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 年的冬天,我老家那片黄土坡冷得能冻裂石头,西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疼得钻心。我曾祖父叫王老实,名字就跟人一样,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守着几亩薄田,带着我曾祖母和刚满六岁的父亲,在坡上刨食过日子。那年头不太平,先是夏天大旱,地里的玉米苗都蔫成了枯草,到
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让人揪心又暖心的事儿!
1935 年的冬天,我老家那片黄土坡冷得能冻裂石头,西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疼得钻心。我曾祖父叫王老实,名字就跟人一样,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守着几亩薄田,带着我曾祖母和刚满六岁的父亲,在坡上刨食过日子。那年头不太平,先是夏天大旱,地里的玉米苗都蔫成了枯草,到了冬天又下了场没尽头的小雪,路滑得没法走,村里好多人家都断了粮,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填肚子。
曾祖父那天是去镇上赶集,想把家里仅有的一捆柴火卖掉,换点粗粮回来。天刚蒙蒙亮就出门,背着柴火走了两个时辰,到镇上才发现柴火不值钱,忙活半天只换了半袋红薯干。往回走的时候,雪下得更密了,鹅毛似的雪花飘在头上、肩上,没多久就积了薄薄一层。曾祖父裹紧了身上的粗布棉袄,缩着脖子往家赶,走到离村子还有二里地的老槐树下时,忽然听见一阵微弱的哼哼声。
他停下脚步,侧着耳朵听,那声音断断续续的,像是有人在哭,又像是冻得发颤。曾祖父放下背上的柴火,踩着积雪往老槐树那边走,走近了才看见,树底下蜷缩着一个人。那人穿着一件破烂的青布长衫,袖口和下摆都磨破了,露出里面单薄的内衣,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沾着泥和雪,嘴唇冻得发紫,双手紧紧抱着胳膊,身体抖得跟筛糠似的。
曾祖父赶紧走过去,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推了推那人的肩膀:“后生,你咋了?冻着了?”
那人慢慢抬起头,露出一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眼神涣散,看了曾祖父半天,才虚弱地开口,口音带着明显的南方味儿:“老…… 老乡,我…… 我快冻僵了……”
“你是外乡人吧?” 曾祖父皱着眉,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冰凉冰凉的,“咋跑到这荒郊野岭来了?”
那人张了张嘴,咳嗽了几声,才慢慢说清楚。他姓苏,叫苏文轩,是江南人,去年秋天进京赶考,没想到落了榜,身上的盘缠又被小偷摸走了,一路乞讨着往家走,走到这儿实在撑不住了,就缩在树下想歇歇,结果越歇越冷,差点冻过去。
曾祖父听完,心里一揪。他这辈子最见不得人受苦,更何况是这么一个看着像读书人的后生,穿着长衫,肯定是个斯文人,落到这份田地,实在可怜。他二话不说,拉起苏文轩的胳膊:“后生,跟我回家!到家喝碗姜汤,暖暖身子再说!”
苏文轩挣扎着想站起来,可腿早就冻麻了,一使劲就往旁边倒。曾祖父赶紧扶住他,半扶半搀着往村里走。雪地里的路不好走,曾祖父深一脚浅一脚,还得顾着身边的苏文轩,走得满头大汗,棉袄都湿透了。苏文轩嘴里不停地念叨:“老乡,谢谢你…… 谢谢你……”
回到家的时候,曾祖母正在灶台前忙活,锅里煮着野菜粥,闻着没什么香味,但在那年头,能有口热粥喝就不错了。看见曾祖父扶着一个陌生的后生进来,曾祖母愣了一下:“老头子,这是啥人啊?”
