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观点并非孤例,而是在日本右翼舆论场中逐渐扩散的声音,有的甚至将其归因于“连续不断的胜利史”。
你是否能想象,在信息传播如此迅猛的当下,仍有人公然宣称:“中国600年来一直是日本的手下败将”?
这一言论并非出自历史剧本中的角色,而是真实出现在2023年日本社交媒体上的热帖之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观点并非孤例,而是在日本右翼舆论场中逐渐扩散的声音,有的甚至将其归因于“连续不断的胜利史”。
可是,从1592年丰臣秀吉东征朝鲜被明军击溃,到1945年日本在我国人民和盟军联合抗战下彻底战败,所谓“手下败将”的说法到底有何根据?
狼子野心的“战略家”和他的“征讨大计”
1887年,此时的我国正处于清光绪十三年,紫禁城里的统治者们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余晖中,对外部世界的剧变反应迟钝。
而在海峡对岸的日本,一场深刻影响其国运乃至整个东亚格局的明治维新,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
维新带来的不仅仅是西式船炮、工厂与铁路,更是一种浸入骨髓的、极度膨胀的民族野心和对外扩张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催化下,一个名为小川又次的陆军大佐,正伏在案头,用沾满墨水的笔,勾勒着一幅觊觎邻邦、吞噬大陆的阴森蓝图。这份文件,便是后来被日本军国主义奉为圭臬的《征讨清国策》。
小川又次此人出生于幕府末期,完整地经历了从封建武士到近代军官的转变,早年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武士道教育,后又被公派至欧洲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强大效能和冯·毛奇的战略思想让他叹为一观,也深深影响了他。
他回国后,迅速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这个模仿普鲁士总参谋部建立的核心机构中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日本陆军“大陆政策”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他看来,要让日本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突破岛屿的束缚,走向广阔的亚洲大陆,而那个看似庞大却早已百病缠身的大清国,便是最理想的目标。
在文件中,小川又次指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深入骨髓,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地方各自为政,缺乏国家层面的向心力。民众普遍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民族主义精神尚未觉醒。
军事上,虽然清廷拥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和为数众多的陆军,但其装备混杂、训练废弛、指挥体系落后,军官普遍贪生怕死、克扣军饷,士兵则缺乏战斗意志,这样的军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他断言,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短期内绝无苏醒的可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笔下朝气蓬勃、团结一心的日本。他认为日本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国民“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拥有经过严格普鲁士式训练、装备精良且指挥统一的现代化陆海军。
通过这种对比,他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却又在日本军部看来顺理成章的结论:日本必须抓住清国衰弱的“千载良机”,主动出击,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争来彻底击垮清国,从而奠定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这份计划书的险恶之处,远不止于鼓动战争。它极为详尽地规划了战后的安排,赤裸裸地暴露了其妄图肢解我国的狼子野心。
计划书中明确提出,一旦战争胜利,首要目标便是割占辽东半岛和宝岛台湾,前者可以作为继续向大陆腹地渗透的跳板,后者则能成为南下的基地。
紧接着,要将我国富庶的华北、华东地区分割成数个小块,或扶植亲日傀儡政权,或直接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使其成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和原料供应地。
对于广大的内陆地区,则通过不平等条约牢牢控制其经济命脉。
这份《征讨清国策》可以说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强盗宣言,它将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视若无物,字里行间充斥着达尔文主义式的强权逻辑和不加掩饰的种族优越感。
它将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邻国,完全物化为一块可以随意切割、任意掠夺的肥肉。
这份文件完成后,虽然被列为机密,仅在日本陆军高层传阅,但其核心思想却如病毒般迅速扩散,成为此后数十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根本指导方针。
六百年的“手下败将”?历史的真相不容歪曲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2023年。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化时代,历史的尘埃似乎早已落定。
在日本的社交网络上,一则充满挑衅意味的帖子,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轩然大波。
一位日本网民公然发帖宣称:“要是中日再打起来,中国肯定得被日本吞掉。”
他给出的理由更是荒谬绝伦:“我国600年来都是日本的手下败将,现在他们也不是日本的对手。”
这番狂言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部分日本民众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其国内右翼势力长期歪曲历史、煽动对立所造成的恶果。
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同一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赫然将我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种官方层面的敌意渲染,无疑为民间极端言论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那么,这位日本网民口中的“600年手下败将”之说,究竟有何“依据”?历史的真实面貌又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将时间的刻度盘拨回到距今大约六百年前的那个时代,最接近这一时间节点的重大历史事件,无疑是发生在公元1592年到1598年间的万历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的策动者,是刚刚统一日本的“天下人”丰臣秀吉。此人野心极大,统一日本后便妄想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大明,建立一个囊括东亚的庞大帝国。
