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拿着纳税人的钱开会,心思全在旁门左道”“连基本的会议纪律都没有,怎么能指望他们履职尽责?”但也有少数声音辩解:“或许是现场氛围轻松,偶尔放松不算大错”。
中央地方合作会议现场,李在明正专注阐述政策要点。
三名官员却悄悄掏出手机,轮流对准他按下快门自拍,动作连贯得像提前演练过。
李在明眼角余光瞥见后,只是默默喝了口水没作声,这一幕被镜头完整记录,瞬间引发韩国网友炸锅——开会开成自拍现场,官员的专注力去哪了?
这并非孤例。此前韩国国会议员在议事现场,公然在文件上画大猩猩涂鸦,被媒体曝光后才匆匆道歉。
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拿着纳税人的钱开会,心思全在旁门左道”“连基本的会议纪律都没有,怎么能指望他们履职尽责?”但也有少数声音辩解:“或许是现场氛围轻松,偶尔放松不算大错”。
真实案例不止韩国。日本某县议会讨论民生议题时,有议员全程低头刷手机购物,被直播镜头抓个正着;我国台湾地区“立法院”议事期间,曾有民意代表偷偷用平板看电视剧,还被同场人员拍下截图。
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却暴露了同一问题:部分公职人员在会议中的“注意力缺失”。韩国政治评论员金敏哲直言:“会议是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场所,自拍、涂鸦这类行为,本质上是对公共事务的不尊重。”
为何官员开会走神会成为高频现象?第一个关键原因,是会议本身的“质量问题”。
有韩国公务员匿名透露:“有些会议议程冗长重复,内容空洞无物,开了两小时没说一句有用的,实在很难集中精神。”就像李在明这场合作会议,原本预计时长90分钟,实际开了近3小时,后半段不少人已经面露疲惫。
网友们也感同身受:“上班族都懂冗长会议的痛苦,只是官员的走神被放大了而已”“与其指责个人,不如先精简会议,让每一场会都有实际意义”。
第二个核心因素,是纪律意识的淡薄。公职人员的会议纪律,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职业责任的要求。
韩国釜庆大学教授李相旼指出:“公众赋予的权力,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开会专注是最基本的职业底线。”反观那些走神的官员,有的把会议当成社交场合,有的将其视为“走过场”,根本没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影响。
此前韩国某市议会曾推行“会议手机集中管理”制度,要求入场前将手机放入收纳盒,结果会议效率提升了40%,争议事件也大幅减少。这足以说明,纪律约束对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开会走神不是小事,而是权力敬畏心的“试金石”。 你遇到过最敷衍的会议是什么样?
更深层的真相是,公众的愤怒,本质上是对“权力不担当”的焦虑。
民众希望官员们把开会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搞形式、图热闹。就像韩国网友留言说:“我们关心的是民生政策落实,不是官员的自拍角度”“拿着高薪却不履职,这样的官员谁能信服?”
类似的争议在全球都有共鸣。美国国会辩论医保法案时,有议员在台下玩拼图;印度邦议会讨论扶贫议题时,多名议员扎堆聊天,这些场景都引发了民众强烈不满。
其实会议的意义,从来不是“到场打卡”,而是“高效议事”。真正负责任的官员,会把会议当成倾听民意、凝聚共识的平台。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在任时,曾要求所有内阁会议时长不超过1小时,议程提前明确,发言限时3分钟,既保证了效率,也减少了走神现象。这说明,只要制度到位、责任上心,会议纪律就能得到保障。
如今李在明会议自拍事件,已经推动韩国多个部门反思。有地方政府出台新规:会议期间禁止非工作用途使用手机,违规者将被通报批评;还有议会优化议程设置,推行“无意义会议一票否决制”。
这些改变虽然微小,却传递出积极信号:公众的监督正在推动权力规范运行。毕竟,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每一分专注都该用在为民服务上,每一场会议都该开出实际成效。
官员开会走神,看似是个人习惯问题,实则是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的缺失。无论是制度约束还是个人自觉,守住会议的严肃性,本质上是守住权力的敬畏心。
你认为该如何避免官员开会走神?是靠严格的纪律处罚,还是靠会议质量的提升?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扬哥爰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