“路上捡的,外乡书生,落难了,冻得快不行了。” 曾祖父把苏文轩扶到炕边坐下,“快,烧点姜汤来,再把锅里的粥热一热,给后生填填肚子。”
曾祖母皱了皱眉,看了看苏文轩的样子,又看了看家里的米缸,米缸已经快见底了,红薯干也没多少。但她没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哎,我这就去。”
曾祖母手脚麻利地烧了一锅热水,切了几块生姜放进去,煮了会儿,倒在粗瓷碗里,端到苏文轩面前:“后生,趁热喝了,暖暖身子。”
苏文轩接过碗,双手抖得厉害,碗里的姜汤都晃了出来,溅在手上,他却像是没感觉到烫似的,仰头一口气喝了下去。喝完姜汤,他的脸色稍微好看了点,眼神也清明了些。曾祖母又端来一碗野菜粥,里面还掺了几块红薯干,苏文轩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曾祖母直心疼。
“慢点吃,别噎着,锅里还有。” 曾祖母说。
苏文轩一边吃,一边哽咽着说:“大娘,谢谢你们…… 我已经三天没吃过热饭了……”
我父亲那时候才六岁,叫王小柱,好奇地站在炕边,盯着苏文轩看,手里拿着一个玉米面做的窝窝头,递过去:“叔叔,你吃这个,我娘做的,好吃。”
苏文轩看着我父亲,眼圈一下子红了,接过窝窝头,轻轻摸了摸我父亲的头:“好孩子,谢谢你。”
曾祖父坐在旁边的板凳上,抽着旱烟,看着苏文轩:“后生,你叫苏文轩是吧?以后就先在我家住着,等开春了,天气暖和了,再想回家的事儿。”
苏文轩放下碗,对着曾祖父和曾祖母深深鞠了一躬:“伯父,伯母,大恩不言谢!我苏文轩要是能熬过这关,以后一定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
曾祖父摆了摆手:“报答啥呀,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咱都是庄稼人,没那么多讲究,你安心住着就行。”
那天晚上,曾祖母把家里仅有的一床厚被子拿出来,铺在炕的另一头,让苏文轩睡。曾祖父和我父亲睡在一边,曾祖母则在炕边搭了个临时的铺。苏文轩躺在被子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身边曾祖父均匀的呼噜声,还有我父亲偶尔的梦呓,心里又暖又酸。他没想到,在这荒无人烟的黄土坡,能遇到这么善良的一家人,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01
苏文轩在我家住下的第二天,天放晴了,太阳出来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曾祖父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去地里了,冬天虽然没法种地,但得把地里的杂草除了,翻一翻土,为开春播种做准备。曾祖母在家收拾屋子,洗衣做饭,苏文轩也跟着起来了,他说自己不能白吃白住,想帮着做点活儿。
曾祖母笑着说:“后生,你是读书人,细皮嫩肉的,哪能干庄稼活?在家歇着吧,或者帮我看看小柱,别让他到处跑,雪地里滑。”
苏文轩点点头,真的留下来看着我父亲。我父亲那时候正是调皮的年纪,以前没人管着,天天在村里疯跑,这天苏文轩陪着他,教他认认字,给他讲江南的故事。苏文轩的声音很好听,温温柔柔的,讲起江南的小桥流水、乌篷船,听得我父亲眼睛都亮了。
“苏叔叔,江南真的有那么多水吗?” 我父亲仰着小脸问。
“是啊,” 苏文轩笑着说,“我们那儿到处都是河,出门就能看到船,夏天的时候,河里还有荷花,可好看了。”
“那荷花能吃吗?” 我父亲又问。
苏文轩被逗笑了:“荷花不能吃,但是莲子能吃,甜甜的,可好吃了。等以后叔叔带你去江南,让你尝尝。”
我父亲高兴得跳起来:“好啊好啊!我要跟苏叔叔去江南!”
中午的时候,曾祖父从地里回来了,身上沾着泥土和雪水,脸冻得通红。苏文轩赶紧迎上去,接过曾祖父手里的锄头:“伯父,您辛苦了,快进屋暖暖。”
曾祖父搓了搓手:“不辛苦,这点活儿不算啥。你跟小柱在家挺好?”
