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表行业解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3:45 1

摘要:11月11日,2025年国网计量设备第三批招标结果发布,各级别单相表单价均有所提升。国内电表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多降价,此次招标终于量价齐升,行业有望迎来新发展周期拐点! 今天我来解读一下电表行业。

11月11日,2025年国网计量设备第三批招标结果发布,各级别单相表单价均有所提升。国内电表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多降价,此次招标终于量价齐升,行业有望迎来新发展周期拐点! 今天我来解读一下电表行业。

回顾国网计量设备2024年第一批至2025年第二批招标,电表进入降价通道。A级单相智能电能表价格从200元/只降至135元/只,累计降幅32%;B级三相智能电能表从519元/只降至337元/只,累计降幅35%;C级三相智能电能表从530元/只降至306元/只,累计降幅42%;D级三相智能电能表从1162元/只降至269元/只,累计降幅77%。

10月17日国网计量设备第三批招标切换新技术标准,且评分标准引导优质优价而非低价策略,推动电表价格重回高位。据悉A级单相智能电能表价格213元/只,环比提高58%;B级三相智能电能表505元/只,环比提高了50%;C级三相智能电能表428元/只,环比提高了40%;D级三相智能电能表从611元/只,环比提高了127%。整体来看,电表招标均价247元,环比增长50%。

2025年国网计量设备第三批招标量价齐升,这一变化并非偶然,既是2025版新国标在计量精度、通信模块等维度提标的必然结果,也得益于招标机制优化下“优质优价”导向的落地,更离不开新能源配套与存量替换带来的刚性需求支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配套领域,此次量价齐升不仅终结了行业低价内卷的局面,更将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为头部企业抢占技术与市场先机。后续国内电表将迎来毛利率的迅速修复,意味着国内电表行业将重新进入高盈利区间。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与我国《电能表》(GB/T 15283-2008)规定,电表是指基于电磁感应、数字采样等原理,测量交流或直流电路中电能消耗总量,并以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显示、存储与传输的计量器具,其计量结果具备法律效力,是电费结算的核心依据。

新国标电表是符合我国最新电能计量装置国家标准的智能计量设备,在计量精度、功能集成与智能化水平上实现全面升级。其采用高精度计量芯片与先进算法,计量误差控制更严格,能精准捕捉用电细节;具备防窃电、故障实时预警等功能,保障用电安全与公平计量。同时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支持远程抄表、用电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助力电网企业高效运维,也为用户提供用电习惯分析、节能建议等服务。广泛适用于居民、商业及工业场景,是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电网精益化管理与用户智慧用电的关键设备。

我国电表的发展历程

19世纪电表引入中国,2009年起我国进入智能电表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引入现代电表,开始对商铺和居民用户进行电功计量。20世纪70年代我国生产出DD28型单相电能表,这是首次全国范围内标准化设计的电能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产出更先进的86系列单相电能表,如DD862型,首次达到国际电工标准。2009年国家电网首次制定智能电表技术标准,并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智能电表。我国智能电表保有量已超过6.5亿只,覆盖率超过99%。

电表的主要功能

(一)基础计量功能:精准测量电路中的有功电能、无功电能,部分高端电表可实现视在电能、功率因数等参数的同步计量,满足不同用电场景的计量需求。
(二)数据存储与显示功能:存储历史用电数据、计量参数、故障记录等信息,通过机械表盘或液晶显示屏实时呈现当前用电量,保障用户与供电企业的信息对称。
(三)异常监测功能:具备过载、欠压、失压、窃电等异常工况的识别与记录能力,及时反馈电路运行状态,为电力运维提供数据支撑。
(四)通信交互功能:智能电表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集中器、供电管理平台的双向数据传输,支持远程抄表、参数下发、远程控制等操作,提升电力管理效率。
(五)扩展应用功能:部分智能电表集成负荷控制、电价执行(峰谷平分时计量)、新能源接入计量等功能,适配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

