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俄罗斯,务必警惕这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4:28 1

摘要:大多数国人对俄罗斯文明的了解仍显不足,若能梳理其历史上的“西化梦想”,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深刻转变。

大多数国人对俄罗斯文明的了解仍显不足,若能梳理其历史上的“西化梦想”,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深刻转变。

从彼得大帝到沙皇俄国灭亡,俄罗斯始终存在皇室与大贵族的西化理想与本土东正教传统之间的撕裂。

西化派与本土派对文明主导权的争夺,构成了俄罗斯历史的一条主线。

彼得大帝的改革将俄罗斯带入西方视野,全盘西化思想深入贵族与知识分子阶层。

沙皇积极与西欧联姻,力图洗脱蒙古统治遗留的“野蛮”标签,贵族甚至以讲法语为荣,视俄语为耻,然而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本土派始终抵制西化潮流。

“沙皇”一词源自“凯撒”,是罗马皇帝的称号。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本土派自视为其正统继承者,认为西欧仅承袭自被日耳曼人灭亡的西罗马。

这一东西罗马正统之争,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文明认同,并赢得中小贵族与东正教徒的支持,与全盘西化的统治精英形成持续对抗。

叶卡捷琳娜二世,一位普鲁士女性,正是利用本土派对过度西化的反感,推翻其夫彼得三世,成为女沙皇。

俄罗斯双头鹰国徽继承自东罗马,象征其横跨欧亚的帝国身份,也折射出内在矛盾:庞大的国土与弱势的文化并存,精神向往西方,身躯滞留东方,统治者不得不在两派间摇摆。

对外扩张的沙文主义成为粘合剂,使沙俄历史成为一部不断侵略的编年史。

苏联解体不仅是苏共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深植于俄罗斯文化的西化基因。

许多人轻信西方论调,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的失败,并断言中国会步后尘,然而中苏道路从一开始就不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继承沙俄的沙文主义却忽视民生,是苏联解体的主因之一。

此举违背了解放被压迫人民的原则,疯狂干涉他国内政,招致东欧持续怨恨;与美国争霸而忽略人民生活,更是本末倒置。

中国称之为“苏修”有其道理,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教训的总结。

沙俄时期的西化思潮与本土宗教传统在苏联时期仍有延续,并在内外困境中合流,最终促成体制崩溃。

东正教作为传统国教遭禁后,官方未能提供坚定的替代性意识形态,导致民众信仰真空,关键时刻倒向西方。

苏联精英全面接受西化思想,既是制度失灵的结果,也是传统西化派的回潮。

从文化深层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高度契合。

“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政治传统中神灵从未占据主流,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体现着朴素唯物主义。

当这种传统与历史唯物主义相遇,中国人的大同理想与人类解放理念自然贯通。

此前中国仅缺一套科学理论阐释这些理念。

西方宗教强调上帝救赎与天命,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被视为合理;而中国人相信用双手创造生活,愚公移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后,迸发出惊人创造力。

这是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从未丧失自信。

历史长河中,中国仅百余年落后于西方,但对自身文明的信心从未动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西化梦想再次破灭,叶利钦的全盘西化与休克疗法使国家濒临破产。

在西方经济学家指导下,国有资产被寡头瓜分,人民陷入赤贫,民族自信坠入谷底,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俄罗斯领导人轻信“融入西方”的承诺,既因自身道路迷失,也因未看透西方国际体系的本质。

一个以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核心、按WASP次序排列的基督教世界,其中根本没有东正教俄罗斯的位置。

美国曾嘲讽俄罗斯是“有核武器的沙特”,其战略目标正是推动俄去核武化,使其沦为资源附庸。

叶利钦选择普京出乎西方意料,若无这样的爱国者,西方或已通过代理人与寡头控制俄罗斯,如同今日乌克兰。

普京对寡头与外国代理人的打击,为国家赢得喘息空间。

普京最初是温和西化派,力图融入西方:加入G8、交好德国、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甚至承认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自降为地区大国。

但西方的傲慢终使其醒悟:在北约六轮东扩与颜色革命后,普京明白西方从未打算接纳俄罗斯,只想将其变为附庸甚至加以肢解。

每当精英全面倒向西方,本土民族主义便迅速崛起,因其代表受辱的普通民众。

民粹浪潮威胁政权稳定,迫使精英重新思考国家前途。

学者杜金提出这是“俄罗斯文明与反俄罗斯文明”的冲突,主张构建俄、白、乌联合的斯拉夫国家。

布热津斯基则断言,无乌克兰的俄罗斯不成世界大国,俄乌冲突是这两种理念的直接较量。

目前国家联合虽无望,但乌东俄族地区要求入俄,使斯拉夫整合构想取得初步进展。

接连的欺骗使俄罗斯忍无可忍,全盘西化的代价是成为西方奴仆,这是本土派绝不能接受的。

普京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仍怀最后希望促使西方关注其安全关切。

但史无前例的制裁彻底粉碎其幻想。

俄罗斯数百年西化迷梦,终于在冰冷现实中惊醒。

顿巴斯老奶奶举苏联国旗迎乌军反遭羞辱的场景,令世人痛心。

在基辅、哈尔科夫和克里米亚,俄乌人民曾共同为祖国流血,攻克柏林的是苏联红军中的乌克兰方面军。

短短三十年,一代人时光,乌克兰背弃了这段历史。

俄罗斯未来将走向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欧亚主义与东正教传统结合的新理念?

这需俄罗斯人自己回答,缺乏坚定国家理念与意识形态,国家只能在撕裂中衰败。

来源:阿泽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