“挺好的,我教小柱认了几个字,给他讲了讲江南的事儿。” 苏文轩说。
曾祖母端上饭菜,还是野菜粥和红薯干,不过今天多了两个鸡蛋,是曾祖母特意从鸡窝里摸出来的,给苏文轩补身子。苏文轩看着碗里的鸡蛋,不肯吃,非要夹给我父亲:“小柱正在长身体,让他吃。”
我父亲摇摇头:“娘说给叔叔吃,叔叔是客人。”
曾祖父说:“文轩,你就吃了吧,家里的鸡还能下蛋,不缺这两个。你身子弱,得补补。”
苏文轩没办法,只好把鸡蛋吃了,心里却暗暗记下了这份情。
接下来的日子,苏文轩渐渐融入了我们家的生活。他每天早上起来,会帮着曾祖母挑水、劈柴,虽然他力气不大,劈柴的时候总把斧头劈歪,但他很认真,一遍一遍地练,慢慢也熟练了。白天的时候,他要么跟着曾祖父去地里,帮忙捡捡石头,拔拔杂草,要么在家教我父亲读书写字。
苏文轩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他找了几张粗糙的草纸,用烧黑的木炭当笔,教我父亲写自己的名字,写简单的汉字。我父亲一开始坐不住,写一会儿就想跑,苏文轩就耐心地哄着他,给他讲汉字的故事,说 “人” 字要站得端端正正,就像做人一样;“家” 字有房子有口,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曾祖父和曾祖母看在眼里,心里都挺高兴。曾祖父常说:“文轩这后生,真是个好孩子,不光有文化,还勤快懂事,不像那些娇生惯养的读书人。”
曾祖母也说:“是啊,看着就让人心疼,不知道他家里人急不急。”
有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外面的月亮很亮,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地里露出了褐色的泥土。曾祖父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抽旱烟,苏文轩坐在他旁边,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文轩,你家里就你一个人吗?” 曾祖父问。
苏文轩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爹娘在我小时候就去世了,是叔叔把我养大的。这次进京赶考,也是叔叔凑的盘缠,没想到……”
他没再说下去,但曾祖父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愧疚和无奈。
“没事儿,” 曾祖父拍了拍他的肩膀,“人这一辈子,哪能顺风顺水?这次落榜了,下次再考就是了,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伯父,我不想再考了。” 苏文轩说,“这次出来,看到好多老百姓都在受苦,打仗的打仗,挨饿的挨饿,我一个读书人,就算考中了功名,又能怎么样?还不是眼睁睁看着大家受苦?我想做点实事,哪怕是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多认点字,以后能有出路。”
曾祖父点点头:“你这么想也对,教书育人是积德的事儿。不管做啥,只要是为老百姓好,就是正经事儿。”
苏文轩看着曾祖父,眼神里满是敬佩:“伯父,您虽然没读过书,但您说的话都在理。我要是以后能教书,一定像您一样,做个实实在在的人。”
两人聊到半夜,才进屋睡觉。苏文轩躺在床上,心里有了一个念头,他想在村里办个学堂,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但他知道,现在村里的条件不好,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让孩子读书?他只能把这个念头埋在心里,想着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文轩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和我们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村里的人一开始对他还有点陌生,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说他是骗子,是逃兵,劝曾祖父小心点。但慢慢的,大家看到苏文轩勤快懂事,还免费教村里的几个孩子认字,也就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有一次,村里的张寡妇家的孩子生病了,发烧烧得厉害,张寡妇急得直哭,家里没钱请大夫。苏文轩知道了,主动跑去看孩子,他以前跟着叔叔学过一点医术,知道一些退烧的偏方。他让张寡妇找了些艾草和生姜,煮了水给孩子擦身子,又教张寡妇怎么按摩穴位。没想到,没过多久,孩子的烧真的退了。
张寡妇特别感激,提着一篮子自己种的白菜来谢苏文轩:“苏先生,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这白菜你收下,不值钱,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苏文轩不肯收:“张婶,举手之劳,不用谢。孩子没事就好。”
两人推来推去,最后曾祖父说:“文轩,你就收下吧,这是张婶的一片心意。”
苏文轩这才收下了白菜。这件事之后,村里的人都更敬重苏文轩了,都叫他 “苏先生”,有什么事儿也愿意跟他商量。
苏文轩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村子,喜欢这里的人。他觉得这里的人虽然穷,但都很善良、淳朴,不像城里的人那么勾心斗角。他有时候会想,要是能一直留在这里,和曾祖父一家人一起过日子,教孩子们读书,也挺好的。但他心里又惦记着远方的叔叔,不知道叔叔现在怎么样了,也想回去看看。
02
开春的时候,天气渐渐暖和了,地里的草也开始发芽。曾祖父忙着春耕,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来。苏文轩也跟着一起忙活,他虽然没种过地,但学得很快,播种、浇水、施肥,样样都做得有模有样。曾祖父常说:“文轩,你要是不当读书人,当个庄稼人也挺好,一看就是个干活的好手。”
苏文轩笑着说:“伯父,我跟着您学了这么多,就算以后不当庄稼人,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了。”
那天晚上,曾祖母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有炖土豆、炒青菜,还有一碗腊肉,那是过年的时候舍不得吃,一直留到现在的。曾祖父拿出自己酿的米酒,给苏文轩倒了一碗:“文轩,开春了,天气暖和了,你也该想想回家的事儿了。这碗酒,算是我给你践行。”
苏文轩端着酒碗,心里五味杂陈。他舍不得离开曾祖父一家人,舍不得村里的孩子们,但他也想念远方的叔叔,想回去看看。
“伯父,伯母,我……” 苏文轩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曾祖母说:“文轩,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能在我们家住这么久,我们已经很开心了。回家看看也好,你叔叔肯定也惦记着你。”
“是啊,” 曾祖父说,“我给你准备了点盘缠,还有一些干粮,路上吃。你一路小心,到了家给我们捎个信儿,让我们放心。”
苏文轩点点头,端起酒碗,一口气喝了下去。米酒的味道甜甜的,但他喝在嘴里,却觉得有点苦。
第二天一早,苏文轩就要出发了。村里的人都来送他,张寡妇带着孩子来了,手里拿着一双自己做的布鞋:“苏先生,这鞋你拿着,路上穿,结实。”
村里的几个孩子也来了,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画的画,递给苏文轩:“苏先生,我们以后还能见到你吗?”
