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医小白到国医大师!沈宝藩扎根边疆 60 年:这 4 个中医自学心法,普通人照做也能少走 5 年弯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5:46 1

摘要:从西医小白到国医大师!沈宝藩扎根边疆 60 年:这 4 个中医自学心法,普通人照做也能少走 5 年弯路

常听身边学中医的朋友感叹:《黄帝内经》的字句像隔了层雾,辨证时总怕错了方向,手里的医书翻了又翻,却还是摸不透从理论到实践的那道坎。其实,百年中医史上,不少名家都曾走过这样的迷茫路,国医大师沈宝藩就是其中一位 —— 他本是西医出身,却在岐黄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天地,更把半生所学凝练成普通人能看懂、能用好的 “自学心法”。今天咱们就聊聊他的故事,或许能为正在学中医的你,点亮一盏小灯。

一、一场病、一个选择,铺开六十余载岐黄路

说起沈宝藩与中医的缘分,得从少年时的一段经历讲起。他出生在江南书香之家,祖父懂些中医,偶尔给邻里诊病,可那时的沈宝藩满心想的是 “新式学问”,对祖父案头的《本草纲目》并没太多在意。直到初中毕业前,他忽然变得日渐消瘦,吃不下饭,西医查了一圈也没找出缘由,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思,请了位老中医来。

几副汤药下肚,不过几周时间,沈宝藩竟慢慢好了起来。这场 “绝处逢生”,让他第一次真切摸到了中医的温度 —— 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草药,竟有这么大的力量。也是从这时起,“学医” 的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只是那时全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他便想着:先学西医打基础,将来再回头钻研中医。

1955 年高中毕业,沈宝藩放弃了保密学校的保送名额,一门心思报考临床医学,最终走进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如今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大学课堂里讲的是解剖、药理,可他总惦记着中医,省下饭钱买《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浅注》,课后躲在图书馆里啃。1960 年,据公开记录显示的全国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招生,沈宝藩立刻报了名 —— 这一回,他终于能系统钻研中医经典,深受任应秋、秦伯未等名家的学术思想影响。

可学习刚进行到一半,他就接到了支援边疆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沈宝藩打包了行李,装着满箱的医书,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那会儿的新疆,医疗条件远不如内地,药房里的药材要自己辨认,病历要手写,遇到复杂的病症,连参考的资料都少。

沈宝藩没抱怨,跟着当地老中医学习炮制、认药材,遇到疑难处还会写信向上海名医陈苏生等前辈请教经验;白天看病,晚上就着煤油灯读《黄帝内经》,遇到不懂的古字,就翻《康熙字典》逐字查;香港出版的稀缺医书买不到,他就借来抄,常常抄到后半夜。

这一待,便是六十余载。从青丝到白发,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医院查病房,把每个患者的病情细致记在本子上,六十余载从未松懈,这份严谨一直延续到晚年。有人问他 “跨界学中医,又在边疆吃苦,值吗?”,他常对身边人说,能治好病人、弄明白中医道理,就是最值得的事 —— 这份初心贯穿了他的从医生涯。

二、四个 “笨办法”,藏着中医自学的真门道

沈宝藩常提及,自己学中医没什么 “捷径”,全靠 “笨办法”。可正是这些 “笨办法”,恰恰戳中了中医自学的关键 —— 不贪快、不浮躁,一步一步把根基扎稳。

1. 读经典:“五步法” 把古籍嚼透

在沈宝藩看来,学中医就像盖房子,经典就是地基。可不少人捧着《伤寒论》《金匮要略》,读得一头雾水,他却总结出 “诵、解、别、明、彰” 五个步骤,把难啃的经典变成了 “家常菜”。

“诵” 是第一步,他年轻时背《伤寒论》,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先读顺,再把核心条文像背古诗一样记下来,比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类关键句,他认为得脱口而出,用到时才不会慌。

接着是 “解”,遇到生僻字、难懂的注解,他就翻不同版本的注本 —— 比如读《内经》,既看王冰的注,也参考张景岳的解读,他常说 “不能只认一个说法,多对比才能明白原文的真意”。

然后是 “别”,把相似的病症、方剂归到一起,比如 “同为感冒,风寒和风热怎么分?桂枝汤和麻黄汤怎么用?”,他会专门列个表一条条对比,强调 “别混了,才能用得准”。

“明” 是要吃透医理,比如《内经》里 “治未病” 的思想,不只是 “没病先防”,还要 “既病防变”,他会结合临床案例思考:“遇到高血压患者,除了治当下的头晕,还要想到会不会引发中风,提前调理。”

最后是 “彰”,把学到的经典用在实践里。他年轻时给病人看病,看完后会再翻书对照,琢磨 “我用的方子符不符合经典理论?有没有更好的思路?”,久而久之,经典和实践就打通了。

2. 做实践:“三次查书” 把理论落地

中医是 “活” 的,光读书记条文没用,得在实践里磨。沈宝藩有个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三次查书”。

第一次查书,是刚见到患者时:“比如遇到一个胸痛的病人,先想可能是‘胸痹’,但具体是痰浊阻滞还是血瘀?赶紧翻书确认辨证要点,别漏了关键症状。”

第二次查书,是开完方子后:“把方子写下来,再对照书本看看剂量对不对,有没有配伍禁忌,比如‘十八反’‘十九畏’,必须反复核对。”

第三次查书,是写病历的时候:“回顾整个诊疗过程,想想有没有类似的医案可以参考,有没有哪里能改进,比如这个病人用了丹参,下次遇到类似的,能不能加川芎?”

