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或家人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患病多年、血糖控制波动大,那么可能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后遗症”的话题,比如手脚麻木、针刺感、烧灼感、走路像踩棉花,这些听起来陌生、但很常见的症状,其实都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惹的祸。
如果你或家人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患病多年、血糖控制波动大,那么可能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后遗症”的话题,比如手脚麻木、针刺感、烧灼感、走路像踩棉花,这些听起来陌生、但很常见的症状,其实都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惹的祸。
在临床上,有一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叫依帕司他,这名字听起来拗口,但不少糖友已经在使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副作用?能不能长期服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糖尿病神经保护药”的来龙去脉。
在介绍依帕司他之前,先搞清楚它要“对付”的敌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简单来说,就是糖尿病对全身神经系统造成了“慢性侵害”,表现为手脚麻木、疼痛、怕冷、灼热感,甚至肌肉萎缩、运动障碍。
数据显示: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越久,风险越高,患病10年以上者,发病率可超60%;它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血糖高会影响神经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生化反应——多元醇代谢通路。
当血糖升高时,机体中多余的葡萄糖会被一种叫醛糖还原酶的酶转化为山梨醇。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没什么影响,但当血糖长期过高,这个“绕道反应”就会被无限放大。
山梨醇在细胞中不断积累,导致细胞渗透压紊乱、水肿、能量代谢障碍,进而损害神经组织;
同时消耗了大量辅酶NADPH,减少了谷胱甘肽(抗氧化剂)生成,诱发氧化应激,加速神经老化和凋亡。
说白了,这条代谢通路越活跃,神经就越“受苦”。
依帕司他,就是“切断”这条伤害通道的“开关”
依帕司他,就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简称ARI),它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生成,从源头上减轻高血糖对神经的伤害。
不同于一些止痛类神经药物只是缓解症状,依帕司他属于“病因治疗”,它是从发病机制上进行干预,这也是它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的根本原因。
日本是最早批准依帕司他上市的国家,从1992年起,它就被用于治疗DPN。此后在中国、韩国等国家也相继获批,目前在国内已经作为常规药物使用多年。
不少糖友关心:依帕司他吃了真的有效果吗?能不能长期服用?
我们可以看下国内外一些数据与研究。
✅ 日本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
连续服用依帕司他12周,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的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振动觉减退,以及神经传导速度;部分患者在第8~12周就能感受到脚底麻木感减轻,走路更轻松了。✅ 国内2020年一项纳入500多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表明:
服药24周后,患者症状积分(神经痛、麻木评分)明显下降;约70%的患者在神经电生理检查中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这些数据说明,依帕司他确实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而且需要持续用药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疗效。但它并不是“一吃就灵”的神药,尤其对于病程较长、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才能稳定病情。
药三分毒,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依帕司他有没有副作用?长期吃会不会伤肝伤肾?
好消息是:依帕司他的安全性总体良好,副作用相对较轻,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经验。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下降、恶心、腹胀(发生率约3%左右);肝功能轻度波动:个别患者ALT、AST升高,但通常停药后可恢复;过敏反应、皮疹较少见。✅ 一项涉及4000例患者的日本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依帕司他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5%,多数为轻微反应,且可逆性强。
值得注意的是:肝功能异常者、孕妇、哺乳期女性、18岁以下人群慎用或禁用,服药期间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需要服用依帕司他,适合人群主要包括:
✔ 已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如感觉迟钝、针刺感、烧灼感、触觉减退、反复手脚麻木者;
✔ 血糖波动大、糖化血红蛋白>8.5%、病程较长(≥5年)者,哪怕症状不明显,也建议评估神经功能;
✔ 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者,神经病变风险更高,也可考虑早期预防性使用。
❌ 不建议作为“糖尿病控制药”来服用,它不能降血糖,主要是神经保护。
如何正确使用依帕司他?吃多久合适?
依帕司他常见的用法是:每次50mg,一日3次,饭后口服,疗程一般建议3~6个月为一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
药效并非立竿见影,多数患者需要连续服用8~12周才逐渐改善;如果确实感到症状缓解、神经电生理好转,可在医生指导下延长服药时间;一般长期服用(>6个月)是安全的,但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药物是一方面,但控制糖尿病神经病变,离不开系统管理:
血糖达标是第一要务:
长期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
血压、血脂控制不能忽视:
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都会损伤神经血管。
坚持锻炼:
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
补充维生素B族:
如B1、B6、B12,有一定神经修复功能,可辅助治疗。
避免压迫和外伤:
糖尿病患者对疼痛敏感度下降,鞋子磨脚、压迫神经却感觉不到,容易加重神经损伤。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不可逆但可干预”的慢性病理过程,越早识别、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依帕司他作为一种机制明确、临床经验丰富的神经保护药物,在多数糖友中都是值得信赖的治疗工具。
但也要记住,药物不能替代生活管理。它只是“帮你修路”,而你要做的是:不再放任血糖毁路。
愿所有糖友都能远离并发症,生活平稳、健康无痛。
来源:健康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