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到边缘:头部主播集体“失声”的双11,直播电商走向何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03:34 1

摘要:这股静默的浪潮早有预兆。今年8月,辛巴在直播中坦言“医生说我的肺部像95岁的人”,随后官宣退居幕后,将拥有亿级粉丝的账号交由妻子初瑞雪打理。而作为直播界常青树的李佳琦,也罕见地流露出疲态,直言“被逼想退休”、“被营销号搞得里外不是人,我也是个人不是神”,话语间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缓缓落下帷幕,但今年的舞台中央,却显得异常空旷——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头部主播们,仿佛商量好一般,集体选择了“隐身”或“失声”。

这股静默的浪潮早有预兆。今年8月,辛巴在直播中坦言“医生说我的肺部像95岁的人”,随后官宣退居幕后,将拥有亿级粉丝的账号交由妻子初瑞雪打理。而作为直播界常青树的李佳琦,也罕见地流露出疲态,直言“被逼想退休”、“被营销号搞得里外不是人,我也是个人不是神”,话语间满是身处舆论漩涡的无奈。

与此同时,“交个朋友”的灵魂人物罗永浩,在处理完西贝风波后,似乎也再次与喧嚣的直播江湖拉开距离,转身潜心钻研起了科技播客。在双11当天,他发布的是与魔术师刘谦的对话视频,而非在直播间为商品站台呐喊。就连以文化内涵出圈的董宇辉也曾向记者坦陈:“我不是一个商业目的特别强的人”,并直言那种急于变现的姿态会让人不适。

与主播们的“躺平”相呼应的,是今年头部直播间集体熄火的战报。在再次刷新纪录的“史上最长双11”里,往年火星四溅的数据比拼悄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表现稳健”、“增幅显著”等模糊措辞,更多直播间则干脆选择了沉默。而另一边,关于大主播品控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从美诚月饼到红薯粉条,似乎都在拷问同一个问题:当“全网最低价”的光环褪去,双11的直播间里,究竟还剩下什么?

一、头部主播的“大变局”:从顶流到渡口

“如果看整体交易额,可能还有些许增幅,但利润下滑得非常厉害。”一位头部直播间的负责人透露,正因如此,他的公司在参与双11的五年里,首次决定放弃披露战报。另一位同行也证实:“网络上流传的数据大多不实,我们从不拿具体销量做营销。”

利润的收缩,正加速着头部主播格局的洗牌。

曾经的抖音一哥“疯狂小杨哥”,在“美诚月饼”风波后明显沉寂。双11前夕,尽管他现身旗下首家线下实体店的开业现场,却未激起太多水花。三只羊集团的战略重心,似乎正悄然转向海外,继新加坡、马来西亚之后,正计划将版图扩张至巴西等新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董宇辉。单飞后的他,俨然已是抖音内容电商的新焦点。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10月9日至31日,“与辉同行”直播间累计销售额突破18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去年双11期间以外出负责文旅项目为主,今年董宇辉的出镜率大幅提升,在大促期间连续多日超长直播。他似乎在用行动证明,即便有一天“与辉同行”不复存在,那也只会是因为“没有坚持初心、没有以消费者为第一位”。

“今年的直播电商已经进入了残酷的存量竞争阶段,增长放缓,流量成本高到惊人。”某头部机构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共同的焦虑。大主播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但培养接班人却是难于上青天的挑战。“如果我想复制更多‘董宇辉’,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董宇辉自己也曾坦言,“我自己都搞不清是如何走红的,又怎么可能去复制呢?”

二、“最低价”光环的失落与权杖的转移

关于直播间是否“最低价”的争论,几乎贯穿了直播电商的整个发展史。而今年,李佳琦再次被推上了这个话题的风口浪尖。

有网友晒出截图,指出在李佳琦直播间付完预售尾款后,到手价竟比现货还贵。一款面膜差价17元,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一时间,“李佳琦一晚被退货8亿元”、“双11赔了20亿”等耸人听闻的谣言甚嚣尘上。尽管李佳琦本人紧急辟谣,但舆论的质疑与信任的裂痕,已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

头部主播给不出最低价,这早已不是新闻。在平台、品牌与主播的三方博弈中,话语权的天平正在发生微妙的倾斜。

今年双11,京东与抖音围绕“二选一”的隔空喊话,打响了平台争夺定价权的第一枪。尽管口水仗未有定论,但一个事实愈发清晰:平台正在重新夺回价格的主动权。一位品牌方人士透露,虽然与头部主播签订“底价协议”仍是常规操作,且大主播依然拥有较强话语权,甚至能获得独家销售权,但随着平台方日渐强势,主播整体的议价能力正不可逆转地滑落。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分析指出:“随着品牌店播的普及,多方都在争夺最低价,大主播的价格优势已不明显。他们的作用,正从价格优势回归到选品、推介、人设圈粉等内容核心。”

电商投资人李成东则认为,主播议价能力的下滑是必然。其一,流量大平台本身不希望中间商赚差价;其二,主播影响力与流量见顶,谈判筹码自然减少;其三,品牌方也日趋理性,意识到单纯依靠大主播做品宣和带货的价值正在显著削弱。

即便公开数据显示,李佳琦直播间今年双11首小时加购GMV仍保持增长,但那曾刷屏网络的红字战报盛况,未来还能持续多久?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三、直播带货的十字路口:路在何方?

当聚光灯渐渐散去,从狂热回归理性的直播带货,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大主播们在迷茫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李佳琦在采访中表示,他对直播带货的未来依然乐观,并强调主播的核心是“对行业的一份热忱”。他坚信:“只想赚钱的主播,是不会长久的。那些来来去去的主播,正是行业对不专业者的淘汰。”

董宇辉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他认为,面对洪流般的流量,关键不是如何复制,而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用影响力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在谈及备受关注的“最低价”时,他明确表示,“与辉同行”虽有内部比价系统,但绝不会利用规模优势去追求“全网最低价”。

“过度压低厂商价格,最终损害的是在谈判中毫无话语权的农民。这只会导致两种恶果:要么谷贱伤农,要么以次充好。”董宇辉解释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公允的价格。”这一观点,无疑为“唯低价论”的直播生态注入了一股清流。

行业专家也看到了新的航向。崔丽丽教授认为,伴随平台补贴和消费习惯变迁,即时零售正成为电商增长的新引擎。而华东政法大学的翟巍主任则预言,直播带货将逐步回归营销本质,其独立性会弱化,成为全场景销售的一环。未来,AI带货、短视频营销将与之平分秋色甚至相互交融,行业将从单纯的“卖货”,转型为“商品销售宣传与优质内容提供”并重的新格局。

消费者的心智也在成熟,他们将更注重品质、服务与品牌信誉,而非仅仅因为对主播的个人好感就盲目下单。这场双11的“静默”,或许正是直播电商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序曲。

来源:小岛西岸来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