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九点,手机推送的双十一战报让我愣住了——各大头部平台仅用“整体平稳”“符合预期”等模糊措辞轻描淡写,缺乏实时成交额的动态更新,也没有炫耀破亿品牌的数量。往年的庆功通稿也消失无踪。打开朋友圈,未见晒购物清单的狂欢,也未见求拼单的互动,反倒是闺蜜吐槽:“蹲了一
清晨九点,手机推送的双十一战报让我愣住了——各大头部平台仅用“整体平稳”“符合预期”等模糊措辞轻描淡写,缺乏实时成交额的动态更新,也没有炫耀破亿品牌的数量。往年的庆功通稿也消失无踪。打开朋友圈,未见晒购物清单的狂欢,也未见求拼单的互动,反倒是闺蜜吐槽:“蹲了一晚上直播间,算下来比平日贵20块,果断卸载购物APP”。
作为曾经的“剁手党”,我今年购物车空空如也。看着这场不再热闹的年度大促,不禁想问:是谁削弱了年轻人的购物欲望?
十年前,双十一是全民狂欢。那时优惠简单直接,满200减50、全场五折,无需算计满减叠券,只需熬夜守零点下单,像拆礼物一样拆开快递。2018年,我囤了半年的护肤品,快递盒堆满了屋子,看着成交额破千亿的新闻,热血沸腾。然而,从何时起,这份热情逐渐冷却?大概是优惠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越来越多,从满怀期待的“薅羊毛”变成被割韭菜。
今年的双十一,我体验到了“劝退式促销”。预售开启时,我想给爸妈换台洗衣机,某品牌经典款预售价3299元,付定金立减300,叠加各种优惠券,算了半小时,到手价2899元,付了500元定金。然而,上周发现同款洗衣机日常促销中直接标价2799元,无需凑单无需等预售。更气人的是,闺蜜直播间下单的抗皱精华,加购时显示到手619元,结账时涨到644元,找客服退差价却被指责“斤斤计较”。这种被当作“韭菜”收割的感觉,一次就够让人寒心。
套路之外,是“天天有促销”的市场常态,消解了双十一的稀缺性。以前双十一之所以疯狂,是因为一次大力度优惠,大家会把全年的购物集中在这一天释放。可现在呢?618双十二、年货节轮番轰炸,每月还有品牌周年庆、直播间专属日,甚至周末都有“限时秒杀”,真正做到了“天天有折扣、时时有促销”。上个月我想买件羽绒服,本来想着等双十一,结果刷直播间时价格比预售价还低,当即下单。当优惠不再稀缺,当“大促”变成日常,年轻人自然没必要再盯着双十一熬夜蹲守,分散化消费成了常态。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经济压力下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这几年,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以前购物追求品牌、潮流,现在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以前喜欢囤货,总觉得“多买多省”,现在信奉“非必要不消费”,按需购买成了主流。小红书上“极简消费”小组成员已经突破150万,大家分享着“拒绝为促销噱头买单”“断舍离生活”的理念,曾经的“剁手党”变成了“反剁手党”。
即时零售的崛起也让双十一的“集中囤货”变得没必要。现在打开美团闪购、淘宝闪购,想买的东西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能送达,“缺什么随时买”的需求得到满足,谁还愿意提前一两个月囤货?去年双十一我囤了十盒面膜,结果年底整理时发现快过期了,扔了可惜,用着又担心,最后只能勉强用完。今年我彻底放弃了囤货,需要什么就买什么,既不占用资金,也不会造成浪费。
下午刷新闻时看到一组数据,2025年双十一期间,主流电商平台日均活跃用户同比下降18.3%,支付转化率下跌22.7%,人均下单金额减少31.2%。物流端也没了往年的“爆仓”景象,小区快递架始终空荡荡的,临时快递帐篷更是不见踪影,快递员说今年的派送量比去年少了近四成。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人购物欲望的集体消退,是对套路促销的集体反抗,是消费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
傍晚时分,我把购物APP里的商品全部清空,心里反而一阵轻松。其实年轻人不是没有购物欲望,只是不再愿意为虚假的优惠买单,不再愿意为复杂的套路耗费精力,不再愿意为不必要的消费透支钱包。他们想要的,不过是简单透明的价格、货真价实的商品、省心便捷的购物体验。
双十一的冷清,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套路营销的反噬、促销常态化的冲击、经济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电商行业的困境,也照见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革。如果平台和商家还停留在“流量收割”的旧思维里,继续玩套路、搞虚假促销,只会让更多年轻人失望离场。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双十一的狂欢早已落幕。我想,或许这场冷清不是坏事,它能倒逼电商行业回归本质,摒弃短视的价格战,真正关注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理性消费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更成熟的生活态度——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的生活,才更踏实、更长久。
至于明年的双十一,我大概率还是会保持观望。如果没有诚意满满的优惠、简单透明的规则,那这样的“大促”,错过也没什么可惜的。毕竟,购物的初衷是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添堵。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