苏文轩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眼眶红了:“能,一定能。等我安顿好了,就来看你们。”
曾祖父背着给苏文轩准备的行李,送他到村口的老槐树下。那棵老槐树,就是当初曾祖父遇到苏文轩的地方。
“伯父,您回去吧,不用送了。” 苏文轩说。
曾祖父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苏文轩:“这里面是五十块大洋,你拿着,路上用。到了江南,要是遇到难处,就拿着这个布包去镇上的恒昌当铺,找掌柜的李老头,他是我年轻时的朋友,会帮你的。”
苏文轩接过布包,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大洋的重量,更是曾祖父一家人的情谊。他对着曾祖父深深鞠了一躬:“伯父,您的大恩大德,我苏文轩一辈子都不会忘!以后不管我在哪里,都会惦记着您和伯母,惦记着小柱。”
曾祖父摆了摆手:“走吧,路上小心。”
苏文轩转身,一步三回头地往前走。走了很远,他还能看到曾祖父站在老槐树下,向他挥手。
苏文轩走了之后,曾祖父一家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曾祖父还是每天种地,曾祖母操持家务,我父亲继续读书写字,只是他常常会问:“爹,娘,苏叔叔什么时候回来啊?”
曾祖父总是说:“快了,等秋收了,苏叔叔就回来了。”
可秋收过了,苏文轩没回来。冬天来了,苏文轩还是没回来。曾祖父和曾祖母都有点担心,不知道苏文轩路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送信的,说是有苏文轩的信。曾祖父赶紧接过信,拆开一看,是苏文轩写来的。信上说,他一路平安回到了江南,见到了叔叔,叔叔身体很好,他现在在城里的一所学堂教书,生活安定下来了。他还说,等过段时间,他就会来看望曾祖父一家人,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
曾祖父和曾祖母看完信,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曾祖母说:“太好了,文轩平安就好。”
曾祖父说:“这后生,还惦记着我们呢。”
我父亲拿着信,翻来覆去地看,虽然他认识的字不多,但他知道是苏叔叔写来的,高兴得跳了起来:“苏叔叔要来看我们了!”
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好几年。期间,苏文轩又寄来过几封信,说城里不太平,打仗了,他没办法离开,让曾祖父一家人多保重。曾祖父也回信,让他照顾好自己,不用惦记家里。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我们老家虽然是偏远的黄土坡,但也受到了影响,村里的年轻人都被抓去当兵了,粮食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曾祖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有时候甚至要靠挖草根、吃观音土填肚子。
有一天,日本鬼子闯进了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曾祖父带着曾祖母和我父亲躲在山里的山洞里,才逃过一劫。等鬼子走了,他们回到村里,发现家里的房子被烧了一半,粮食也被抢光了,只有曾祖父藏在木箱里的苏文轩写的信和那个布包还在。
曾祖父看着被烧毁的房子,心里又痛又恨。他把苏文轩的信和布包小心地收好,说:“这是文轩留给我们的念想,不能丢。”
之后,曾祖父一家人只好搬到了山洞里住,每天冒着危险出去找吃的。我父亲那时候已经十岁了,变得懂事了很多,常常帮着曾祖父和曾祖母捡柴、挖野菜。
有一次,我父亲出去挖野菜,遇到了几个鬼子,幸亏他跑得快,躲进了草丛里,才没被发现。回来的时候,他吓得浑身发抖,曾祖母抱着他哭了好久。
日子一天天过去,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曾祖父一家人在艰难中苦苦支撑。他们一直惦记着苏文轩,不知道他在城里怎么样了,是不是还活着。
03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曾祖父一家人终于能从山洞里搬出来,重新盖房子。村里的人也陆续回来了,大家一起重建家园,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曾祖父重新种起了地,虽然地里的土还是那么贫瘠,但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劳作,希望能多收点粮食。曾祖母也在家里养了几只鸡、几头猪,补贴家用。我父亲已经长成了小伙子,跟着曾祖父一起种地,闲的时候就拿出苏文轩教他写的字,一遍遍练习。
这期间,他们再也没有收到过苏文轩的信。曾祖父常常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江南的方向,念叨着:“文轩啊,你到底怎么样了?怎么就没消息了呢?”
