耳机里一句话,画面切到罗伯逊,划线一拉,进球取消。
比分还是0比3,球迷的电视屏幕直接碎了一半。
利物浦当晚就给裁判公司发邮件,不是要改比分,只想问一句:到底什么算干扰门将?
裁判公司第二天回函,承认耳机里没把话说清,但坚持判罚没毛病。
翻译过来就是:流程有瑕疵,结果不改。
球迷更疯了。
有人翻出上赛季曼城对埃弗顿,埃德森被挡视线,进球照样算;再往前,阿森纳被纽卡挤进门将,VAR连划线都省了。
同一条规则,不同日子,长出两张脸。
邮报专栏直接开喷:利物浦输不起,闹下去只会把自己搞成笑话。
文章一出,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写着:笑话也比哑巴强。
克洛普赛后没骂人,只说了句:如果永远沉默,下次就轮到我们被黑。
他比谁都清楚,英超没有申诉成功的前例,但声音小了,连道歉都收不到。
罗伯逊更冤。
划线显示他脚尖越位,可人站在小禁区角,埃德森身前还有阿坎吉。
裁判手册写着:必须明显阻碍门将移动或视线。
转播方没给出埃德森视线被挡的机位,裁判公司也没补图。
一句话,信不信由你。
前英超裁判克拉滕堡在电台里说了实话:这球属于灰色地带,可吹可不吹。
问题就在可吹可不吹,最后永远吹给豪门。
弱队没有镜头压力,赛后没人逐帧,吃亏就白吃。
利物浦不是第一家拍桌子的。
上赛季诺丁汉森林连发三封公开信,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直接称某些判罚 embarrassing。
裁判公司统一回复:会内部总结。
总结结果没人见过。
VAR进英超五年,误判数量没降,质疑声翻了三倍。
数据网站统计,本赛季前十一轮,VAR介入改判27次,其中14次赛后被裁判公司私下评为沟通不佳。
私下认错,公开硬撑,俱乐部只能吃哑巴亏。
球迷以为科技带来公正,现实是科技把争议放大。
过去骂裁判瞎,现在逐帧骂裁判蠢,骂完还得接受结果。
情绪没出口,俱乐部只能替球迷喊。
利物浦这次喊得大声,因为喊得起。
小球会喊一次被罚一次,红军账上三亿营收,罚得起两万镑。
英超表面一视同仁,实际把话语权标好了价码。
可喊了也没用,这才是最绝望的。
裁判公司归联盟管,联盟由二十家俱乐部持股,投票改规则需要十四家同意。
豪门只占七席,改规则永远差七票。
制度设计让改革胎死腹中。
于是出现荒诞循环:俱乐部抗议,媒体嘲笑球迷玻璃心,裁判公司道歉加不改,下次继续。
球迷的热情被当成流量消耗品,烧完就换下一话题。
更深层的问题是规则解释权垄断。
越位、手球、干扰门将,条文写得像作文题,裁判部每年发一次内部指引,内容保密。
俱乐部不知道标准,球迷更看不懂,解释权成了裁判私产。
没有公开标准,就没有监督。
裁判公司成了球员、教练、球迷、媒体四方围攻的孤岛,四面楚歌,只能硬撑。
撑得越久,公信力越薄,薄到一捅就破。
利物浦这次把邮件抄送其余十九家俱乐部,就是想打破孤岛。
小球会一看红军带头,纷纷点赞。
下一次投票,七票豪门加上急需保级的六队,也许真能凑出改革多数。
星星之火,往往从一次看似输不起的抱怨开始。
别急着笑利物浦输不起。
再沉默,下次被划线的就是你主队。
规则不透明,谁都跑不掉。
今天觉得红军矫情,明天就轮到你拍桌子没人理。
想避免损失,现在就把这篇转给同队球迷。
搞懂裁判公司在怕什么,比骂裁判有用得多。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问俱乐部:VAR标准能不能公开?
误判问责能不能透明?
规则修改能不能投票?
问的人多了,变化才会来。
哨子响起,比赛结束,可写规则的那支笔还在动。抢不到笔,至少别闭上眼。
来源:养成H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