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711)-永嘉之乱(6)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3:28 1

摘要:寒门出身的河内山阳人荀晞,字道将。身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代,其仕途起步倍加艰难,全赖自身才干与贵人赏识。他最初担任司隶校尉部从事,负责督察京畿官员与民情。在此期间,荀晞以“严毅”著称,他执法如山,不避权贵,无论同僚请托还是地方豪强施压,皆不为所

荀晞。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西晋大将军、大都督。

寒门出身的河内山阳人荀晞,字道将。身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代,其仕途起步倍加艰难,全赖自身才干与贵人赏识。他最初担任司隶校尉部从事,负责督察京畿官员与民情。在此期间,荀晞以“严毅”著称,他执法如山,不避权贵,无论同僚请托还是地方豪强施压,皆不为所动。其秉公办事、条分缕析的作风,很快引起了时任司隶校尉、以识人善任著称的西晋重臣石鉴的注意。

石鉴。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西晋太子太傅、太尉,

石鉴虽见其出身寒微,却深赏其才干与风骨,于是大力向朝廷举荐,为荀晞铺设了上升的阶梯。在石鉴的引荐下,荀晞获得了西晋宗室中核心人物东海王司马越的关注。彼时,正广纳贤才以扩充势力的东海王司马越,看中了荀晞的实干能力与严苛作风,遂将其招致麾下,任命为掌管文书往来的通事舍人。荀晞借此良机,深入了解了西晋中枢的政治运作,从而进一步赢得了司马越的信任。

司马越。东海王。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参与八王之乱。

不久后,凭借在中枢的出色表现,荀晞被外放为阳平郡太守。荀晞在阳平太守任上,延续了严毅的治政风格。他打击豪强、整肃吏治。使得阳平郡治安清明、赋税有序。

司马伦。赵王。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为柏夫人。参与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引发诸王讨伐。齐王司马冏在击败司马伦后辅政,荀晞因司马越的举荐被任命为参大司马军事,其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不久升任尚书右丞,后转任尚书左丞,负责督察尚书诸曹的政务执行。他在此任上“纠举不避亲贵”,对尚书省诸曹的拖沓舞弊严厉追责,即便齐王亲信亦不姑息,由是“百僚震肃”,行政效率为之一新,为司马冏的辅政初期带来了短暂的清明气象。然而,八王之乱的权力斗争瞬息万变。

司马冏。齐王。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参与八王之乱。

公元303年,长沙王司马乂起兵击败司马冏,成为新的辅政者。作为前任辅政的核心下属,荀晞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被免去所有官职,仕途陷入低谷。但乱世之中,有才干者从不缺乏机会。司马乂掌权后,深知西晋局势动荡,急需能臣干吏稳定秩序。他早就听闻荀晞的治政与军事才能。并未因他曾依附司马冏而将其彻底摒弃。反而很快将其起用为参与军事谋划与政务处理的从事中郎。

司马乂。长沙王。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母为审美人。参与八王之乱。

荀晞旋又受命。并且凭借出色的能力再次赢得新主的信任,在复杂的权力更迭中站稳了脚跟。公元304年,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东海王司马越奉晋惠帝北征邺城的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荀晞被任命为北军中候,统领禁军随驾出征。然而,在荡阴之战中,司马越大军被司马颖部将石超击溃。晋惠帝被司马颖俘获至邺城。东海王司马越逃回封地。

司马颖。成都王。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生母程才人。参与八王之乱

在兵败如山倒的危局中,北军中候荀晞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他没有跟随司马越仓皇出逃。而是审时度势,率领残余部众投奔了当时实力较强且口碑较好的范阳王司马虓。司马虓素知荀晞的军事才能,又恰逢河北地区叛乱四起。急需得力将领镇守。于是当即任命荀晞为掌握兖州军政大权的兖州刺史。

司马虓。范阳王。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晋武帝司马炎族弟。

公元305年,荀晞出任兖州刺史后,即刻面临公师藩、汲桑起兵叛乱的军事考验。公师藩叛军席卷河北逼近东昌公司马模镇守的邺城。兖州刺史荀晞与广平太守丁绍联军迎击。荀晞侦察得知叛军多为流民散兵、缺乏章法后。以“分路牵制、集中击破”战术夜袭叛军。在邺北大破公师藩。解除邺城之围,从此树立军中威信。

公师藩。西晋时期大臣,成都王司马颖帐下将军。

公元306年,叛军公师藩南渡黄河,兖州刺史荀晞于白马设伏。趁叛军渡河一半阵型散乱之际突袭,阵斩公师藩,稳定了局势。荀晞获封宁北将军、东平亭侯。荀晞“勇冠三军”之名传遍中原。

汲桑和石勒起兵。

公元307年,公师藩的手下汲桑联合石勒再起叛乱。汲桑和石勒攻破邺城,杀死镇守邺城的新蔡王司马腾。叛军逼近兖州。兖州刺史荀晞被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前锋大都督。