曾祖母劝他:“老头子,别担心了,文轩是个有福气的人,肯定没事。说不定是城里还没安定下来,等安定了,他就会来消息了。”
可一等又是好几年,苏文轩还是没有消息。村里的人都说,苏文轩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让曾祖父不要再等了。但曾祖父不信,他说:“文轩是个好孩子,吉人自有天相,他一定还活着。”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了,全国都解放了。曾祖父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家里盖了新房子,粮食也够吃了,我父亲也娶了媳妇,生了我。曾祖父给我取名叫王念恩,意思是让我记住苏文轩的恩情。
我小时候,常常听曾祖父给我讲苏文轩的故事,讲他怎么在老槐树下救了苏文轩,讲苏文轩怎么教我父亲读书,讲苏文轩写的字有多好看。曾祖父还拿出苏文轩当年寄来的信给我看,那些信已经泛黄了,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苍劲有力。
曾祖父说:“念恩,你以后要做个像苏叔叔一样的人,有文化,有良心,懂得感恩。”
我点点头,把曾祖父的话记在心里。那时候,我虽然没见过苏文轩,但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1955 年的秋天,村里来了个陌生人,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看着像个干部。他一进村就打听曾祖父的名字,说要找王老实。
村里的人把他带到了我家。曾祖父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听到有人找他,赶紧从屋里出来。
那个陌生人看到曾祖父,愣了一下,然后快步走过去,握住曾祖父的手,声音颤抖着说:“伯父,您还记得我吗?我是苏文轩啊!”
曾祖父看着他,半天没认出来。眼前的苏文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落魄的书生了,他穿着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儒雅的气质,但眼神还是那么熟悉。
“文轩?你真是文轩?” 曾祖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是我,伯父,我是苏文轩!” 苏文轩也哭了,紧紧握着曾祖父的手,“我终于找到您了!”
曾祖母听到声音,也从屋里出来了,看到苏文轩,也是又惊又喜:“文轩?你可算来了!这些年你去哪儿了?我们都快担心死了!”
我父亲和我母亲也出来了,我父亲看着苏文轩,激动地说:“苏叔叔,真的是你!我可算见到你了!”
苏文轩看着曾祖母和我父亲,眼圈更红了:“伯母,小柱,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这么多年。”
原来,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文轩所在的城市被鬼子占领了,他没办法离开,只能躲在乡下,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鬼子打仗。期间,他多次想给曾祖父一家人写信,但因为战乱,交通中断,一直没能寄出去。抗战胜利后,他又忙着重建学堂,培养学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局势稳定了,他才开始四处打听曾祖父的消息。但因为时隔多年,村里的名字变了,他找了好几个地方,才终于找到了这里。
苏文轩在我家住了下来,他详细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他说,他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死在鬼子手里,但每次想到曾祖父一家人的恩情,想到自己还有未完成的心愿,就咬牙坚持了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城里,重新开办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他还把曾祖父教给他的做人道理,教给了自己的学生。
曾祖父听着苏文轩的经历,一边流泪一边说:“好,好,活着就好,做了这么多好事,真是个好孩子。”
苏文轩说:“伯父,当年如果不是您救了我,我早就死在老槐树下了,也不会有今天。我一直惦记着您,惦记着这个家,这次来,就是想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曾祖父摆了摆手:“文轩,报答啥呀,你能活着,能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儿,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了。”
04
苏文轩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每天都陪着曾祖父聊天,帮着家里做家务,还教我读书写字。他的毛笔字还是那么好,我常常站在旁边,看着他挥毫泼墨,心里特别佩服。
有一天,苏文轩看着我家的门楣,说:“伯父,当年我落魄的时候,您救了我,我一直想给您写一副对联,报答您的恩情,可那时候条件有限,没能写成。现在,我想给您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保佑您和伯母身体健康,一家人平平安安。”
曾祖父高兴地说:“好啊!我早就想看看你写的对联了!”
