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权:养蜂酿造生态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06:47 1

摘要:时下,低海拔地区的山花大多凋零,而在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前进社区——这片海拔1000余米的山地,五倍子、荞子等野花依然芬芳吐艳,比低海拔地区花期足足晚了一个月。每天,社区居民朱月权穿行数十公里山径,查看散布在山间的蜂箱,关注蜜蜂采蜜与生长情况。朱月权养蜂已有七年

时下,低海拔地区的山花大多凋零,而在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前进社区——这片海拔1000余米的山地,五倍子、荞子等野花依然芬芳吐艳,比低海拔地区花期足足晚了一个月。每天,社区居民朱月权穿行数十公里山径,查看散布在山间的蜂箱,关注蜜蜂采蜜与生长情况。朱月权养蜂已有七年,他用他的坚持与勤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宋代连文凤曰:“群居崖谷间,不食人间食。春风百花场,来往无食日。采花酿为粮,仓廪自充实。歘罹割裂殃,操戈穷入室。何异误国人,腹剑而口蜜。”这首诗描写蜜蜂的生活习性、酿蜜的辛苦,以及蜂蜜营养成分丰富,蜂蜜是人间的美味。

近日,记者走进朱月权养蜂场。只见房前屋后、林间坡上,蜂箱如棋台般散落,一个个中蜂蜂箱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地摆放。房后漫山遍野的野花竞开正旺,勤劳的中蜂在群山间飞舞,忙碌地采着花粉,酿造着朱月权的“蜂蜜路”。

朱月权正手持罩网,清除前来侵扰的黑蜂。随后,他依次打开蜂箱巢门,仔细检查蜂群状况。“蜂群管理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对蜂王的管理,因为割蜜了,里面的蜂巢少了,蜜蜂不习惯,稍不注意蜜蜂就会跑。”朱月权一边说,一边盯着小蜜蜂认真观察起来。

朱月权告诉记者,多年前,自己和妻子一起在家务农,闲暇时就外出打些零工,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平淡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火将他家烧得精光,所幸家人无恙,在政府帮扶下重建家园。然而八年前,他又突发脑溢血,虽抢救及时,却落下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去年腊月,病情再次复发,他在蜂场突然晕倒,经紧急送医才脱离危险。这场大病不仅耗尽了家中积蓄,也让他记忆严重衰退。

朱月权说,出院后的那段日子,行动不便,很多事情都需要妻子帮忙,曾经自己是家里的 “顶梁柱”,如今却成了家人的负担。看着妻子日夜操劳的身影,听着孩子担忧的话语,他心里充满了愧疚和绝望,甚至一度产生放弃生活的想法。

社区干部得知了朱月权的情况,主动上门看望他,并给他带来了一些惠民政策和创业信息。得知他以前养过蜜蜂,于是动员他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生态养蜂产业。起初,朱月权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觉得自己行动不便,怎么可能养好蜜蜂呢?但想到家人,他鼓起勇气重操旧业,将蜂场选在了海拔1000 多米、离家半公里的山头,并学习养蜂的技术要点和成功案例,逐步走上高山生态养蜂之路。

蜂场选好后,朱月权搭建蜂箱和引进蜂种,由于他养过蜜蜂,对每一个蜂箱的位置、高度等都得心应手。在引进蜂种时,他更是小心翼翼在桶里放好自己秘配的引蜂水,仔细选择适应蜜蜂喜爱的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山上10个蜂桶均满了产蜜量高且抗病能力强的中蜂。由于每天步行在山间,力逐渐恢复,行走日益稳健。“我养的是中华蜂,采的蜜都是乌蟠花、五蓓角、玉米花等花,我们一年只割一次。”朱月权说。

为管护蜂群,朱月权与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赶到蜂场,观察蜜蜂出勤情况、检查蜜源与蜂箱状态。遇到蜜蜂分蜂情况,他则及时将新的蜂群引入新的蜂箱,避免蜜蜂飞走。夏天,天气炎热,蜜蜂容易出现病虫害,他就每天定时给蜂箱通风降温,并蜂场周围种植一些具有驱虫效果的植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遇到暴雨天气,他直接待在蜂场,守护每一桶蜂箱。

2019年初,经过分桶,朱月权有了20桶中蜂,养蜂事业逐步壮大。养蜂成功的朱月权不忘相邻,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技术传授给有需要的人,带领大家养蜂致富。从板场镇枫香岭村搬到前进社区10多年的陈应海就是其中一个。

“他不仅教我技术,还送我两桶中蜂,现在我已发展到10多桶,已经可以割蜜了。”陈应海对朱月权很是感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看到一个个沉甸甸的蜜脾从蜂箱中取出,晶莹剔透的蜂蜜顺着蜜脾缓缓流下,散发出阵阵香甜的气息时,朱月权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包含着他付出的汗水,也包含着他对未来的希望。

“我们一般选择在白天采蜜,因为白天蜜蜂基本没在蜂箱里。我们采亮堂蜜,用尼笼网过滤漏出来,这样的蜂蜜细腻,渣滓不会在里面。”朱月权对自己蜂蜜质量很自信。

在养蜂的过程中,朱月权热爱钻研,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他发现其他养蜂人在割蜜时喜欢把蜂巢纸脾一起榨糖或丢掉。他则创新保留蜂巢基脾,促进蜜蜂更快繁殖,提高蜂群恢复速度。

朱月权的高山生态蜂蜜,因为品质优良、口感纯正,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亲友推荐到口碑传播,如今他的蜂蜜已销往县城,未来他还希望借助电商走向全国。

如今,他的蜂群规模已从最初的10桶发展到近100桶,今年预计产蜜约600斤,收入6万余元。

回首自己的养蜂之路,朱月权感慨万千。“生病后我明白,心态最重要。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是外力,关键还要靠自己站起来。”朱月权说,“养蜂不仅让我有了收入,更让我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社区立足高山优势,大力整合土地、生态等资源发展林下产业,引导居民发展生态种植业、养殖业,促进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社区养殖58户,种植127户。”社区乡村振兴指挥长万飞说。

在土地坳镇的群山之间,朱月权的蜂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身残志坚”的含义。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朱月权的高山生态蜂蜜会越卖越好,他的生活也会像这蜂蜜一样,越来越甜蜜。

沿河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洪 田烈

编辑 田 叶

二审 杨再成

三审 杨 洪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