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接纳的窗,教育让黄莺看见光,而融合让光洒向更远的地方。”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上,来自宁夏的盲人博士研究生黄莺,作为8名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之一,走上演讲台讲述了她从特殊走向融合、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故事。
“推开接纳的窗,教育让黄莺看见光,而融合让光洒向更远的地方。”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上,来自宁夏的盲人博士研究生黄莺,作为8名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之一,走上演讲台讲述了她从特殊走向融合、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故事。
全国自强模范黄莺。
2015年,银川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黄莺以高出宁夏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成为宁夏首位通过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这一突破源于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通知——正是文件中“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或电子试卷”的规定,让她看到了希望。
“2岁失明后,盲校的我们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可选。”黄莺在报告中回忆。为备战高考,她将盲文纸折叠成立体几何模型辅助空间想象,将文言文拆解为拼音组合强化记忆。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学习方法,最终帮助她叩开了普通高校的大门。
录取后,辅导员曾提议安排独立宿舍并允许家长陪读,却被黄莺婉拒:“我渴望的是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最终,学校仅将她的宿舍调整至一楼,这是其求学路上的首项“无障碍改造”。
真正的挑战接踵而至:没有盲文教材,学校便将纸质书扫描成电子版供读屏软件使用;无法识别数学符号,她就与志愿者协作抄写300页盲文笔记;考试时使用专用电子试卷并延长作答时间。三年后,她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送硕士研究生,2021年成为全国首位视障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这些支持背后是政策的托举。”黄莺特别提到,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其母校当年即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
求学期间,黄莺不断拓展生命半径:作为宣讲员,她以“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为题激励听众;作为宁夏盲协成员,组织“黑眼睛读党史”听读活动;作为生活导师,指导视障者使用智能设备、独立出行。
2019年,她创办公众号“盲着看看”,为盲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并通过视频展示使用手机点外卖、触摸化妆等生活技能。网友留言从“盲人该待在家里”逐渐转变为“再也不占用盲道”,更有企业HR因她的视频录用了残障员工,无人驾驶公司主动优化无障碍设计。
从2015到2025年,黄莺亲历了家乡残疾人事业的深刻变革:“曾经视障群体只能选择特定专业,如今宁夏孩子已能通过普通高考追逐梦想。”她的故事带动了更多改变——宁夏特殊教育经费持续增长,视障学生高考支持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认知从“特殊照顾”转向“平等融合”。
如今,这位博士研究生将研究聚焦残疾人事业发展:“教育为我推开一扇窗,我要用专业知识帮助更多残障同胞走向广阔天地。”她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报告会上那句铿锵宣言:“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