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2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只是晒伤,结果竟然是皮肤癌晚期。”
这句话出自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小陈。她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时习惯穿短袖在阳台写作,皮肤晒红了也不在意。半年前,她手背上出现一块颜色不均的小斑,偶尔脱皮发痒,她以为是湿疹,就去药店买了点皮肤膏。可几个月过去,这块斑越来越大,还开始破溃、渗液。
最终,她被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
医生遗憾地说:“如果早点来,早就切掉了。”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癌症最早发声的地方之一。我们常以为皮肤出问题就是过敏、癣或者湿疹,但有时候,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癌症的信号。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皮肤,才是真正的“健康晴雨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癌症报告》,我国每年新增皮肤癌病例超过4万人,且呈上升趋势。很多人因为忽视皮肤变化,错过了早期治疗。
皮肤癌不止一种,常见的有三种:
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生长慢,但不治疗可破坏组织;
鳞状细胞癌:发展快,有转移风险;
恶性黑色素瘤:最危险,死亡率高,早期极易被忽视。
这些癌症的早期表现,往往都藏在我们以为“只是皮肤病”的地方。
正常的皮肤擦伤一两周就会愈合,但如果某处皮肤反复结痂、出血、甚至轻轻一碰就破,请务必警惕。
这是基底细胞癌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一些病灶表面看着像“痘痘”“湿疹”或“疮”,但反复发作、不见好转,说明皮肤细胞可能已经出现癌变。
尤其是年纪大、有长期日晒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症状。
黑痣不是越黑越危险,而是变化快才是关键。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常常伪装成普通痣,但它的“伪装术”也有破绽。可通过“ABCDE法则”来识别: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边形状不一样;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或呈锯齿状;
C(Color)颜色不均:有黑、棕、红等混杂颜色;
D(Diameter)直径超过6毫米;
E(Evolving)持续变化:短期内明显变大、变形。
如果你的痣符合上述任何一点,务必尽快看皮肤科医生,早诊断早治疗。
很多人对皮肤红斑脱皮并不陌生,冬季干燥、湿疹、银屑病都可能出现。但若红斑边界清晰,持续存在数月,药膏无效,还逐渐扩大或变厚结节,就有可能是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表现。
特别是在面部、耳朵、手背等长期暴露部位,长期阳光照射容易诱发皮肤细胞异常增生。
此类皮肤癌发展较快,早期发现可以彻底切除,延误治疗则可能扩散至淋巴结。
皮肤癌的发生,和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有害化学物质接触和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长期日晒,尤其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UVB强烈,最易引发DNA损伤;
接触沥青、重金属、砷化物等化学物质,会诱发鳞状细胞癌;
有家族史的个体,患黑色素瘤风险更高;
免疫系统被抑制(如器官移植患者),更易发生皮肤恶性病变。
现代人防晒意识薄弱,加上一些“美黑”风潮,导致皮肤癌呈年轻化趋势。
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容易得皮肤癌,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农民、交警;
常年暴晒皮肤者:不爱涂防晒霜的人;
有癌症家族史者;
皮肤白皙、色素少者;
长期接触化学品者;
曾患皮肤癌者:复发率高,需定期复查。
这些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皮肤癌筛查,尤其是发现新的皮肤病变时。
照镜子观察全身:尤其是背部、脚底、头皮等不常注意的地方。
记录痣的变化:拍照留档,每月对比。
看医生,不拖延:不确定就去皮肤科,不要迷信偏方药膏。
医生常用皮肤镜检查,无创、快速,必要时再取样做病理活检。
防晒,不是为了美白,而是为了防癌。
出门涂SPF30以上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
戴帽子、打伞、穿防晒衣;
避免在紫外线最强时段长时间暴晒;
不追求“晒出健康肤色”,那是皮肤在“自救”。
同时,保持良好作息、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也能降低癌变风险。
写在最后皮肤上的小变化,不该被忽视。它可能是一点小湿疹,也可能是癌症在“敲门”。
真正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对身体信号的视而不见。
请记住:皮肤病不怕查,怕的是查晚了。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爱笑伯蒂9A7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