苏文轩让人从镇上买来最好的红纸和笔墨,他说,这副对联,一定要写得郑重其事。
那天上午,天气很好,阳光明媚。苏文轩在院子里摆了一张桌子,铺上红纸,研好墨,拿起毛笔,凝神静气。村里的人都来围观,大家都想看看苏先生的书法。
苏文轩深吸一口气,挥笔写下了上联:“德厚门庭春常在”。
他的笔法刚劲有力,笔画流畅,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正气。村里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好字!真是好字!”
苏文轩又写下联:“心善人家福自来”。
最后,他写下横批:“恩重如山”。
写完之后,苏文轩放下毛笔,看着对联,眼里满是感激:“伯父,这副对联,是我对您和伯母的敬意,也是我对这个家的祝福。希望你们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曾祖父看着对联,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写得好!这副对联,我要一直贴在门上,让子孙后代都记住,做人要积德行善,要懂得感恩。”
我父亲搬来梯子,把对联贴在了大门上。红色的对联贴在黑色的门板上,显得格外醒目,路过的人都要停下来看一看,称赞几句。
苏文轩说:“伯父,我还想为村里做件事。我看村里的孩子们都没地方读书,我想出资在村里建一所学校,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都能认认字,学知识。”
曾祖父和村里的人都特别高兴,曾祖父说:“文轩,你真是个大善人!村里的孩子们都要谢谢你!”
苏文轩说:“伯父,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年您救了我,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我现在有能力了,就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为孩子们做点实事。”
苏文轩当场捐了一大笔钱,用于修建学校。村里的人也都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学校很快就动工了,苏文轩还亲自设计了学校的图纸,每天都去工地看看,监督工程质量。
几个月后,学校建好了,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有教室、办公室、操场,还有图书馆。苏文轩给学校取名叫 “念恩小学”,意思是让孩子们记住恩情,懂得感恩。
开学那天,村里的孩子们都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苏文轩亲自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课,他说:“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开学的日子,也是我圆梦的日子。当年,我落难的时候,是村里的王爷爷救了我,给了我温暖和希望。现在,我建这所学校,就是想让你们都能读书,都能成为有文化、有良心、懂得感恩的人。希望你们以后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们都认真地听着,眼里满是憧憬。
曾祖父坐在教室里,看着苏文轩讲课的样子,心里特别欣慰。他知道,苏文轩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也完成了他的心愿。
苏文轩在村里待了半年,把学校的事情安排妥当后,才准备离开。他说,他还要回到城里,继续教书,培养更多的学生。
临走的时候,他给曾祖父一家人留下了一大笔钱,让他们好好生活,还说以后会经常来看他们。
曾祖父说:“文轩,钱我们不要,你把钱用在学校上,用在孩子们身上。我们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就够了。”
苏文轩说:“伯父,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学校的事情我已经安排好了,有专门的老师打理。我以后会经常来,看看您,看看孩子们。”
没办法,曾祖父只好收下了钱。
苏文轩离开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来送他,孩子们都哭着说:“苏校长,您要早点回来啊!”
苏文轩摸着孩子们的头,说:“放心吧,我会经常回来的。你们要好好学习,等我下次回来,要考个好成绩给我看。”
05
苏文轩说到做到,之后的每年,他都会回来几次,看看曾祖父一家人,看看念恩小学的孩子们。他每次回来,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书本、文具,还会给他们上课,讲外面的世界,讲做人的道理。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苏文轩,每次他来,孩子们都会围在他身边,问这问那。苏文轩也特别喜欢孩子们,他说,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他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曾祖父的身体越来越差,年纪大了,毛病也多了起来。苏文轩每次回来,都会给曾祖父带来最好的药,还会亲自给曾祖父把脉,叮嘱他注意休息,按时吃药。
1965 年的冬天,曾祖父病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苏文轩听到消息后,立刻从城里赶了回来,守在曾祖父的床边,衣不解带地照顾他。
曾祖父看着苏文轩,虚弱地说:“文轩,我这辈子,没白活,救了你这么个好孩子,值了。”
苏文轩握着曾祖父的手,眼泪流了下来:“伯父,您别这么说,是我该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您一定要好好活着,我还想陪您多待几年。”
曾祖母也在一旁抹眼泪:“文轩,辛苦你了,这些天多亏了你照顾老头子。”
“伯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苏文轩说,“我已经请了最好的医生,一定会把伯父的病治好的。”
可曾祖父的年纪太大了,病情越来越严重,医生也束手无策。
有一天,曾祖父精神好了一些,他让苏文轩把他扶起来,坐在床上。他看着墙上挂着的苏文轩写的对联,说:“文轩,那副对联,你写得好啊,德厚门庭春常在,心善人家福自来。我这一辈子,没做过坏事,就想做个好人,看来是做到了。”
苏文轩点点头:“伯父,您不仅做到了,还做得特别好。您的善良,您的正直,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曾祖父说:“文轩,我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你伯母,照顾小柱一家人。还有村里的孩子们,你要多费心,让他们都能好好读书,成为有用的人。”
“伯父,您放心,我一定会的。” 苏文轩哽咽着说。
曾祖父又看着我,说:“念恩,你要记住,做人要像你苏叔叔一样,有良心,懂得感恩,要多做善事,帮助别人。”
我含着眼泪点点头:“爷爷,我记住了。”
当天晚上,曾祖父就去世了,走得很安详。苏文轩和我父亲一起,为曾祖父操办了后事。村里的人都来送曾祖父最后一程,大家都说,曾祖父是个好人,一辈子积德行善,值得所有人尊敬。
曾祖父去世后,苏文轩在村里待了一个月,陪着曾祖母,安慰她,照顾她。他说:“伯母,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您有什么事儿,就跟我说,我一定会照顾好您。”
曾祖母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流泪。