1592年,他调集了超过十五万人的精锐部队,携带大量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火绳枪,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入侵。
战争初期,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和丰富的内战经验,攻势凌厉,朝鲜准备不足,节节败退,短短数月间,都城汉城和平壤相继失守,朝鲜国王被迫流亡至中朝边境,并紧急向宗主国大明王朝求援。
在接到求援后,万历皇帝当即决定出兵“抗倭援朝”。
明朝派出的首批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在名将李如松的率领下,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在收复平壤的关键战役中,明军动用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火炮技术,猛烈轰击日军盘踞的城池,随后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一举击溃了日军的主力部队,迫使日军统帅小西行长狼狈逃窜。
随后,明军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在稷山地区再次与日军主力展开激战。
面对日军的火绳枪阵,明军的北方骑兵发挥了强大的冲击力,配合南方的步兵部队,利用地形优势,从两翼包抄,给予日军以重创,史称“稷山大捷”。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在短暂的议和之后,于1597年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入侵,史称“丁酉再乱”。
这一次,明朝再次派出数万大军,与朝鲜水师名将李舜臣领导的舰队配合作战。
在蔚山之战中,杨镐、麻贵率领的明朝联军将加藤清正率领的日军死死围困在蔚山城中,日军弹尽粮绝,甚至被迫杀死战马充饥,饮用混杂着血水的泥浆,伤亡极其惨重。
虽然最终因明军指挥失误未能全歼该部日军,但这场围城战让日军元气大伤,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
整场持续七年的战争,以1598年丰臣秀吉在国内病死、日军全面撤出朝鲜而告终。
这场战争,底粉碎了丰臣秀吉的大陆梦,使得日本元气大伤,其国内也因此陷入混乱,最终导致丰臣政权的垮台。
战败的惨痛教训,让日本在此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再也不敢轻易窥伺大陆,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江户幕府锁国时期。
试问,面对这样一场以我国完胜、日本惨败告终的战争,那位日本网民从何而来的勇气,说出“600年来都是手下败将”这样的话?这显然是对历史最无耻的篡改和最赤裸的蔑视。
镜子里的幻象与今日的强国脊梁
诚然,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国运发生了逆转。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付出了超过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道,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才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最清晰、最响亮的结局。
令人遗憾的是,战败的结局并没有换来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包庇和纵容下,许多双手沾满我国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逃脱了正义的审判,甚至摇身一变成了日本政坛的要员。
与此同时,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蒋介石政府更是从“以德报怨”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与其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其在历史问题上的扭曲态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国内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愈演愈烈。
他们系统性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美化为“进入”,将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描述为“南京事件”,甚至公然质疑屠杀的真实性。
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部分日本年轻人,他们从教科书、媒体和社会舆论中接触到的,是一个被精心包装和美化过的、不完整的历史。
他们不知道,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祖辈曾经犯下过何等滔天的罪行。
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在近代击败过清朝、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优秀”日本。
因此,当他们看到今天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崛起,并逐渐超越日本时,他们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便受到了冲击,产生了一种混杂着嫉妒、不安与敌视的复杂情绪。
那位发表“600年手下败将”言论的网民,正是这种情绪的典型代表。
然而,幻象终究是幻象,无法改变现实的铁律。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晚清,更不是财力困窘的大明。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我们的经济总量早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日本的三倍以上,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科技领域,无论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我们都在奋起直追,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军事上,人民军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劲旅,航空母舰、万吨大驱、第五代战斗机、先进的导弹系统,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国家的每一寸领土和主权完整。
参考资料:在历史教材中,他们竟撒下弥天大谎
来源:探影局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