司马腾。东赢公。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次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

荀晞先与叛军拉锯,后以“坚壁清野、疲敌扰敌”之策切断叛军粮道。趁叛军后撤之际追击,在东武阳决战中劝降瓦解敌军,连破九垒击溃主力。汲桑和石勒率领少数亲随逃跑。荀晞最终平定河北之乱。

汲桑。西晋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力能扛鼎,闻呼数里。

此役后,荀晞被时人比作韩信、白起。西晋朝廷封荀晞为抚军将军,都督青兖二州军事。从此荀晞掌控两州军政,成为西晋抵御叛乱的核心力量。兖州乃中原粮仓与兵源重地,控扼南北交通。青州坐拥海盐之利,兼具山海天险。二者构成西晋东部战略双翼。得失关乎政权存亡。荀晞屡破强敌,威名显赫。荀晞善于治理繁杂事务,执法严厉。荀晞的继母投奔他,荀晞供养丰厚。继母的儿子请求担任将领,荀晞不许,说:“我不会因私情违背国法,你将来不要后悔!”在继母儿子的一再坚持下,荀晞便任命他为督护。后来继母儿子犯法,荀晞持节将其斩首。继母叩头求情,荀晞不予理会。事后荀晞穿着丧服痛哭道:“杀弟弟的是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荀道将。”

荀晞不会因私情违背国法,处死继母的儿子。

然而,天下的祸乱并未因此而止息,仅仅是转换了舞台。此刻,西晋王朝内部最大的隐患,来自于平定这些叛乱的功臣。随着荀晞战功日隆。司马越对荀晞的态度悄然改变。太傅司马越与征东大将军荀晞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公元307年12月,为了装点门面,笼络人心。西晋朝廷任命前太傅刘寔为太尉,刘寔以年老坚决推辞,朝廷不许。西晋朝廷还任命东海王司马越的心腹光禄大夫高光为尚书令,掌握枢机。前北军中候吕雍、度支校尉陈颜等人企图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事情败露,太傅东海王司马越假传圣旨将司马覃囚禁在金墉城。

司马覃。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清河康王司马遐长子,晋惠帝司马衷之侄。

当初,太傅司马越与兖州刺史荀晞关系亲密,引为上宾,结为兄弟。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的幕僚潘滔对司马越说:“兖州地处要冲,魏武帝曾在此创业。荀晞胸怀大志,并非纯臣。长期让他驻守此地,恐怕会成为心腹之患。不如将他调往青州,提高他的封号,苟晞必定高兴。您亲自掌管兖州,掌控中原。护卫朝廷。这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

西晋地图。

太傅东海王司马越听后深以为然。这一改变主意的背后,是司马越身边一个精明干练的智囊团在发挥作用。

潘滔。越府三才之一。

其中最为倚重的便是被时人称为“越府三才”的潘滔、刘舆与裴邈。潘滔以深谙大势、善于谋划著称。此番离间之计正出自他手。刘舆则是一位实干奇才。总揽幕府事务,精于处理繁复政务,被誉为“府朝之冠”。

刘舆与裴邈属于越府三才。

而裴邈出身名门,以清谈辩才为司马越笼络士林声望。正是这“大才”、“长才”与“清才”的辅佐,使得司马越的决策往往着眼于巩固自身权力。于是,公元307年12月,司马越在自任丞相、兼领兖州牧后,便实施此策。 朝廷任命荀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任侍中、持符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兼任青州刺史,封东平郡公。这一明升暗降之举,使东海王司马越与荀晞这对曾经的结拜兄弟彻底决裂。

荀纯。西晋大臣,领青州刺史,东平郡公苟晞之弟。

荀晞到任青州后,以严刑立威,日行杀戮,以致血流成河,青州百姓无不恐惧,称其为“屠伯”。荀晞的弟弟荀纯比他还狠,百姓说“大荀杀人,小荀剐肉”。荀晞镇压叛乱时,常屠杀俘虏,甚至把战俘首级挂在城门上。青州百姓不敢犯法。民间流传“宁遇盗匪,不犯荀公”的说法。荀晞的暴政导致青州人口减少,经济崩溃。

荀晞在青州实行高压统治。日行杀戮。世人称为屠伯。

顿丘太守魏植被流民所迫,部众五六万人,大肆劫掠兖州。荀晞出兵屯驻无盐进行征讨。任命弟弟荀纯镇守青州。荀晞讨伐魏植,将其击败。荀晞在青州的酷政与司马越在朝中的专权,标志着西晋王室最后的力量正在自我消耗。荀晞虽威震一时,其个人武功却无法逆转西晋王朝土崩瓦解的总趋势,诚所谓“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与司马越等统治核心忙于内耗、自我削弱之际, 帝国疆域之内,更为致命的烽烟已呈燎原之势。