就是这样 “笨” 的办法,让他从一开始的 “小心翼翼”,变成后来的 “胸有成竹”,还总结出了 “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 的思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独树一帜。

3. 融中西:不排斥、善借鉴

作为西医出身的中医,沈宝藩从不把中西医对立起来。他常说:“西医的检查手段,比如心电图、CT,能帮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病情,这不影响我们用中医辨证。”

比如遇到一个中风患者,西医诊断是 “脑梗塞”,他会结合中医辨证:“是气虚血瘀,还是痰热腑实?再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方案,比如需要溶栓时配合西医,后续调理用中药,这样更全面。”

这种 “兼容并蓄” 的态度,也成了他自学路上的优势 —— 不局限于中医的传统框架,也不迷信西医的技术,而是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4. 勤请教:不懂就问,不攒 “糊涂账”

沈宝藩这辈子,最怕 “不懂装懂”。年轻时学经典,遇到弄不明白的 “气一元论”,常查阅任继学教授的著作,还通过学术交流渠道请教相关疑问;在新疆遇到罕见的病症,他就把病历寄给内地的中医前辈求指导;后来带学生,他也常叮嘱:“你们有问题就问,我不懂的,咱们一起查书找答案。”

他还喜欢抄书,遇到好的医案、珍贵的验方,就工工整整抄在本子上,如今家里还藏着几十本抄录的医书。他常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比读十遍还管用”。

三、三本著作:把大师的智慧捧在手里

沈宝藩把半生的学习心得、临床经验,都凝结在多部著作中。对中医自学者来说,这些书籍就像 “引路牌”,不管你是刚入门,还是已经学了几年,都能在里面找到能用上的东西。

第一本可重点关注《沈宝藩临床经验辑要》中的 “痰瘀同治” 专题章节(该书曾获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奖,内容经临床验证)。章节里没讲太多高深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案例,讲 “痰瘀同治” 怎么用 —— 比如冠心病患者,怎么用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怎么用半夏、陈皮化痰,说得明明白白,就算是小白也能看懂。

第二本是《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由其弟子整理汇编,收录大量临床案例)。里面记载的多是他治过的复杂病症,比如中风后遗症、难治性高血压等,每一个案例都写得很细:患者来了有什么症状?怎么辨证?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后续怎么调整?就像跟着他一起 “坐诊”,能学到不少辨证思路,避免自己 “对号入座” 开错方。

第三本是《心脑血管疾病痰瘀同治临床实践 》,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核心场景,把 “痰瘀同治” 的实操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从病症识别到方药搭配,再到剂量调整,全是临床干货,没有空洞理论,不管是想深耕专科还是补充对症知识,自学者都能直接照着参考用。

要是你觉得光看这些还不够,按照沈宝藩的建议,还可以备几本工具书:《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读经典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能查;《黄帝内经素问真解》《伤寒论语释》,这些注本解释得细,能帮你更快理解经典。相关著作可通过国家图书馆、正规医学书店等渠道检索获取,确保阅读正版资料。

四、学中医,最怕 “半途而废”

沈宝藩常说:“学中医就像走长路,不怕慢,就怕停。” 他从西医跨界到中医,在边疆扎根六十余载,靠的就是 “坚持” 二字 —— 每天读一点经典,每次看病多琢磨一点,慢慢就有了积累。

其实咱们普通人学中医也一样,不用怕自己没基础,不用怕看不懂经典,只要像沈宝藩那样,把 “读经典、做实践、勤请教” 当成日常,一步一步来,总会有收获。而他的这些著作,就像一位 “无声的老师”,能陪着你慢慢走、慢慢学,少走些弯路。

如果你正拿着医书犯愁,不妨翻开沈宝藩的著作看看 —— 那里藏着他半生的心血,也藏着中医自学的 “门道”。或许某一句话、某一个案例,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说明

本文基于沈宝藩先生公开的学习经历、学术观点及权威著作内容进行创作,部分细节结合中医自学场景进行了合理文学化表达,旨在传递中医学习的方法与思路,非完全纪实性文本。涉及的著作信息已参考权威出版及学术平台记录,建议读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书籍;具体医疗知识请以专业著作及临床指导为准。

来源:健康快车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