电表的计量单位与核心参数

电表的核心计量单位为千瓦时(kWh),俗称 “度”,其物理定义为:功率为1千瓦(1kW)的用电设备在1小时(1h)内消耗的电能总量,数学表达式为1kWh=1kW×1h=3.6×10⁶焦耳(J)。作为国际法定计量单位,千瓦时的计量精度直接影响电能交易的公平性。我国规定,民用电表的计量精度等级不低于2.0级(允许误差±2%),工业用高压电表精度等级不低于0.5级(允许误差 ±0.5%),计量器具需通过法定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除核心计量单位外,电表还涉及电压(kV/V)、电流(A)、频率(Hz)等辅助计量参数,其数值范围需与用电场景的额定参数匹配,确保计量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以下是该电能表代表参数的介绍:
型号(DTS866):“D” 代表电能表,“T” 代表三相,“S” 代表电子式,“866” 是具体型号。表明这是一款三相四线电子式有功电能表。
工作电压(3×220V/380V):表示该电能表适用于三相四线电路,相电压为 220V,线电压为 380V。
额定频率(50Hz):说明该电能表适用于频率为 50 赫兹的交流电路,这是我国电网的标准频率。
工作基本电流与额定最大电流(3×20 (80) A):“3×20A” 表示每相的基本电流为 20A,“80A” 表示每相允许的最大电流为 80A,用于指示电能表能长期正常工作且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的电流范围。
脉冲常数(400imp/kW・h):表示每消耗 1 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脉冲指示灯会闪烁 400 次,可用于计算电能消耗或校验电能表精度。
电能计量显示:表盘上的数字直接显示累计消耗的电能,单位为 kW・h(千瓦时),是用户了解用电量的直观依据。

电表的主要分类

(一)按计量原理分类
感应式电表(机械表):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流线圈与电压线圈产生的磁场驱动铝盘旋转,利用机械传动机构实现电能计量,曾广泛应用于民用与工业场景。
电子式电表:采用电子采样与数字运算技术,通过计量芯片采集电压、电流信号,经数字化处理后输出电能计量结果,是目前主流的电表类型。
混合式电表:融合感应式计量机构与电子采样模块,兼具机械表的稳定性与电子表的扩展功能,现已逐步被纯电子式电表替代。

(二)按安装方式分类
壁挂式电表:体积小巧、安装便捷,适用于居民住宅、小型商铺等低压用电场景。
嵌入式电表:需嵌入配电柜或计量箱安装,结构紧凑、防护等级高,适用于工业厂房、变电站等高压、大电流场景。

(三)按测量范围分类
单相电表:测量单相交流电路电能,额定电压通常为220V,额定电流为5 (60) A、10 (40) A 等,主要用于居民用电。
三相电表:测量三相交流电路电能,额定电压分为380V(低压)与 10kV、35kV(高压)等,额定电流较大,适用于工业生产、商业综合体等大功率用电场景。

(四)按功能类型分类
普通电表:仅具备基础电能计量与显示功能,无通信与扩展能力,逐步退出市场。
预付费电表:支持 IC卡、远程充值等预付费方式,余额不足时自动断电,适用于分散用电管理场景。
智能电表:具备计量、通信、数据存储、异常监测等多功能,支持远程抄表、分时电价执行、负荷控制等,是智能电网的核心终端设备。

传统电能表与智能电表的区别

参考华经产业研究院信息,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数据采集的重要基础设备,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及通信单元等组成。区别于传统电能表,智能电表在具备了最基本的用电量计量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满足了双向计量、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峰谷电价、防窃电、信息储存和处理等功能需求,于电网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上游是产业链的基础支撑环节,核心包括电子元器件、结构件及基础原材料。电子元器件涵盖计量芯片、微控制单元、通信模块、传感器、互感器、继电器等关键部件,其中计量芯片决定计量精度,通信模块支撑远程数据传输,微控制单元承担数据运算与功能协调。结构件主要为电表外壳、铅封件等防护组件,基础原材料包括金属、塑料、线路板等。上游环节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电表的性能稳定性、计量准确性与功能实现,其供应质量与成本波动对全产业链具有传导作用。

中游作为智能计量仪表产业链的核心,位于中游的智能表计制造商需要凭借技术实力与市场洞察力,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并不断创新,推出符合行业标准与用户需求的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智能计量仪表解决方案,壁垒集中于通信协议适配、网络安全认证及长周期可靠性验证。下游则主要是个人家庭、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实施,下游用户对智能计量仪表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求产品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还需具备远程监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功能,这种需求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中游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从全球市场整体来看,在全球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各国能源体系变革加快,全球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和产品采购量随之显著增加,电力系统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特性以及充电桩等应用场景的扩展也进一步带动了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加速扩大。作为其中数据收集、监测及交互的基础设施,智能计量市场也随之稳步增长,Markets and Markets 发布的《SmartMeter Market Global Forecast》预测全球智能计量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31.71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363.87亿美元,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为9.5%。

具体到智能电表,Frost & Sullivan 发布的《Global Smart Electricity Metering GrowthOpportunities》预测全球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78.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07.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5%。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均加快了新一代智能电表的部署,预计 2020-2026 年间为新版电表的主要换装期,在此期间新版AMI智能电表有望稳健上量,构建起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及智能电网的用户端数据交互体系。从国家电网智能电表招标量看,2020 年新版智能电表定型后招标量逐渐增长,2023年招标量已超过7,100万台,2024年1-11月电表类产品招标数量已超过8,900万台。

