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 仙桃新答卷】家门口奔“富”,仙桃已有近4万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4:57 1

摘要:在干河街道袁市村,房前屋后绿植环绕,在家门口“卖风景”,巧变有盼头的“好钱景”;在杨林尾镇,村民“花”样种植中药材黄蜀葵,“一朵花”激活“一片地”,累计面积超200亩覆盖该镇15个村居;一根线椒一毛钱,通海口…

秋冬时节,天刚刚亮

郑场镇马垸村四组村民卢江

起了早床

他是一名农机手

当天要赶去田里忙着秋冬播

卢江出门时

望着自家门口

一天天“长高”的芥菜苗

他心里又多了些盼头

今年国庆节后,卢江整合邻里数家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种了2亩地的芥菜苗,预计12月份收获,割了芥菜再无缝衔接栽种第二季,加上夏季的长豆角,一块地三份收益,顺畅进账,亩赚9000元。一年算下来,卢江在家门口就能多挣一笔近两万元的收入。

80后卢江曾是村里首批响应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之一,他说:“自从3年前村里动员我们利用房前屋后空余土地种植一季豆角和两季芥菜,大家都尝到了甜头。”

在马垸村,从最初30户村民“试水”,到如今全村已有300户村民实行庭院种菜;从零散种植到成点扩面,种植面积超过上百亩。村民冯斌种植的长豆角更是为不少人打样,他的菜园里藤架齐整,豆角结得密、品相佳,吸引络绎村、卢庙村、潘阳村等邻村人及周边镇上慕名“取经”。

村民种菜,村里牵线,设在家门口的“增收驿站”,让村民们成为庭院经济的直接受益者。今年夏季,马垸村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启代收点,村民随到随收、当场结算,累计代收长豆角等蔬菜达到20万公斤。自郑场镇在全镇探索推广“庭院+订单”模式,牵手本地襄江春食品企业与多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2024年该企业在全镇收购加工近万吨蔬菜。

庭院错落有致,村道蜿蜒入户,挖掘闲置空地,乡村庭院的“一亩三分地”,成为村民的“增收园”。像马垸村这样的生动样板,已在全市点面开花,携手百姓奔“富”,让方寸之地成为绿色新空间、增收新途径。

在干河街道袁市村,房前屋后绿植环绕,在家门口“卖风景”,巧变有盼头的“好钱景”;在杨林尾镇,村民“花”样种植中药材黄蜀葵,“一朵花”激活“一片地”,累计面积超200亩覆盖该镇15个村居;一根线椒一毛钱,通海口镇聚“椒”庭院经济,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覆盖种植450多亩线椒田。春种黄瓜、夏采辣椒、秋种菠菜、冬收萝卜,在彭场镇大岭村、八广村,200多户村民将门前闲置地打造成标准化菜园,错季播种实现四季供应……

小庭院,大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市立足“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家一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各地探索“庭院+”多元化模式,发展“庭院+订单”“庭院+民宿”“庭院+采摘”等业态。数据显示,全市已发展庭院经济38380户,其中今年新增8203户。

记者手记:“方寸之地”有大作为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今年,“庭院经济”再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庭院经济以一种投入低、见效快、灵活多元等优势,成为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微引擎”,小小庭院也能有大作为。

方寸之地,空间无限。在仙桃乡村,农家小院功能多样、角色多重、价值多元。各地充分发挥优势,引导和支持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有效空间、公用边角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菜园、小果园、有机园,既是房前屋后、村湾乡间的好景致,更是巧手乡亲们的“钱袋子”。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共建共享美好环境,不断拓展庭院空间全新增收业态,把绿色效益、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更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政策+技术+市场主体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真正让农民稳步增收、持续发展,让庭院小场景嵌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棋局。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