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想到是甲流,差点住院!”
这是28岁的张女士在康复后说的第一句话。
她起初只是发烧、咳嗽,以为吃点药休息就能好,谁知体温一度飙到40℃,连喝水都觉得呛,最后一查才知道,是H3N2型流感惹的祸。
眼下正值流感高发季,尤其是甲型H3N2流感活动频繁,并已在多个城市出现局部聚集性流行。
很多人对流感仍然停留在“像感冒一样”的认知上,殊不知,这种病毒来势汹汹,若误判误治,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甚至危及生命。
那H3N2型流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和普通感冒有多大差别?感染后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H3N2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属于流感A型病毒。与新冠不同,它早在1968年就在人群中出现,并一直在季节性流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今年秋冬季节流行的主要流感毒株正是H3N2。
它的传染性非常强,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甚至共享门把手、手机屏幕都可能中招。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低的人群尤其容易被它“盯上”。
与普通感冒相比,甲型流感的起病更急、症状更重、恢复更慢。普通感冒也许两三天就能缓解,而甲流往往需要一周以上,甚至留下比较长时间的体力衰弱。
很多人感染流感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当成普通感冒对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以下这些症状,若同时出现,要高度怀疑感染了H3N2:
一般体温快速升高至39℃以上,伴随发冷、头痛、浑身酸痛,几小时内就可能“烧成烫手山芋”。剧烈咳嗽、喉咙痛
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导致剧烈咳嗽、喉咙灼痛,声音嘶哑,有时甚至咳出血丝。极度乏力
很多患者描述说:“像被车撞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这种全身性虚弱感是流感的典型表现。恶心、腹泻
尤其在儿童或老年人群中,流感还可伴随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容易误判为肠胃炎。持续高烧不退
普通感冒发烧通常不超过两三天,而流感高热可能持续5天以上,即便用了退烧药也反复发作。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进行流感病毒检测,以便尽早用药,防止并发症。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0月,全国多地监测到H3N2流感病毒活跃上升,有些中小学、幼儿园甚至出现了因流感停课的情况。
研究表明,H3N2型流感不仅传播速度快,还更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以下这些人群,一旦感染,要格外警惕:
65岁以上老人:免疫系统下降,易发展为肺炎、呼吸衰竭。
儿童:病毒附着能力强,容易引发中耳炎、惊厥、脑炎等。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高血压等,易因病毒加重原有疾病。
孕妇:感染后可导致胎儿缺氧、早产,甚至胎儿死亡。
你以为只是“小病一场”,但对某些人来说,它可能是致命打击。
确诊为流感后,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主要有两类: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达菲)、扎那米韦,对H3N2有效,必须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新型抗流感药物:如帕拉米韦注射液,适用于不能口服或重症患者。
重要的是,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还可能破坏菌群平衡,引发二次感染。
除了药物,家庭护理也十分关键:
多喝温水,帮助退热、补充水分;
高热不退可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
避免剧烈运动,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交叉感染。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持续高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并发了肺炎或其他严重问题。
很多人以为“得过一次流感就免疫了”,其实这是一大误区。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前一年感染过的毒株,对下一年未必有保护力。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今年流感疫苗已覆盖主要流行毒株,包括H3N2型,接种后大约2周产生抗体,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症状。
以下人群强烈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60岁以上老人;
6个月至5岁儿童;
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
医务人员、教师等高暴露职业;
孕妇。
别等生病了才想起打疫苗,那时就晚了。
除了疫苗,日常防护也同样重要。以下这些小习惯,可能就是你躲过一场大病的关键:
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
戴口罩,在人多密闭场所必须佩戴;
不揉眼鼻嘴,病毒最爱通过这些部位“入侵”;
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增强免疫力,合理作息、营养均衡、适度运动。
写在最后H3N2流感不是“感冒升级版”,而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它来时可能悄无声息,但一旦中招,轻则高烧不退,重则住院抢救。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轻视。
所以,如果你最近出现了高热、剧烈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别再扛着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如果你还没打疫苗,现在就预约;如果你身边有老人孩子,帮他们做好防护。这场流感仗,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流感防控知识问答》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流感疫苗推荐组指南》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感诊疗规范(最新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十日谈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