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金价300多一克时,年轻人结婚置办一套三金、五金,努努力三四万块钱就能拿下;现在金价常达700多一克,同样一套首饰花费接近七八万甚至十万,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金价都快涨上天了,开金店的是不是该天天咧嘴笑?事实恰恰相反,不少金店不仅笑不出来,还得含泪关店。
黄金作为硬通货,价格越涨生意越难做。把金店想象成卖高价精品水果的摊位,就能轻松理解其中缘由。
第一个关键问题:消费者消费压力陡增。
以前金价300多一克时,年轻人结婚置办一套三金、五金,努努力三四万块钱就能拿下;现在金价常达700多一克,同样一套首饰花费接近七八万甚至十万,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刚需的婚庆市场明显受高价冲击,不少年轻人要么选择租赁首饰撑场面,要么把目光投向深圳水贝这样的黄金批发集散地。
深圳水贝的金价计算方式很直接:实时国际金价加上每克几块到十几块的工费;而商场品牌金店会在国际金价基础上加品牌溢价再加工费,一克黄金的差价可能近百元,买100克的镯子,差价相当可观。
如今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自然会选更贴合自身需求的方式。高金价把部分普通消费者挡在门外,客流量减少,门店经营自然困难。
可能有人会问,新闻里常说不少人在买黄金,金店怎么还会亏?
第二个关键问题:金店的盈利模式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普通人觉得金价涨了,金店囤的货跟着升值,肯定能多赚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金店老板其实很怕金价剧烈波动,不管暴涨还是暴跌,因为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不是金价上涨的差价,而是加工费和合理的品牌溢价。
黄金属于准金融产品,金店本质上是渠道商和服务商,从上游采购黄金,融入设计工艺和品牌价值后再卖给消费者。如果试图靠囤货赌金价上涨盈利,不仅脱离核心业务,还会承担极高风险。
而且金价越高,金店经营压力越大:以前5块钱一斤的苹果进100斤成本500元,现在涨到50块一斤,进同样多的货就要投5000元。
金价从400涨到900,金店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维持原有库存,资金大量占用在货品上,同时购买需求减少,货品周转变慢,资金流通不畅,这对门店是巨大挑战。
更何况黄金价格有周期性波动,2011年9月金价曾达400元高点,之后经历近9年调整,直到2020年7月才回升。当年在高位大量囤货的金店,很多没能扛过调整期。
有了这样的行业教训,现在的金店老板大多谨慎控制库存,基本采用卖多少补多少的模式,专注赚取稳定的加工费。对他们来说,金价暴涨不是利好,反而推高经营成本、抑制消费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周大福、周生生等上市品牌,财报显示关闭部分加盟店的同时,利润反而增长,这背后是优化经营结构的策略。
以周大福为例,过去一年关闭900多家门店,关闭的主要是加盟店,自营店数量反而增加,周生生的调整方向也大致相同。
当前直播带货、线上商城发展迅速,品牌方可以将线上流量引导至自营店,这并非业务收缩,而是战略转型 —— 通过优化门店结构,聚焦盈利能力更强的自营店和线上渠道,实现从求数量到求质量的转变。
这一切背后的核心,是黄金的双重属性正在逐渐分化。黄金既有消费属性,大家买来做首饰追求美观和寓意;又有金融属性,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应对风险、实现保值。
过去这两种属性界限模糊,很多人买金饰既看重佩戴价值,也考虑保值功能,但随着金价走高,两者区分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受全球经济环境、地缘局势等因素影响,黄金的金融属性被更多人关注,避险需求推动金价上涨,银行投资金条、黄金 ETF、基金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今年黄金首饰销量下降,但投资金条销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高金价抑制了黄金的消费属性,金饰消费门槛提高,不再是日常高频消费商品。
所以部分金店关闭不是黄金行业整体衰退的信号,而是黄金金融价值凸显后对消费市场的阶段性影响,本质上是行业长期发展后的结构性调整和商业模式升级。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也是清晰的消费指引:核心需求是投资保值,就选银行投资金条、黄金 ETF 等产品;为了佩戴装饰,就要理性看待金饰的消费属性 —— 品牌价值和设计工艺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搞清楚这些逻辑,无论金价如何波动、行业如何调整,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场行业调整就像一次市场筛选,淘汰不合时宜的模式,留下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
来源:翼峰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