魏植。顿丘太守。唐朝初年政治家魏征的祖先。

历史的聚光灯,此刻不得不从荀晞这样的末世能吏身上移开,转向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却最终撬动了帝国根基的力量。 来自河北的刘灵与并州的石勒,正是这类人物的典型。阳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人刘灵。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刘灵天赋异禀。力气巨大到能制服奔牛,奔跑速度可追上奔马。面对昏暗的时局和自身的困顿,刘灵常仰天叹息:“天哪,何时天下大乱啊!”。公元305年,成都王司马颖的旧部公师藩在河北起兵。刘灵试图投奔公师藩,但未被接纳。于是刘灵自立门户。在赵、魏之地(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聚众起事。自称将军,成为一股独立的流民军势力。

王弥。西晋叛民领袖,汝南太守王颀之孙。

在此期间,刘灵与来自东莱的另一位流民军领袖王弥结为盟友。共同对抗西晋军队。然而,刘灵和王弥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刘灵被西晋将领王赞击败,王弥也被晋将荀纯击败,形势一度危急。面对西晋大军的包围和清剿,刘灵和王弥仔细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现在晋朝的兵力还很强盛,我们很难单独和他们对抗。刘渊当年在洛阳当人质的时候,我们在京城就和他打过交道,彼此交情很深。如今他已经称王,建立了汉国,我们不如去投靠他,你们觉得怎么样?”

刘渊。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

公元307年,刘灵和王弥一同渡过黄河投奔刘渊。刘渊大喜过望,派出高官郊迎。汉国任命王弥为镇东大将军、青徐二州牧、都督沿海诸军事,封东莱公。任命刘灵为平北将军。命令刘灵统领自己的部曲。

刘灵。流民起义军领袖。

公元307年,石勒与汲桑的军队在河北被西晋名将荀晞以坚壁清野之策大败于东武阳,主力尽丧,仅率少数亲信狼狈逃亡。为求生存,石勒西进至易守难攻的上党地区。当时,羯族首领张㔨督与冯莫突正拥众数千割据于此。兵力薄弱的石勒决定智取。

张㔨督(石会),羯族首领。

公元307年10月,石勒单骑入营,游说张㔨督。石勒首先尖锐发问:“刘单于(刘渊)起兵反晋,您却拒不归附,自以为能独立生存吗?”张㔨督承认不能。石勒随即施加心理压力,声称其他部落已受刘渊封赏,正密谋背叛张㔨督。在成功制造危机感后,他顺势指出明路:立即随其投奔刘渊,既可免祸,又能求得富贵。

冯莫突。羯族首领。

张㔨督与冯莫突被其说服。公元307年10月,张㔨督等人跟随石勒投奔汉国,汉王刘渊任命张㔨督为亲汉王,冯莫突为都督部大。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统领他们。为了更好地控制张㔨督等人。石勒与张㔨督结为兄弟。不久张㔨督改名石会。石勒兵不血刃,便将数千精锐人马纳入麾下。实力瞬间恢复并远超从前。当时,乌桓首领张伏利度拥两千部众驻扎于乐平,汉王刘渊多次招抚未果。公元307年12月,石勒设计,佯装获罪于刘渊,转而投奔张伏利度。张伏利度大喜,与之结为兄弟,并命其率领胡骑四处劫掠。石勒所向披靡,部众无不畏服。

张伏利度。乌桓首领。

公元308年2月,石勒见人心已附,便在一次聚会中趁机控制住张伏利度,并向众人发问:“如今欲图大事,我与伏利度,谁更适合作为领袖?”众人皆推举石勒。石勒于是释放张伏利度,并率领其部众归附汉国。

石勒。本名㔨勒或匐勒。羯族。后赵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少帝石弘之父,武帝石虎堂叔。

刘渊因此加封石勒为都督山东征讨诸军事,将张伏利度的部众也划归其麾下。公元307年,石勒收服羯族张㔨督、冯莫突及乌桓张伏利度后投奔刘渊,是其霸业的奠基之举。此举使他整合胡族精锐,从流寇蜕变为合法军阀。为刘渊汉赵政权注入强大战力,开辟东部战线,加速西晋北方统治的崩溃。更为关键的是,石勒借此奠定了自身势力基础,为日后建立后赵政权埋下了决定性伏笔。

慕容廆。鲜卑族。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之子,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父。

与此同时,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势力渐起。而在拓跋部,首领拓跋禄官去世,其弟拓跋猗卢总摄三部,与慕容廆通好。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兵力空虚、民生凋敝。匈奴、羯、氐等胡族趁机吸纳流民武装。形成“内乱招外患”的恶性循环。到了公元307年底。西晋的并、幽、青、兖诸州同时告急,王朝的北方防线已然支离破碎。那奔腾于社会底层的地火,终将喷涌而出,吞噬一切,这绝非洛阳朝堂上任何权谋算计或个人勇武所能挽回。

来源:大历史的另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