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在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旺庄村,法律顾问王扬通过深入走访调研、联动多方力量,推动村委会制定合法合理的补偿方案,妥善化解了一起拖延数年的“外嫁女”权益安置补偿争议纠纷,得到了村干部与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
日前,在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旺庄村,法律顾问王扬通过深入走访调研、联动多方力量,推动村委会制定合法合理的补偿方案,妥善化解了一起拖延数年的“外嫁女”权益安置补偿争议纠纷,得到了村干部与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
近年来,相城区司法局坚持将村居法律顾问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大力推动专业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末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能解烦忧、会办实事的“法律靠山”。
精准问需贴民心
从农户土地流转疑问到村民家庭矛盾调解,再到村规民约中的法律漏洞……王扬的工作笔记里记满了旺庄村的法律需求“清单”。除了与村“两委”座谈、参与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定期法律咨询日等常规动作,王扬还坚持“走村入户”,和村民拉家常问诉求,主动为村规民约进行“法治体检”,提出了10余条修改意见和建议,让“老规矩”适配现行法律法规。
为避免法律服务“走过场”,相城区把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纳入2025年度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搭建起“三官一律一员”联系网,让每个村居都挂上法律顾问牌子、能见到法律顾问。各镇街司法所建立法律顾问定期走访制度,精准掌握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法律顾问也摸索出不少“接地气”的办法,利用早晚时间走访群众,或者在村口小卖部旁设“临时咨询点”,亦或是靠“法润民生”微信群实时收集群众诉求。他们重点盯紧征地补偿核算、婚姻财产分割、村规民约修订等基层高频“法律痛点”,建立动态需求台账,通过分析研判推出“按需点单”服务,变“大水漫灌式普法”为“针对性解决难题”,让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更加实在。
协同发力保民生
如果没有法律顾问的坚持,咱们社区的那几块集体土地可能真的就要不回来了!
说起此前的维权经历,某社区负责人仍感慨不已。此前,该社区几块集体土地被部分村民长期占用建房,虽经法院判决限期腾退土地及补缴多年占用费,但对方依然以房屋系自建、有老人居住等为借口拒不配合,虽追回部分占用费,但土地一直没能收回。
法律顾问陈敏慧介入后,先通过调取档案查阅搬迁记录,证实了占用者早有安置房,打破了所谓“无房可迁”的借口;再对照法律条文,明确“长期占用不合法”“老人居住不是豁免理由”;最后在镇司法所等部门支持下,整理案涉土地权属证明、判决书等证据,起草了执行异议书。最终,法院恢复执行,不仅帮社区追回了后续使用费,还收回了土地,守住了集体“家底”。
这样的“合力破局”,靠的是相城区司法局近年来积极构建的法律顾问协同工作机制。法律顾问提前介入村居重大项目决策、集体资产出租出让、征地补偿方案制定等环节,从法律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从源头规避风险;遇到邻里宅基地纠纷、家庭赡养矛盾等常见问题,与村居调委会“组团”,一边化解纠纷一边“以案释法”。相城区司法局还大力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结对行动,着力培养基层法治骨干,让法治力量长久扎根基层。
高效服务常相伴
“晚上10点在‘法润民生’微信群里问孩子抚养权的事,半小时就收到律师的详细回复!”渭塘镇居民张女士翻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对记者说,当时她正与前夫就孩子抚养权问题协商不下,就试着在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里发了咨询消息。没想到,法律顾问不仅讲清了相关法条,连证据清单模板都发了过来。张女士说:“看完法律顾问的回复,我心里顿时就不慌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为了方便群众“随时找到法律帮手”,相城区司法局努力织密“线上+线下”服务网。线上依托145个村居“法润民生”微信群,组织法律顾问每日推送法律常识,对群众的法律疑问,基本实现“即时问、即时答”;线下组织法律顾问每月固定时间值班,解答村(居)民的法律咨询,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上门服务,遇到突发纠纷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不仅如此,法律顾问还积极开展定制化普法宣传。针对农村村民,重点讲解征地补偿、土地流转等政策;针对企业职工,重点解读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理赔等知识;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法律小故事、模拟法庭小游戏等形式,普及预防校园欺凌、未成年人保护等常识。如今在相城,越来越多的群众遇到事情后的第一反应,从“找熟人朋友说情”变成“找法律顾问咨询”。
相城区村居法律顾问用专业化解矛盾、用贴心温暖民心,让法治的阳光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法治保障中不断升温。(相司萱)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