之后,苏文轩还是每年都会回来,看望曾祖母,关心念恩小学的情况。他还设立了奖学金,奖励那些学习成绩好、品德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大学,走出了黄土坡,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1975 年,曾祖母也去世了,苏文轩特意从城里赶回来,为曾祖母送葬。他站在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坟前,深深鞠了三个躬,说:“伯父,伯母,你们放心,我会一直照顾好小柱一家人,照顾好村里的孩子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我父亲看着苏文轩,说:“苏叔叔,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如果不是你,我们家也不会有今天,村里的孩子们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苏文轩说:“小柱,你别这么说。当年如果不是伯父救了我,我也不会有今天。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06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 1985 年。我已经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也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孩子。苏文轩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也白了,但精神依然很好。他已经从学校退休了,但还是经常回村里看看,关心念恩小学的发展。
这一年,念恩小学建校三十周年,学校准备举办一个隆重的校庆活动,邀请了很多往届的毕业生回来。苏文轩作为学校的创始人,自然是最重要的嘉宾。
校庆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灿烂。念恩小学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往届的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有当医生的,有当老师的,有当干部的,还有做生意的。他们都穿着整齐的衣服,带着鲜花和礼物,来看望苏文轩,感谢他当年的培养。
苏文轩坐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里特别激动。这些孩子,当年都是一个个懵懂的少年,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建了这所学校,培养了这些学生。
校庆活动开始了,校长首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念恩小学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感谢了苏文轩对学校的无私奉献。然后,往届毕业生代表发言,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念恩小学的学习经历,感谢苏文轩的教导和资助,说如果不是苏文轩,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黄土坡。
轮到苏文轩发言的时候,他站起来,看着台下的学生和村民,声音有些颤抖,但很有力:“同学们,乡亲们,今天是念恩小学三十周年校庆,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三十年前,我在这里建了这所学校,就是想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都能有出路。现在,看到你们都长大了,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心里特别欣慰。”
他顿了顿,又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我落魄的时候,是王老实伯父救了我,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善良和感恩。这所学校,以‘念恩’为名,就是想让大家永远记住这份恩情,永远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校庆活动结束后,很多毕业生都围在苏文轩身边,和他聊天,合影留念。他们都说,以后会常回学校看看,会尽自己的能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苏文轩笑着说:“好,好,我等着你们回来。学校是你们的根,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那天晚上,村里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庆祝校庆成功。苏文轩和我父亲、我,还有村里的老人们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岁月。
苏文轩说:“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落魄书生,现在已经是个老头子了。”
我父亲说:“苏叔叔,您不老,您在我们心里,永远是当年那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书生。”
苏文轩笑了:“老了,真的老了。不过,看到孩子们有出息,看到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就觉得自己还年轻。”
我说:“苏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念恩小学办好,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书,能走出大山。”
苏文轩点点头:“好,好,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
07
1995 年,苏文轩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了,行动也不太方便,但他还是坚持每年回村里一次。这一年,他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他说,他想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念恩小学,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我父亲和村里的干部都很感动,也很犹豫。他们知道,苏文轩的财产不少,他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了很多钱,都是他的心血。
“苏叔叔,这不行,” 我父亲说,“您年纪大了,需要钱养老,不能把所有的财产都捐出来。”
苏文轩摆了摆手:“小柱,我老了,用不了那么多钱。我这辈子,没结婚,没孩子,这些钱对我来说,没什么用。但对学校,对孩子们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我想把这些钱捐出来,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书读,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村里的干部也说:“苏先生,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您还是要为自己考虑考虑。您要是把财产都捐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我有退休金,足够我生活了。” 苏文轩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们就不要劝我了。这是我的心愿,也是对王老实伯父的报答。当年他救了我,我无以为报,只能用这种方式,为村里做更多的事情,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