2025电表新国标的出台背景

2025年电表新国标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与计量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出台背景可从技术、市场、政策三大维度综合分析。

(一)从技术发展来看,旧版电表标准已难以适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前沿用的标准多基于传统电力消费场景,未充分考虑分布式光伏、储能等双向能源流动的计量需求,且在远程通信、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滞后于电网智能化进程。随着智能家居、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型用电负荷激增,电网谐波污染、功率因数波动等问题凸显,旧标电表在宽负载范围计量精度、谐波捕捉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同时,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IR46 国际建议与 IEC 62052-41:2022 国际标准的更新,推动我国电表标准加速与国际接轨,实现技术规范的同步升级。

(二)从市场环境来看,此前电表行业存在的低价竞争乱象亟待规范。2024年一批次至2025年二批次期间,电表中标价格持续下行,累计降幅达32%-77%,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降低产品配置,导致计量精度漂移、使用寿命缩短等质量问题。新国标通过提升技术门槛与优化评分规则,引导行业从 “低价竞争” 转向 “优质优价”,推动市场竞争格局优化。

(三)从政策导向来看,新国标是落实 “双碳” 目标与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国家对能源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标准化手段保障电能交易公平,为能耗统计、碳核算提供可靠数据基础。同时,新国标与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协同,助力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与能源高效利用。

2025新国标的适用范围

2025 新国标以 GB/T 17215.241-2025 为核心,形成了覆盖多场景、多类型电表的标准化体系,适用范围具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与场景覆盖。

在产品类型上,标准适用于多电能仪表与多费率仪表,包括单相智能电表、三相智能电表、智能物联表、高端关口表等全系列产品,涵盖 A/B/C/D 级及高端智能电表等不同等级规格。特别将双向计量电表、多费率分时电表纳入强制规范,重点覆盖新能源并网计量、工商业高精度计量等特殊需求场景。

在电压等级上,标准覆盖低压至中高压全范围用电场景,既包括居民用电的单相 220V 系统,也涵盖工商业及电网侧的三相 380V~35kV 系统,与 DL/T 1489—2024《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形成配套,适配不同电压等级的计量需求。

在应用场景上,标准适用于电能贸易结算、能源消耗统计、电网运行考核等多重场景,包括居民住宅、工业厂房、商业建筑、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关口等,为不同用户类型的电能计量提供统一技术依据。同时,标准明确其适用范围可延伸至电力系统新建、改造及运行管理中的计量装置配置,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

新国标在计量精度方面的升级要求

2025新国标在计量精度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通过细化误差限值、拓展计量范围、优化考核指标,构建了与现代电力系统相适配的精度体系。

在精度等级划分上,新国标显著提高了核心精度指标要求。将民用及一般工业电表的有功计量精度等级从旧标的1级/2级为主,提升至0.5S级/1S级为主,精度提升幅度达 50%;工商业及关口计量场景新增0.2S级、0.1S级高精度等级,其中0.1S级电表在额定负载下的误差限值控制在±0.15%以内,满足新能源交易、电网间电量交换等高精度计量需求。无功计量精度也同步优化,划分0.5S级、1S级等五个等级,适配无功补偿考核等场景需求。

在宽负载范围精度控制上,新国标针对不同电流区间制定差异化误差限值,更贴合实际用电场景。对于0.5S级电表,在额定电流的1%~120%范围内均能保持精度要求;小电流场景下,将0.3mA(对应C/D级电表起动电流)的误差限值优化至±1%,既保证正常用电计量精度,又避免过度严苛的技术要求。大电流区间(≥0.5Imax)则严格维持额定精度,确保大功率用电场景计量准确。

在双向计量精度上,新国标专门针对新能源并网场景制定规范,明确电能潮流方向改变时的误差极限。以0.5Imax电流为例,0.5S 级双向电表在cosφ=0.5L/-0.5L工况下的相对误差限值仅为±0.6%,有效解决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 “发用电双向计量” 精度问题,保障发电侧与电网侧的交易公平。

在谐波计量能力上,新国标拓展了谐波测量范围与精度要求。要求高精度电表支持至少50次谐波(2500Hz)的准确计量,幅值误差≤±(0.5%基波+0.1%额定值),相位误差≤±3°,能够精准捕捉电网谐波污染对电能计量的影响,提升复杂用电环境下的计量准确性。

此外,新国标还强化了环境适应性对精度的保障,将电表工作温度范围从旧标的-25℃+55℃扩展至-40℃+70℃,在极端环境条件下仍需维持额定精度,进一步提升了计量数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