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淄博临淄的麦田最近来了个新鲜事。工作人员点开手机App,无人驾驶农机就自动跑起来,三分钟能播完一亩地。这可不是科幻电影,农场里拖拉机、播种机全靠卫星导航,误差不超过2.5厘米。
淄博临淄的麦田最近来了个新鲜事。工作人员点开手机App,无人驾驶农机就自动跑起来,三分钟能播完一亩地。这可不是科幻电影,农场里拖拉机、播种机全靠卫星导航,误差不超过2.5厘米。
整个农场像个高科技仓库,停满了各种无人驾驶装备。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拖拉机,全靠一套“数字天网”指挥。天上卫星看作物长势,无人机拍农田情况,地里传感器测土壤湿度,数据都传到云端系统。系统算完数据,直接给农机下指令,像有个看不见的“大脑”在操纵一切。
农场负责人说,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年轻人不愿种地了。现在机器能干的活越来越多,种地效率翻倍。去年他们种的冬小麦亩产856公斤,今年又破纪录到901公斤,比传统方式多出大半。但很多老农看不惯:“机器真能比人靠谱?”
其实山东全省都在推进这种智能农业。光是数字农业场景就建了近一千个,还专门装了5G基站保障数据传输。农机厂造出大马力拖拉机,实验室研究出高产玉米种子,连盐碱地都能种出庄稼了。
现在山东农村的田间地头,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肥料。老农们学着用App,年轻后生回乡搞研发。种地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反而能盯着屏幕看数据。这变化快,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收成年年涨倒是真事儿。
来源:小鱼说三农