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有网友爆料,在某选秀节目后台,粉丝为了让偶像得到更多关注,给主持人和工作人员送各种贵重礼物。
编辑|小乔
“戏子误国”四个字,字字戳破娱乐圈的畸形乱象!
央视火力全开,点名批评多位家喻户晓的明星,没有一句姑息,没有半分留情。
他们顶着公众人物的光环,手握流量赋予的特权,却要么触碰法律红线,要么挑战民族底线。
有人耍脾气、失约媒体,有人营销“完美孕妇”幻象。
这些德不配位的操作,没一个值得同情。
何炅的“送礼风波”,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有网友爆料,在某选秀节目后台,粉丝为了让偶像得到更多关注,给主持人和工作人员送各种贵重礼物。
从奢侈品包包、高端手表,到限量版球鞋、进口化妆品,甚至还有人送金条。
而何炅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仅没有拒绝,还在节目里“无意间”提到“收到粉丝送的礼物,很开心”。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
要知道,何炅一直以“温和、正能量”的形象示人,是很多观众心中的“国民主持人”,可“收粉丝贵重礼物”的操作,直接打破了大家的滤镜。
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背后藏着“饭圈送礼”的乱象。
粉丝为了偶像“走后门”,工作人员默许甚至接受礼物,形成了一条畸形的利益链。
人民网当时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何炅,但在报道中明确指出:
“从面包饮料到大牌奢侈品,甚至还有金条,礼物贵重程度让人震惊;从节目主持人到工作人员,覆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这段话间接点出了何炅的问题,作为公众主持人,不仅没有引导粉丝树立正确价值观,反而默许“送礼”行为,给饭圈乱象“推波助澜”。
后来何炅公开道歉,说“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会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拒绝所有粉丝礼物”。
可网友并不完全买账:“作为行业前辈,难道不知道‘收贵重礼物’不合适吗?道歉更像‘被逼无奈’,而非真心反思。”
虽然这件事随着时间慢慢平息,但何炅的“完美形象”还是打了折扣,不少观众觉得“他丢了主持人该有的底线”。
何炅的底线松动,多少还带着些“行业惯性”的影子,而吴谨言的“耍大牌”则更直白地暴露了部分艺人对“他人尊重”的漠视。
吴谨言凭借古装剧一夜爆红后,很快就陷入了“耍大牌”的争议。
当时有媒体采访她,提前一周就和团队敲定了时间、地点,可采访当天,吴谨言团队突然临时更改地点,还要求媒体自己承担场地费用。
等媒体赶到新地点后,又被告知“吴谨言要赶行程,采访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更过分的是,采访结束后,吴谨言全程没和媒体打招呼,扭头就走,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网友纷纷吐槽“红得太快,飘得太远”。
要知道,吴谨言当时刚火没多久,正是需要积累口碑的时候,可她却用“耍大牌”的操作,得罪了媒体和观众。
人民日报当时发文点评:“耍大牌,入戏别太深”,央视网评也紧随其后表示“是入戏太深,还是艺德不够?”
面对批评,吴谨言团队一开始还想“甩锅”,说“是工作人员沟通失误”,可媒体放出了完整的沟通记录,打了他们的脸。
后来吴谨言不得不亲自发文道歉,说“自己没做好管理,以后会严格要求团队,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
可道歉之后,她的资源明显下滑。
原本定好的几个代言被替换,影视剧角色也从女主变成了女二,原本的上升期硬生生被自己的傲气打断。
走红不是耍大牌的资本,傲慢只会让自己摔得更惨,这样的傲气,没人该同情。
如果说前面几位的问题多集中在个人言行,那郎朗和吉娜的孕肚营销则涉及对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郎朗和吉娜这对夫妻,最初凭借“郎才女貌”“琴瑟和鸣”的设定圈了不少粉,可吉娜怀孕后,两人的孕肚相关营销逐渐变了味。
频繁在综艺镜头前刻意展示孕肚状态,强调“怀孕仍有纤细腰肢”,甚至在宣传中隐隐传递 “怀孕不显肚才够完美”的信号。
配合拍摄的孕肚写真也精心打造“精致无瑕疵”的孕妇形象,还在直播里反复围绕“孕期保持好身材”展开话题,把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包装成了符合“完美孕妇”标准的展示秀。
这种营销很快引发争议,而人民日报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怀孕不显肚,才算得上‘完美孕妇’?
这段话精准点破了郎朗吉娜孕肚营销的本质,他们并非单纯分享孕期生活,而是在主动迎合甚至助推完美孕妇的畸形审美。
要知道,怀孕本是充满各种生理变化的自然过程,有人显肚早、有人显肚晚,有人会因孕期反应吃不下饭,有人会因身体负担行动不便,这些都是孕育生命的真实模样。
可在他们的营销里,只放大“纤细腰肢”“精致状态”,刻意回避孕期可能存在的辛苦与不适,把复杂的孕育过程简化成“保持完美身材”的单一标准。
这不仅是对怀孕女性真实体验的忽视,更是在帮消费主义传递错误信号。
仿佛只有符合“瘦、美、无瑕疵”的孕妇,才值得被关注。
有人说“明星分享孕期也正常”,但“分享真实生活”和“营销虚假幻象”有着本质区别。
偶尔聊聊孕期的小确幸、记录真实的身体变化,会让观众觉得温暖。
可刻意打造完美孕妇人设,用消费主义套路收割流量,就是对孕育过程的不尊重,更是对普通孕妇的误导。
在所有失德行为中,翟天临的学术造假尤为特殊。
翟天临曾是娱乐圈公认的“学霸型艺人”,不仅拥有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历,还顺利入职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频繁在采访中谈及“论文写作的艰辛”“对学术的敬畏”,甚至在直播中开玩笑说“不知道知网是什么”时,都被粉丝解读为 “学霸的凡尔赛”。
可这份 “完美学霸” 人设,在2019年初彻底崩塌。
当时有网友质疑翟天临的博士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嫌疑,随后越来越多细节被扒出。
他的论文重复率高达40%以上,多处内容直接复制他人成果。
所谓的核心期刊论文更是查无此文,甚至连他在北电的博士答辩视频中,对专业问题的回答都漏洞百出。
随着舆论升级,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相继介入调查,最终发布通报: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终止其博士后研究工作。
人民日报针对此事连发评论,严厉批评:“学术造假不是‘小节’,而是对教育公平的严重破坏,对所有埋头苦读学子的不公。
这番话直接点出了翟天临事件的核心危害,学术领域最忌“走捷径”。
无数学生为了一纸文凭挑灯夜读,可身为公众人物的翟天临却用造假手段轻松获取高学历,还以此打造人设捞取资源。
这不仅是对学术的亵渎,更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
面对铁证,翟天临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承认“虚荣心作祟,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此时为时已晚。
他参演的影视剧被换角、代言全部解约,从“实力派学霸”变成了“学术骗子”的代名词。
这样的“学霸”人设崩塌,根本不值得同情。
人民日报、央视之所以频繁关注这些事件,不是针对明星,而是为了拨正行业风气、传递正确价值观。
告诉所有公众人物:流量不是万能钥匙,人设也不是保护伞,只有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尊重观众、敬畏职业、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才能走得长远。
来源:姩姩有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