没办法,大家只好尊重苏文轩的决定。苏文轩请了律师,立下了遗嘱,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了念恩小学。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家都对苏文轩赞不绝口,说他是个大善人,是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1998 年的冬天,苏文轩病倒了,住进了医院。我父亲和我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了城里,去医院看望他。
苏文轩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身体很虚弱,但看到我们,还是露出了笑容:“小柱,念恩,你们来了。”
“苏叔叔,您怎么样了?” 我父亲握着苏文轩的手,担心地问。
“没事,老毛病了,” 苏文轩说,“人老了,身体就是这样。我就是想你们了,想村里的孩子们了。”
我说:“苏爷爷,您放心,村里一切都好,念恩小学也办得越来越好,很多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
苏文轩点点头:“好,好,我就放心了。”
我们在医院陪了苏文轩几天,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有一天,他精神好了一些,拉着我的手说:“念恩,我走了之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念恩小学,要让孩子们都能好好读书,成为有文化、有良心、懂得感恩的人。”
“苏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会的。” 我含着眼泪说。
苏文轩又说:“还有,别忘了王老实伯父和伯母,每年清明,要去给他们上坟,告诉他们,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我记住了,苏爷爷。” 我说。
几天后,苏文轩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留住他。他走了,走得很安详,脸上带着笑容。
我父亲和我,还有苏文轩的学生们,一起为他操办了后事。很多往届的毕业生都赶来了,他们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好校长而悲痛。
我们把苏文轩的骨灰带回了村里,埋在了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坟旁边。这样,他就能永远和他最敬爱的伯父伯母在一起了。
在苏文轩的坟前,我们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恩人、教育家苏文轩先生之墓”。
每年清明,我都会带着我的孩子,去给曾祖父、曾祖母和苏文轩上坟,给他们献上鲜花,告诉他们村里的变化,告诉他们念恩小学的发展。我还会给我的孩子讲曾祖父救苏文轩的故事,讲苏文轩建学校、育人才的故事,让他们永远记住这份跨越几十年的恩情,永远做一个懂得感恩、积德行善的人。
08
2005 年,念恩小学建校五十周年。这一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还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成为了县里最好的农村小学。
校庆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都回来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正值壮年的中年人,还有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汇聚在念恩小学,共同庆祝学校的五十岁生日。
我作为学校的名誉校长,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我想起了曾祖父,想起了苏文轩,想起了他们当年的付出和期望。
我在发言中说:“同学们,今天是念恩小学五十周年校庆,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曾祖父王老实,一个是苏文轩先生。当年,我的曾祖父在寒风中救了落魄的苏文轩先生,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苏文轩先生心怀感恩,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这份恩情,创办了念恩小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我顿了顿,又说:“五十年来,念恩小学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他们走出了黄土坡,走向了全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都继承了曾祖父的善良和苏文轩先生的感恩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帮助他人。这就是‘念恩’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永远要传承的精神。”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校庆活动结束后,很多毕业生都去了曾祖父、曾祖母和苏文轩的坟前,献上鲜花,鞠躬致敬。他们说,是曾祖父的善良和苏文轩先生的教诲,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有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毕业生,拄着拐杖,跪在苏文轩的坟前,哭着说:“苏校长,谢谢您当年救了我,供我读书。如果不是您,我早就饿死了,也不会有今天。您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特别感动。我知道,曾祖父和苏文轩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念恩小学毕业生的心里,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承,一种力量。
现在,我已经老了,但我依然会经常去念恩小学看看,看看孩子们读书的样子,看看学校的变化。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身影,我就会想起曾祖父和苏文轩,想起他们当年的期望。
我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要像王老实爷爷一样,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要像苏文轩爷爷一样,做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让‘念恩’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孩子们都会认真地点点头,把我的话记在心里。
这份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恩情,就像一粒种子,在黄土坡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它让我们懂得了善良的力量,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恩情,这种精神,都会永远流传下去,照亮更多人的人生道路。
那份藏在对联里的恩情,终究在黄土坡上开出了不败的花。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